口腔病例-根管变异
第一章 常规根管变异
第二章 其它特殊根管
本文记录一些临床及别人分享的病例。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1170/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章 常规根管变异
第一节 MB2
MB2-1
MB2-2
这是其他医生的病例。
MB2与MB以红圈标示,二者挨的很近。
MB2-3
这是其他医生的病例。
MB2-4
MB2较大概率在红圈所示位置,但后来没有扩。该病人来回折腾的比较久,也是很早期的病例,感觉还有提升的地方。每次就诊探及根管时以及封药后患者总是痛,测不了WL,各次就诊后依次封了:①CP棉球+暂封。②碘仿CP棉球开放,因为上暂封后痛,以为是CP压力太大。③慢失+暂封3w,正常不应该封这么久,一开始也痛,慢慢不痛。患牙松II°,颊腭侧吸收较多(切开引流时刀刃能碰到腭根,还能带着牙动)。下次遇到封药痛的患者,可以试试丁香油+快失。
该患者的病因也不是很明显,没有龋,没有明显隐裂,患牙浮出但是可能是根尖周炎导致的,颊腭侧深袋可能是根纵裂,但是始终没有明确诊断。患者选择先RCT尝试保留。
MB2-5
右上和左下图的C6是笔者操作;左上和右下的B7则是其他医生。
MB2-6
一开始探根管是笔者操作,后续的根管预备、充填是其他医生。
红圈处为还未预备的MB2。这个病例,不应该在未完全去腐时就疏通根管,容易将碎屑+细菌带入。细菌从附着态转变为游离态后可能会大量繁殖。美学充填的第1个病例,该患者未成年,A2巨大穿髓孔,充填后征询家长的意见是否RCT,结果第二天唇侧黏膜、嘴唇就肿了(这种可以氯己定冲)。
MB2-7
红圈处为MB2,严重钙化(2016年做过塑化,还封了碘仿等,做了烤瓷),0602K锉可进入约3mm,可将K锉卡住立起来,但最终未能疏通。非要疏通的话,可以直接上SX,或者长颈球钻慢慢去,X片辅助多次确认,大多数根管上段钙化最严重(按笔者的理解,根髓多向根尖,即血供方向逃逸;如果根尖先堵死,根髓只能从其它根管获得血供,容易血供不足)。但是强行扩容易侧穿、分离。笔者第1次、第5次器械分离都是因为强行扩MB2。
根充是其他医生操作的,据他说,根充后最好的状态就是糊剂稍微超出一点点呈云雾状(笔者猜测仅限于生物陶瓷类的糊剂,单尖法。如果AH PLUS这种环氧树脂类的可能还是不宜超出根尖孔),在微博上看到发的病例,都需要螺旋输送器来达到这样的根充效果。他的方法则是用牙胶尖抽插根管,对根管内的糊剂加压,这样根尖可能充入空气,但是也会慢慢溶解在血液中。笔者也尝试这样操作,关键在于主尖一定不能超,多修剪一点都可以,然后利用主尖对糊剂加压(糊剂不能用凝固太快的),充满根尖几毫米。
MB2-8
该患者B7远腭缺损。正常的流程应该是做好去腐充填、堆甲壁等准备工作后再根管,但是对一些穿髓的病人,树脂可能把根管堵住,必须开髓并将根管先占住。对于该名病人,笔者的做法是第一次来就预备好髓室,尽可能找到并用K锉初步疏通所有根管,CP棉球开放引流3d(孙宇的建议,尽量不开放,必须开放的话只开放1天。下次应该用2%氯己定等刺激性弱的封药,并且1d复诊)。第二次补+根管预备。
笔者感觉上7一般视野、入路最受限。该患者B7比B6高了约2mm,但也并不能在口镜下操作,需要一定的手感。笔者常用的流程是球钻开髓(开髓钻比较随便,用小一点的球钻可获得明显的落空感),多视角确认开髓方向,时不时把车针放到唇舌面比较长度,是否到釉牙骨质界(通常平髓室底),确认到髓室后用直径1mm以内的球钻揭顶,最后用长车针平整四周的髓室壁。
在第一次预备髓室时,有意识地在MB2大概的地方多磨了一些。第二次就诊时没有进一步预备,就发现了疑似MB2。
远中邻面还算勉强贴合,但是远腭轴角处虽然排了龈(B78的腭侧龈缘排龈,排龈线没有放到B7远中),却还是没有顺着外形。当时应该在B7腭侧把牙胶尖往冠方拨一下。
其实第二次就诊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后来在电脑上放大才看到类似剪下来的指甲片状的MB2,所以说拍照一定要足够近。远中、颊侧还是有牙本质肩,应该再去一下。
在第三次就诊中尝试疏通MB2,但是花了大约20min,使用了如下方法:①K锉试探。②无水超声扩大根管口。③球钻开口。始终无法疏通,最终放弃。其实也并不是很确定有无MB2,第三次就诊拍的图片都看不到。
这是第三次就诊最后,纸尖干燥后准备上氢氧化钙前,也没有看到。
MB2-9
第二节 C形根
C形根-1
正常来说,近中两个根管口大概在红圈所示部位附近。揭顶时将髓室顶完整取出,所以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十分钙化、缩窄的C形根。
从C形根的两末端插针,证实没有其它的根管。
按远中、近颊、近舌3个位点进行预备,并尝试拉通,但只拉通了远中与近颊。
试尖时只有近舌到位,根充时重新插到位。
从X片看,髓室近中去的太多,因为试图寻找近中根管。远中的充填也有台阶,不过这个倒不一定,可能是X片角度的问题。X片上D7的2个舌侧尖在冠中部(认为这两个是舌侧尖而非近远颊尖,是因为D67邻面的釉质没有互相重叠,这说明投照角度与D67间触点方向重合;而D6可以比较明显看到是两个舌侧尖在冠中部。另外D7轴向比D6更偏舌侧,所以影像舌侧两尖更偏龈方),所以投照角度应该太偏根方了。
实际上D7根方能隐约看到与远中根面连续的白影,结合D6远中的低密度影,这可能是一种类似burnout征象的表现。burnout征象是常见的X片伪影,出现的原因是投照偏近中或远中,出现在釉牙骨质界处,此处的冠方有釉质,根方有牙槽嵴,所以burnout征象处的显影量最少。如果临床检查D6远中没有龋坏,就可以确定。至于触点处的渐弱影,则应是与D8的釉质重影,可以顺势划出D8的边界。本片中出现burnout征象可能和曝光时间、投照角度有关,还在探索新X片机。
其它的burnout征象:
感觉上图存疑,因为D6明显被D7占据很多空间。
从根充的结果来看,近舌是独立的根管,只有远中、近颊是连通的。均预备到2504,根充使用了3根2504与1根1504,单尖法+较多CRoot-SP。正常来说应该根尖3-5mm冷侧压(副尖用02),中上段连续波充填,参考 根管治疗-喻刚 和 通向根管之路(如何进行根管治疗)-孙宇 。
C形根-2
F,14y,没有做RCT,只是展示一个正在发育中的C形根。
第三节 1-2型根管
1-2型根管-1
60y男性,C6远中缺损后行根管治疗。术前CT的几个截面如下,近远中向剖面,可以看到近中根管影像在中上段1/3交界处(根中段1/3与根上段1/3,二者的交界处)突然消失,这就已经提示可能是1-2型根管:
水平方向,根上段、根中段的影像分别如下:
三向图如下,可以看到近中为扁根,近中2根管在同一个牙根里,但是二者分开的比较清楚:
第一次就诊
斯康杜尼局麻,开髓后见近远中各一出血点,探锉疼痛,封Antipulp慢失。
第二次就诊
根管预备。根据K锉手柄偏向颊舌侧来判断MB或ML根管。探入比较顺利,机扩扩锉时有意分别往颊舌侧偏,也比较顺利。
第一次就诊开髓时没有仔细看CT、直接上手操作,以为舌侧可能遗漏根管,磨太多了;颊侧的髓室顶则没有揭全。
第三次就诊
根充,也比较顺利。
为了避免出现黏膜损伤,这次先堆甲壁,并且使用2%氯己定冲洗。
邻面使用了金属成形片+3根3006牙胶尖+生料,确实补的比较贴合C7外形,但出现邻面间隙。该患牙一开始的病因就是C78之间塞牙,到地摊补牙。如果非要补牙来解决塞牙,需要把成形片合方往邻牙推,并用成形片夹固定成形片的颊舌侧翼,只从根方固定成形片是不够的。
从颊侧观察如下图所示,如果只在根方固定成形片,常常导致邻面间隙;如果只在冠方固定成形片,又可能导致洞形龈壁与成形片之间出现小的三角形间隙,该间隙内的树脂很容易与其余部分树脂分离,导致后续该处微小的楔状缺损。所以一般来说需要上成形片夹固定成形片的合方,同时在成形片的根方填塞很多楔子、牙胶尖、生料等,以使其紧贴龈壁。另一个简易的方法是补完龈方后,在补中上部分的洞形时将成形片往远中推,这样使得三角形间隙出现在洞形的中上部分,并且三角形间隙下面盖的还是树脂,实际上没有三角形间隙,缺点则是两处树脂结合处可能有稍微不平滑,甚至树脂流动性太差而出现缺隙,所以应该用流动性好的F10等。
简单比较一下几种成形片:①单纯金属成形片,只能在根方固定,可能有邻面间隙,最好在补中上段时手动将成形片往邻牙推。②双成形片,圈形成形片/6孔成形片等,内加普通金属成形片,一种比较简易的方法,不需要在根方额外用楔子等固定,缺点是一定有邻面间隙,只是多与少的问题;可以用来补颊舌侧到龈下的缺损。③成形片夹系统,可在根方与冠方都有较好的贴合性,另外一个优点是成形片夹会将两牙稍微分开一点,取下夹后两牙回弹、邻面间隙恢复正常,但是需要配合相应厚度的成形片,不宜混用(这也可能只是厂商为了买配套产品的一面之词,毕竟牙齿的动度和年龄、牙位、牙周状况等都有关系);另外就是成形片夹需要有邻牙支持,比如补34之间,就不好固定。④塑料成形片,比如透明的聚酯成形片,无法用楔子固定、因为其受力易折(常需要用手固定),在牙体缺损小的情况下也可以关闭邻面间隙(但是缺损太小、间隙太紧时又放不下去,需要用木楔撑开或者把颊舌洞壁再多磨一些),但是邻面大洞时常常留较大间隙,需要手动往邻牙推,另外的优点是不痛(对于儿牙来说),不需要在取下成形片后从颊舌侧补照,成人前牙邻面洞很常用,即III、IV类洞。
是否要在洞缘备斜面,也有同样的考量,备斜面是为了去除无基釉,即增加洞缘处的牙体强度。在牙体牙髓教材上没有明着讲,但是总结其各个洞形的处理,只在颈1/3左右高度的洞缘才备出45°、宽0.25~0.5mm的斜面,需要额外固位的话,可适当增宽斜面;如果合面洞,且洞壁平行于牙长轴,这时已经自然形成了斜面、不需要额外预备了;还要注意有没有釉质,比如很靠近釉牙骨质界的龈缘,釉质不多,也不预备斜面。不恰当的斜面,会在洞缘形成三角形间隙,该处树脂容易崩脱。笔者在洞形的龈阶一般不备斜面,也是这个原因。
下图为B3楔缺充填1y9m后树脂崩脱,上图为1年前刚补好时(可能是3MZ350膏体树脂),下图为重新用流体树脂充填(3MZ350流体)。
以上是从牙体、树脂,二者的强度方面考虑;第二点考量是尽量保留牙体;第三点则是从美观的角度,更长的斜面可使颜色过渡更加自然,这更多用在前牙美学充填。总的来说,楔缺还是应该备出斜面,因为:①其合方洞缘多在颈1/3高度,需要去除无基釉。②颜色过渡更加自然、美观。③其即使崩脱也比较好重新补。
以笔者的实践来说,第一步先把龋坏尽量去净,然后:①对于颈1/3高度的洞缘,备出斜面,主要是楔缺合方洞缘。②对于合面洞,用鱼雷车针将洞壁稍微扫的平行于牙长轴,但也不要过度去除健康牙体。③对于邻面洞,把颊舌壁也稍微扫的平行于牙长轴,龈壁则稍微扫的平行于合平面,不备斜面,以防伤到邻牙。④最后用矽离子将各处洞缘稍微抛光一下,这一步不是为了备斜面,而是使洞缘形成光滑连续的曲线而非折线,避免出现局部应力点。
回到刚才的病例,其根充效果如下:
在根备前,近中是1-2形根管,根备后则分的比较清楚。总的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顺利的1-2型根管。其实X片比CT更真实,因为CT可以选出比较好看的截面。
总结
①在CT上或者X片上,根管突然模糊不清,多半是1-2型根管。
第四节 根管钙化
根管钙化-1
B4腭尖缺失,B5合面隐裂,决定做根管治疗。术前片上B45与B3对比,可见明显钙化。
按照正常位置开髓,注意轴向,多次确认是否到釉牙本质界。肉眼下可以看到髓室底一条细白线,但是K锉无法探入。下图中,左下为B4,白线比较明显;右下为B5,没拍好,有很多牙本质碎屑。
B4腭尖缺损,腭侧的腐质还没有去完,其实应该去完腐质再探根管。
扩到如上两图状态时,拍摄X片,见下图。可以看到B4开髓偏近中了,根管几乎在远中髓室壁上,而且中间还有高密度影像;B5开的正,但是也有高密度影。还需要进一步开髓。喻刚曾经提到过,对于严重钙化的根管,一边开髓一边拍X片,称X片导航技术。
开髓到这一步后,笔者就交给了另外的有放大镜的医生继续操作。笔者已经使用的开髓手段包括:①TR13等长直车针。②无水超声振荡,用的牙椅头+啄木鸟。③K锉与SX,K锉始终无法探入,想用SX强扩也失败了。
在放大镜下,疏通了B4颊根与B5腭根。该医生使用了:①无水超声。②小球钻。
最终也没有找到另外2个根管,只对已有的根管进行了根充。
根管钙化-2
74y男性,D6行根管。
第一次就诊
局麻下开髓、扩锉,MB、D比较通畅,根测仪测长分别为19.5(近颊洞缘)、19(远中洞缘)mm。下图中,右上图见MB、ML出血点,左下图见3个髓室角(此时尚未揭全顶。不过一般髓室角和根管口在轴向上不会差太远,尤其是下磨牙这种髓室顶底相距1mm甚至以下的)。
ML则无法疏通,虽然根管口很明显,但笔者当时甚至无法进入根管内,橡皮片记录大约只进入了10mm左右。先根备另外2根管到2504,使用Protaper Universal(PTU,很硬的镍钛),途中紫色环的S1尚未使用就发现螺纹变形,所以实际上是跳过了1004这一号,转而K锉手动扩到了黄色2002,然后继续S2及后续机扩。
扩锉完MB、D后,笔者用P5超声沿ML根管打入约2mm,将K锉插入ML还是只能进入约10mm,遂用棉球塞到髓室固定K锉,拍片检查。
这张图可以看出:
(1)K锉进入确实很浅,但该X片对解决问题唯一的帮助可能是确认没有插到副根管。
(2)根分叉暗影,提示这颗牙预后或许不佳,需要注意牙周。但是患牙并不松动,值得修复。
(3)远中暗影,此处或许是病因。实际上D7是根管治疗后咬裂,颊侧1/2牙冠缺损至龈下,D6的病因是长年塞牙导致龋坏。
笔者又拍了张CT,结果拍时因为要咬引导板,把K锉咬得弹出来了,也无甚用处。以下是CT的几个截面(MB、D已扩锉)。下图为MB的近远中剖面,在患牙合面近中上方,还能看到K锉影像:
ML:
D:
最后三张截图分别是根管口水平、根中段、根下段。
另外一位医生用21mm的1002K锉稍微找了2min就进入了ML根管(过程中患者频繁感到疼痛,尽管一开始打了斯康杜尼),将K锉留在口内让笔者继续操作,并称需要贴着ML的颊侧壁进入。笔者稍微提拉扩锉了几下,拔出测长16mm,但是自己操作又始终无法进入ML,尝试10min后只得将已扩锉的根管封氢氧化钙,ML根管口封慢失。
第二次就诊
笔者独立操作,去暂封后1002K锉探,这次全程都很轻松进入ML(让我怀疑上次ML为何难以进入),1002K锉未达根尖(过程中患者偶有疼痛),测长最大17.5(舌侧洞缘)mm,离MB的19.5还是有一定距离。然后用SX扩到15mm、解除一下中上段阻力,再次1002K锉,还是一样的结果。然后用S1,向下稍加压后突然有向下引导感,扩到约19mm(用的是一套21mm长的PTU)后重测ML长为19.5mm,后续依次扩锉。
第三次就诊
根管预备7天后根充。
三根管均使用2504主尖,进入长度均为18mm,近中2根管的主尖取出后尖端3mm略压皱。上图试尖片中疑似近中某一根管超出,考虑MB一般比ML更长(该患者CT上也确实如此),应该是MB超出。但这其实比较奇怪,MB、ML的WL都是19,主尖也只进到18mm,按理来说不可能超出,可能底片太花了看不清(仔细看,隐约能看到疑似超出的主尖,其根方好像还有牙周膜影)。总之为了保险起见,近中2主尖都修剪至16mm,然后用大量糊剂充根尖。
上图为MB修剪至16mm后单独拍片。最后根充效果如下图:
根管口显暗影,这可能是因为笔者封闭根管口使用了Dentto Dam,充填髓室使用登泰克高稠流体。Dentto Dam可能没有阻射性。
这个病例说明:
①疏通钙化根管的过程中患者频繁疼痛(有时局麻后也痛),这是好兆头。但是也要注意区分侧穿,应该是频繁轻痛而非突破某处后持续剧痛。
②髓室内的牙本质肩是否应该去除?去除的话,根管可消毒更干净、根充更严密;不去除的话,保留更多牙体,后期做全冠时有更厚的牙本质肩领。但总的来说对于影响根管治疗的牙本质肩都应该去掉。
该患牙近中的牙本质肩没去干净,可能与第一次就诊时无法进入ML有因果关系,理应去掉。当时笔者是开髓后用鱼雷扫了一圈髓室壁,特别多磨了一点这里,但磨了2mm左右不见去除(后续还用球钻磨了ML根管口及周围,上图也可看到ML根管口外侧髓室壁磨除较多),不敢继续磨了。这里是否为牙本质肩其实也有待商榷,可能只是两根管汇合的地方有些裂口。
③遇到钙化根管,可以先解除中上段阻力,比如P5超声,先上SX。
④实在无法扩通,可换个医生或下次再来,或许只是今天运气不佳。
根管钙化-3
20y男性,D6需要RCT。该患牙几年前应该是进行过牙髓失活、树脂充填,笔者估计是10岁左右时,但后来补牙材料掉了。
术前CT
发现根管中下段模糊不清,但大概率是2-1型根管。以后直接或间接盖髓时一定放硅酸钙类而不要放氢氧化钙,后者会导致根管钙化。给自己或别的医生一条活路。
第一次就诊
主要进行了补牙。根测仪无法测得根管全长,MB、ML、DB、DL最大长度分别为18(颊侧洞缘)、17(近中洞缘)、14(远中洞缘)、14(远中洞缘)mm,仅使用PTU的SX进行开口(最大长度-3mm),封氢氧化钙。
第二次就诊
3天后,进行疏通。
用0602-1002K锉根本无法探到卡紧感,也就是说K锉探不到正确通路。考虑到患者21岁较年轻,根管应该没有完全堵死,于是直接使用PTU手用锉S1疏通,具体手法是向下略加压、同时顺时针转30-90°,然后向上提拉、消除旋转应力;每前进1-2mm,取出来看一下螺纹有无变形。若前进方向正确,会感到手用锉每次顺时针旋转后提拉时有“黏针感”(如果暂时没有黏针感,也可先旋转几分钟)。若在某一段总是出现黏针感,也可以仅上下提拉、不旋转,以快速疏通。
每根管大约耗时10-15min疏通,手给我转痛了。总的来说疏通还算顺利。
K锉的缺点在于太过柔软,相比PTU手用锉,K锉疏通钙化的效率要慢很多。
根测仪测得MB、ML、DB、DL根长分别为20(颊侧洞缘)、20(颊侧洞缘)、21(橡皮片倾斜平颊侧洞缘,见图)、21(近中边缘嵴),按根长-0.5mm,PTU机扩扩至2504。
第三次就诊
距离初诊10天后。根充,没什么好说的。
第二章 其它特殊根管
第一节 牛牙症
牛牙症-1
C7颊侧只有一个根管口。远中是C8缝线,线上缠了些软垢。
拍片见该牙为牛牙症。
第二次就诊时根备,根管预备完以后发现上面是髓室顶。MB和ML还连通,有些C形根。这个病人没有拍CT,从手感和后续的小牙片看,笔者猜测并没有单独的ML,而是MB和ML完全连通,从根尖到上段呈喇叭状。
第三次就诊时根充,颊侧两根管用了2个2506主尖,另外加了3个1504辅尖根充,用了较多CRoot SP糊剂。
首次试尖用了3根2506,颊侧的2根还行,舌侧的1根无法确定是否有单独根尖孔。由于在肉眼下操作,基本是摸黑进行治疗,所以笔者使用大量SP来尽量封闭ML,自称为湿法根充。
打好糊剂、放好5根牙胶尖后不太放心,拍了一张。
最后根充的效果,MB相比首次试尖时好像不是很到位,也可能是曝光调太高了(但是曝光量并没有调。笔者发现如果底片放的离牙齿太远,就容易出现很多黑色透射影,比如手指按在底片最底部的位置。所以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把手指按在底片中部,或者从合面按)。
这个病例,全程是在肉眼下进行操作的。可以说运气比较好,笔者开髓时一般比照患牙颊侧釉牙骨质界来确定髓室底,误把髓室顶认成髓室底,但是髓室顶确实对根管预备起到了指导作用。患者拒绝做全冠,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这个病例的不足之处是根管可能欠填;并且远中的树脂与洞形的龈壁之间黑影,可能充填不紧密(这其实比较奇怪,因为笔者一般第一层0.5mm用F10,这个病例还用探针四处捣了一下,后续其余层用F00。就算偶有空隙,也不太可能龈壁这么大的黑影。最大的可能性是笔者去腐比较保守,一些轻微脱矿的牙本质在X片显示为黑影;或者X光在经过树脂与牙体交界处由于折光率差异而发生了偏折,导致局部X光增多、呈现黑影)。
第二节 其它
1.D3颊舌双根
D3楔缺穿髓,进行RCT。过程中有一些奇怪之处:
(1)根备开始时用K锉疏通,根管比较粗大,可以感觉到阻力来自根尖,根尖卡紧时K锉手柄可以偏向近、远、唇、舌4个方向,当时以为是根尖分叉,按手柄偏唇为主进行根备。以下依次是手柄偏近、远、唇、舌时的状态(大概率都是舌侧根):
(2)每次复诊时,只要用器械探到根尖,根尖总是有血液流出。从手感和出血位置来看也不是侧穿,当时以为是破坏了根尖分叉、导致根尖孔扩大。现在回想,也不是很确定为什么出血。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探到的根管确实为根尖分叉。
(3)拍小牙片,D3牙根有重影,当时以为是拍的时候手抖,但是邻牙又没有重影。在根充前,想到有可能是双根,插入K锉,在手柄偏近中的位置拍牙片,见锉就在预备好的根管里,于是当时就进行了根充(下图为试主尖),偷懒没有拍手柄偏其它位置的牙片。从投照角度考虑,下图中试尖的牙根更长,应该是舌根。
术前已经拍了CT、全景,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在术后才看到,发现下3是完全分开的唇舌双根。
(单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可放大)
这种概率是很低的,在万分之一数量级。
2.B7,1-2-1与3-1
43y女性,B7,术前发现其MB、DB上段融合、中段分开、下段融合,为1-2-1型;并且MB、DB、P三根管在距离解剖根尖约5mm处一同融合,3-1型根管。术前影像,可以看到最右图腭根较粗,中间图颊侧2根稍细,根管影像突然模糊说明二者分开:
在距离解剖根尖5mm水平处,3根管融合为1根(红线为MB、DB):
在距离解剖根尖约4.5mm处的水平剖面:
(1)初诊
打算优先扩MB、P根,DB则不必强行扩锉,因为DB和MB是1-2-1的关系,DB即使扩开也多半只能用SP填满。用牙胶填DB中段还是需要一些技术的,需要在上段融合处把MB的主尖切断、不能堵住DB,然后剪一段合适的中段主尖充填DB中段,最后用热牙胶充填两根的上段。主要的难点在于携热器、加压器有无合适的直径,以及能否弯曲到适宜的程度。
P测得根长21.5mm(近舌尖顶),按21mm扩至3004,扩锉较顺利。
MB根(根据方向猜测是MB,没有影像证实。即使分清楚是MB或DB的意义也不大)K锉探至17mm未到底,SX扩至16mm后(为了避免台阶所以减1mm),使用0602-1002K锉顺序扩锉到底,测得根长22.5mm(近颊尖顶),试图按照22mm扩锉。S1扩至22mm,S2扩锉到约20mm后无法继续往下,使用S1回锉,S1进入约21mm时听到轻微的咔哒声,取出后发现S1本来应该为21mm,现19.5mm,即少了1.5mm。此时使用的是PTU(较硬,虽然闪着不锈钢的光泽,但却是镍钛,可能是奥氏体),扭矩2.5N·cm,转速300r/min,开启自动反转功能。
如果MB确实发生了器械分离,初步判断:
①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害怕在同一深度扩锉太久时扩大台阶,所以向下加压太重。想绕过台阶还是应该先用K锉或者手用机扩顺序扩锉。
②WL=22mm,器械是较细的S1,卡在WL-1mm到WL-2.5mm处,无法直视看到,取出难度较大,而且手头的P5尖太粗太硬了。
③不取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是3-1型根管,可以疏通P根管,从P根封闭根尖孔,即旁路通过。但是MB就只有1-1.5mm的根尖封闭了。
④其它的思考:对于根尖段融合的根管,如果用比较硬的机扩,或许可以只把其中一个根扩到WL、另外的根管少扩几mm,因为一是容易发生台阶或者分离,二是从一个根管封闭根尖孔其实也够了。
好在检查发现并没有断针。机扩始终无法绕过MB的台阶,于是按照19mm继续扩锉至2504,最后封氢氧化钙。咔嗒声应该是机扩尖端打到台阶的声音,S1则可能是被别人用断了。最近一个月有2次见到机扩已经有明显的螺纹异常却还没有丢弃,笔者之前每次放进去前都会检查一下螺纹,现在看来还需要检查一下长度。这种分离后的器械主要的问题在于尖端形成平台,易出现台阶或者侧穿。
揭顶其实还不完全,这两个是髓角,但是已经足够做RCT了。以前还听说过微创RCT,只在合面对应根管口处打孔、完全不去髓顶,但是要足量冲洗。
(2)复诊1
初诊11d后复诊根充,患者称治疗后前两天略胀痛,现无不适,可能是轻微侧穿导致的。清理氢氧化钙后影像检查,这个底片感觉花的看不出什么:
CT检查,MB和P比较明显:
最左图可看到根管偏移、疑似侧穿,最右图可看到MB和P融合处比较大的台阶:
水平面再往根尖走,疑似侧穿更加明显,应该是由于扩MB时PTU太硬,以及用了分离后的S1。这种侧穿无需特殊处理,和斜长开口的C形根一样正常根充即可。
试尖并根充。MB、P分别试2504、3004主尖,结果这次MB可以到20.5mm(取出后往腭侧弯),P则尖端皱缩(皱缩的部分拉直后有6mm),修剪去P尖端皱缩的部分,进入约15mm。
考虑到患者张口时间不够长,本来打算单尖法根充,结果髓角太粗大、无法堵住,所以在上段增加热牙胶。
根充后CT检查,MB和P在根尖的近中处额外形成斜长的侧方影:
从MB的角度观察:
从P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髓室也被完整根充:
3.A5带状开口与根尖分歧
观察CT发现A5根管可能较为复杂,大约从根长-5mm开始,出现了3根管,分别在:①腭侧稍偏近中;②正颊侧;③远中。而且3根管的影像离牙根表面较近,大概率是带状开口。在根管治疗中,若使用较粗的机扩预备较细的牙根,会导致牙根表面形成冠根向的侧穿,称为带状侧穿,而带状开口则是根尖孔的一种变异。若拔出患牙,可能会见牙根表面冠根向的裂缝,形似隐裂,但是裂缝周围可能带一些卷曲。这种根管变异使得物理、化学预备都很难彻底清洁根管。带状开口示意图如下(图来自于论文《CBCT诊断磨牙带状穿孔的实验研究》):
该患牙的另一个隐患是与上颌窦底间的只有一层很薄的骨质,需要注意避免刺破或者冲洗液溢出。
一开始笔者感觉可能是根折;就算不是根折,做RCT也很难保住患牙,所以打算拔除。但综合考虑后,还是先做RCT尝试保留。多封一段时间氢氧化钙,看看疗效。术前CT:
术中仅探及1扁根,根测仪测得根长15.5(颊尖顶)mm,1502K锉疏通,按根长-0.5mm,PTU机扩扩至3004。颊侧窦道刺破,碘伏轻轻提拉冲洗。
插3根K锉拍摄试尖片,发现都从远中出去了。
计划多封一段时间氢氧化钙,暂定2个月,以观疗效。
复诊1
7d后复诊,颊侧脓肿已消失,仍见瘘管,叩诊(±),无明显松动。
问题:1.磨损牙,牙尖顶小凹?本质软于釉质。
2.打桩,一侧有骨一侧骨吸收的以哪边为准?笔者认为打桩的要求其实临床有时很难做到,只能说尽量打深一点,但是不破坏根尖3-5mm封闭。像牙根弯曲的,其实基本都达不到标准。
3.髓室树脂充填气泡,冠方封闭性,强度?笔者认为冠方封闭性可能差一点,强度说不好更低还是更高。
4.纤维桩越垂直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