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义齿简介与口腔解剖结构
第二章 无牙颌印模技术
第三章 VDO与BVDO(垂直距离)
第四章 确定水平颌位关系时的合学问题
第五章 改良合型-舌侧集中合与长正中合
第六章 调合与反合排牙
第七章 单颌总义齿
第八章 复制义齿与义齿初戴及复查
笔者总结
问题

本文总结自2022年,金英杰的课程视频。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1503/,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章 总义齿简介与口腔解剖结构

1.全口活动义齿偏向于上下颌都缺失的情况,总义齿则更多是单颌缺失,比如上颌总义齿、下颌总义齿。持续受力会加快牙槽嵴吸收,所以活动义齿都要求晚上摘下。制作合适的活动义齿,每年病人的牙槽嵴吸收约0.1mm(下颌一般固位力下降更快,但上颌固位不良很容易掉),跟病人一般说使用3-5年后需要重衬、重做。

2.CAD/CAM目前的进展
目前的口扫对牙还是挺精准的,但①扫黏膜的精准度较差,②对肌功能整塑后的动态边缘没办法扫,目前更多是间接口扫,即先取模、再扫石膏模型。义齿的制作方面,目前只能3D打印出基托,然后在基托上加人工牙,暂时没有能同时打印粉色和白色树脂的技术。

3.种植与总义齿:
种植体可以有效降低牙槽骨吸收速度,目前主流认为上下颌各种2颗后做再总义齿是最好的(相比于直接做总义齿。也有人认为只在中线种1颗,或者在中线加1颗,All-on-2、All-on-4或者All-on-6),失败率在5%左右,5年内38%左右有并发症,病人也不是很接受。
如果剩余骨头少,也有mini种植体,和传统植体的骨吸收速度差不多。
实际上,种植能带来的固位,对于总义齿是至关重要的。经常有病人,种的位置不理想,调合有问题,但做上AO4后也能用,就是因为固位因素甚至大于总义齿做的水平。当然,总义齿还是要尽可能做好,要先设计修复方案,再设计植体,以修复为导向。

4.其它
过渡性治疗总义齿修复,一般用于改善患者的咬合、颌位关系,因为牙缺失是漫长的过程,常有各种咬合紊乱。涉及到咬合重建。

一、总义齿修复前检查


1.面部形态:左右对称,比例,唇丰满度、长短,面部是方圆、卵圆、尖圆,侧面是直面、凸面、凹面型。

2.下颌运动:手指伸进外耳道,检查下颌运动,有无张口偏斜、困难、习惯性下颌前伸、偏侧咀嚼、关节弹响。

3.牙槽嵴:

(1)取上颌后堤区的方法:个性化托盘,捏住患者鼻子让发“啊”声。不过这个难度较高,一般都是技师刮出来的。
(2)骨尖、骨棱、上颌结界颊侧的修整,一般是拔牙3个月准备修复前的2周过来看一下,有必要的就修一下,修整拆线后1周即可取模做活动牙。
(3)腭穹窿高的,固位、稳定较好;腭穹窿低平的,侧方受力容易移位。
(4)双侧上颌结节膨大的,一般只修整一侧,义齿旋转就位。也可以双侧都修整一些。
(5)对牙槽嵴的分类:
①Atwood六分类

②徐军分类
更偏向于临床修复效果,考虑了软组织。主要根据能否区分主承托、副承托、边缘封闭、缓冲这4个区来分类。




肌静力区,由John.p.Frush提出,指吞咽、开闭口、说话、咀嚼等生理活动时无黏膜活动的区域,也是义齿的承托区;有黏膜活动的区域则为肌动力区。二者交界为肌静力线。一般来说,上颌不会有徐军IV类。
(6)如果系带附着点距离牙槽嵴太近,可以做系带提升,类似于给小孩切开系带。
(7)无牙颌舌体常会肥大,提前和病人说,需要适应。
(8)上下颌的水平关系,一般上颌骨越吸收、牙槽弓越小,下颌越吸越大,很容易形成III类的近中关系,下颌相对前突。

第二章 无牙颌印模技术

1.取模范围:
(1)对于徐军I类,上下颌的唇颊侧都取到系带、黏膜转折处,上颌后缘到翼上颌切迹、后颤动线/腭小凹后2mm,下颌舌侧到舌系带、口底黏膜反折处、盖过磨牙后垫。
(2)对于徐军II类,肌静力线内的承托区明确,取模时注意肌功能整塑。如果基托边缘超过肌静力线,患者说话、咀嚼时义齿就容易脱落。
(3)对于徐军III类,取模较复杂。
(4)对于徐军IV类(只有下颌有徐军IV类),取模时要推开黏膜,在凝固前制动(不动),取得黏膜下方的骨面外形、骨性标记,把唇颊舌肌附着线以内作为承托区。下颌骨肌肉附着线(从前向后),舌侧有颏舌肌下头、下颌舌骨肌上头,唇颊侧有颏肌上头、降下唇肌下头、降口角肌下头、颊肌后下头。

颊棚区,书上说是下颌的主承托区,实际上有些病人的肌静力线会穿过颊棚区,这类病人在可摘局部的KI、KII类中即使基托覆盖完颊棚区也有固位体对抗(最多有些溃疡),但在无牙颌中就容易说话脱落,除非两侧的颊棚区形成对抗。所以要以肌静力线为准。

2.取模压力
下图中,左边文字与右边图不是一一对应的,图1-3分别为非压力印模、微压力印模、压力印模。

义齿行使功能的状态可分为2种,1是咀嚼时(合力大,时间短),2是静止、微笑、说话时(合力小,时间长)。如果取非压力的解剖式印模,则静止时很贴合;取压力印模,则咀嚼时贴合,静止时义齿对组织面有持续的力量且边缘可能不贴合,如果感觉松则需要做咀嚼或叩齿(轻咬前牙)的动作,越咀嚼越紧。
总的来说,总义齿更推荐取微压力印模,用流动性好的印模材,压力指示糊也用上。

3.托盘的选择与取模的方法
初印模,然后做个别托盘。初印模托盘的选择,铝的较软(上了个别托盘材料后也行),钢的硬,都能用。

托盘大小选择,和正常的标准一样,颊舌合侧留下均匀的3-4mm空间(这个主要是因为所有印模材都有聚合收缩,空间留均匀则印模材聚合收缩也相对均匀),对于徐军I、II类,托盘边缘离前庭沟底也有3-4mm。取模最常见的问题是取的太多,如上图左侧两图所示,下方就是取模范围过大,超过肌静力线很多,义齿边缘伸展太多(医生能否在石膏上画出肌静力线呢?比较难,即使是徐军I、II类。最准确的方法肯定是口内整塑)。只取到肌静力线的关键在于整塑,其中病人做主动整塑常常幅度太小,所以被动整塑为主。被动整塑要求患者唇颊肌放松,陈倩经常要求病人面无表情。印模边缘应该圆钝,如果过度整塑则表现为边缘尖锐,一般是病人唇颊肌太用力导致。

做个别托盘的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可用铝托盘+红膏取初印模,再加藻酸盐取终印模;间接法在石膏模型上一般用光固化树脂片做,最大的好处是简单、准确,取初印模可以多取一点,然后个别托盘只做到肌静力线。

取终印模时,陈倩认为藻酸盐要稍微稀一点,挑起来仿佛要流,但是又没流的状态,细腻且稀。用凉水调可以减缓藻酸盐凝固的速度。为了控制取初印模与终印模时托盘位置一致,可以在取终印模时观察唇系带处藻酸盐的情况,把系带对准、且藻酸盐均匀溢出。边缘整塑的方法,分为主动整塑和被动整塑,患者主动整塑的力量往往不够,所以还是被动整塑为主(但是主动整塑还是要做的),托盘放到位后牵拉唇颊黏膜。主动整塑包括舌头舔天堂,做嘟嘴或者嘬的动作。

(1)直接法:

红膏的使用方法:用100℃的水泡,或者其它方法升温到100℃,此时比较粘手套;然后用凉水或者自然降温至70℃,不粘手套、流动性也可,放在铝托盘上取初印模。红膏调整好放入病人口内时,大概会从70℃降到50℃,不会太烫,放入口内时不需要用力压即可到位,50℃也是适合整塑的温度。如果中途冷了,就带上托盘泡热水,注意红膏内部也要加热到。
取终印模前削去一层,如果不削则终印模是压力印模。由于均匀削除比较难,徐军提出:把周围边缘刮去1mm(因为要用藻酸盐整塑取肌静力线)。另外上下颌唇颊舌侧(红膏的轴壁,与就位道平行),上颌的硬腭,也都要刮去0.5mm左右。可能阻碍托盘就位的倒凹需要完全去除(倒凹一般也在唇颊舌侧,尤其是龈方顶端,但是取上颌时如果托盘从前向后就位也可以不刮)。对于总义齿修复,刮太多时可能取终印模放不到和初印模相近的位置。

直接法终印模取好如下左图:

最表面一层均匀的藻酸盐,取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藻酸盐的厚度,可以看舌侧。下方也不漏初印模的红膏。

(2)间接法:
下图最右侧图,在石膏上画线,外圈是肌静力线大概位置,内圈是个别托盘的范围,因为取模的要求是取到肌静力线,如果个别托盘做的达到甚至超过肌静力线则终印模也一定会超。左下的磨牙后垫也画出了。

然后在石膏上用蜡填倒凹,尤其注意腭皱襞最好也填了。再铺1mm的蜡,作为终印模时藻酸盐的空间,这样就非常均匀。最后铺光固化树脂片、把手,并且对个别托盘打眼。

另外,为了保证藻酸盐厚度均匀,可以做3个树脂钉,如下所示。

手柄的形式,一般做成弯的,如果牙槽骨吸收多也可以做成直的。下颌2个类似蜡堤的,是方便下压托盘的着力点,也是用于吸收较多时。

打孔,修整系带处等至能看见一周的肌静力线。如果有松软牙槽嵴,可以在该处开窗。开窗、打孔的作用是防止脱模,以及方便藻酸盐排溢、形成微压力印模。

将红膏棒烤软,涂一段,放到病人口内比对,继续分段涂直到涂满一圈。这一步的难度在于红膏冷却快,临床很难操作。陈倩更推荐的是在个别托盘上保留蜡,然后用红膏边缘整塑,最后取下蜡,更容易操作,带着蜡也更容易在口内放到位。

(3)改良个别托盘:
①开窗式,在松软牙槽嵴处开窗,降低取模时对松软牙槽嵴的压力。

②闭口式,可以获得全口功能状态(压力印模),合堤+个别托盘一起出。和传统方法的流程不同,所以需要和技师配合。

③CAD/CAM制作,用印模膏取初印模,然后扫该阴模,电脑上设计,3D打印出个别托盘。相比传统间接法更快。

取模操作(音量可能有点大):

最后,根据标志点做蜡堤。最后两行字分别是上下颌排牙高度的标志点。

第三章 VDO与BVDO(垂直距离)

1.VDO与BVDO即 vertical dimension occlusion 与 best VDO ,指无牙颌垂直向的关系(垂直距离)。对无牙颌的垂直距离,各方素有争议,有以下的看法:
(1)垂直距离是一个稳定、唯一的值,也就是BDVO。
(2)垂直距离是一个范围值。
(3)垂直距离会发生变化,不固定。
垂直距离的定义,是牙尖交错位或下颌姿势位(旧称息止颌位)时,面下部1/3的高度,通常指鼻底到颏底的距离。VDO即牙尖交错位的垂直距离,VDR即下颌姿势位的垂直距离。垂直距离会随着身体发育、牙齿磨耗等而改变。有人也认为做活动牙的垂直距离要在天然牙列的基础上少3mm左右,以减少牙槽骨吸收。

做合堤的大致参照,上合堤稍高于下合堤(合龈距更大)。年轻人息止颌位时上切牙一般会低于上唇缘3mm左右(变化较大),老年人唇松弛、伸长,排上前牙需要藏在上唇里,有时平齐,有时再高一点,不是很好确定。一旦确定了上切牙处合堤高度,就可以通过鼻翼耳屏面确定上颌其它牙高度。下合堤高度,一般与磨牙后垫中部等高,前部稍低于口角,下颌一般比上颌更稳定。

2.寻找垂直距离的方法:
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需要综合使用。
(0)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拔牙前测量ICP时的垂直距离。
(1)息止颌位法,与患者持续聊天,闭口发“呣”音,下颌处于放松状态后得到息止颌位,减去2-3mm即VDO。问题在于息止颌间隙不一定为2-3mm,有时候患者无法放松。
(2)面部外形观察法,观察上下唇、口角、鼻唇沟和颏唇沟。若垂直距离过高,患者面下1/3增大,上下唇张开,或者闭合时颏唇沟浅、颏部皱缩(肌肉用力),牙槽嵴受压吸收,说话进食时义齿碰撞、易脱位;垂直距离过低,面下1/3减小,唇红变窄,口角下垂,鼻唇沟浅,颏前突,息止合间隙增大,咀嚼效能低。笔者感觉这个也不一定,有些老年人正常情况就是口角下垂。
另外也要分清原因,比如咬合时嘴唇关不上,有可能是垂直距离过高,也有可能是上前牙槽骨太唇倾(患者缺牙前可能就这样),后者的情况下又无法降低垂直距离,只能把上前牙稍微往腭侧排。
(3)面部比例法,发际、眉尖、鼻底、颏底四点应该3等分面部,或者外眦到口角=垂直距离。只用于参考。
(4)语音法,陈倩比较推荐。源于2012年徐军的书,其思想包括:1)垂直距离是高度正常的天然牙、活动牙、合堤在生理性开闭合时,维持的颌骨间距离范围的最低值。2)息止颌位、面部观察有缺陷,因为无牙颌或者合堤时与天然牙的息止颌不同(咬合记忆),而面部软组织是很容易移位的。3)息止颌间隙在缺牙前后变化较大,而发音时的间隙变化不大,肌肉功能是比较固定的,尤其是带S音(si音)的最小发音间隙(离ICP最小,在1mm左右)。
语音法通过发音正确来确定垂直、水平关系(同时确定)。方法是做暂基托、合堤(光固化树脂片+蜡),对比无牙颌、戴旧义齿、戴合堤时的发音(引导患者发S音,比如3、4、十等数字,从40数到50,或者闲聊,发S音时要求上下合堤相距1mm左右。但是也要参考其它发音,不能说只有S音清楚、其它发音不清楚),同时观察患者面部外形,调整合堤。如果暂基托容易掉,可在边缘抹藻酸盐以暂时固定(边缘,后堤区)。蜡堤不要做太大,以免影响肌肉活动、发音,最好做的和最终义齿差不多(尤其是前牙区要薄,否则S音容易变成卷舌音,50->wu ri。不过也可以先确定垂直距离,试戴时再发音)。
语音法仅用于确定垂直、水平关系,不能为了发音而不把牙排到牙槽嵴顶。徐军研究认为语音法的误差在-1~2mm。另外,最小发音间隙也是有差异的,有时0mm也ok,有时能到2mm。

第四章 确定水平颌位关系时的合学问题

天然牙列的3种基本颌位:
(1)ICP牙尖交错位,达到ICO(牙尖交错合,上下颌牙尖交错咬合,达到最广泛、紧密接触时)时的下颌位置称ICP。ICP是根据牙来确定的,会随牙齿磨耗而改变。正中颌位指面部左右对称、上下牙排列正常,且ICO时下颌在颅骨左右正中的下颌位置。ICO旧称正中合。
(2)MPP下颌姿势位,端坐、头直立,下颌自然休息、上下牙自然分开无接触时的下颌位置,旧称息止颌位。此时从侧面看,上下牙列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状间隙,其中,上下切牙的合间隙约1-3mm,称为息止合间隙。由于MPP时咀嚼肌并非完全放松,而是张力之间、张力与重力互相抵消,所以不再称为息止颌位。MPP对于不同人,同一个人的不同情况,同一个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都有变化。
(3)RCP后退接触位,retruded mandibular contact position。从ICP向后移动直到髁突在关节窝最后位,使得后牙牙尖斜面少量接触、前牙不接触。每个垂直距离,都有其对应的唯一RCP。RCP与ICP的距离是一种生物力学保护。从RCP到ICP的过程中,平均移动1mm左右(实际上每个人都可能变化,一点点变化给患者的感受都可能天差地别),并且只往前、而没有左右摆动,称为长正中。在总义齿中,由于ICP已经没有了,只能在天然牙的RCP位置建合(RCP重复性较好),所以总义齿的ICP(正中关系)实际上是天然牙的RCP。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下颌骨的位置可以靠髁突确定,也可以靠牙咬合确定,有时髁突位与牙位并不统一,就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病,或者牙齿磨损。

总义齿需要找到正中关系,定义很接近ICP,但是更侧重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而且是一个开口18-25mm的铰链范围。目前争议主要在髁突位置,有认为在关节窝最上最前(Dawson的Functional Occlusion),有认为在最上最后(哥特式弓)。在Dawson的著作中,描述的是天然牙列中如何判断髁突位与牙位和谐,所以全口义齿中更多使用最上最后位(相当于天然牙列的RCP,也就是说总义齿最终找到的ICP是天然牙的RCP)。正中关系的误差主要有:
(1)对于90%的人,最上最后位就是比较合适的总义齿的正中关系,但也有人不能适应。
(2)对于不能适应最上最后位的人,可以在正中关系往前1mm处建合,但也不能保证总义齿的长正中就是1mm。
(3)即使找到了合适的正中关系,但是义齿是戴在咀嚼黏膜上的,有一定动度,咀嚼时也不能保证维持正中关系。

通过牙可以得到ICP,通过髁突位置可以得到正中关系,另外还能通过肌肉得到肌位。大多数人的肌位与ICP不同,但是差距很小。

在做全口义齿时确定水平关系,就是要找到下颌居于正中,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髁突在关节窝的最后位,同时也是肌力闭合道终点(肌位),此时下颌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关系(也即正中关系位),一般等同于天然牙列的RCP。哥特式弓可以相对精确地找到水平关系(用点标记)。如果确定的咬合关系不好,就会出各种问题,总义齿相对于种植可摘、可摘局部也难在这里。如果对咬合关系不是很肯定,可以用相对不耐磨的树脂牙,不调合,让患者自己适应、找到咬合;对戴旧义齿很久的患者,有时候也不必强行找到正确的水平关系,可以只做到介于旧义齿和正确关系之间。

确定水平关系的方法:
(1)哥特式弓描记法:

分为口外式(1908年出现,现少用)、口内式(1944年)。口内式哥特式弓,上颌描记针,下颌描记盘,颌位运动时,描记针在描记盘上会画出一个向前的箭头,描记针位于前方最顶点即RCP。它的特点是先确定垂直距离,再确定水平关系,陈倩认为还是用语音法同时确定更好。

除了哥特式弓,其它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咬蜡堤(直接咬合法),通过一些方法使得蜡堤记录RCP。蜡堤需要在上颌4的位置挖V形凹槽,而且不要挖成平行的;下颌表面铺一层常温下较软的蜡,先放上颌、再放下颌。也可以反过来,下颌用硬蜡、上颌用软蜡,先放下颌、后放上颌,这主要是根据上下唇丰满度、上下颌牙槽骨吸收程度决定,哪个的蜡堤更好固定就用硬蜡、先放。

(2)卷舌后舔法:
在暂基托后缘中线粘一直径约5mm的蜡球,舌头去舔,同时慢慢咬合。舌向后上牵拉舌骨,舌骨带下颌舌骨肌使下颌后退、髁突就位。
(3)后牙咬合法:
手抵住上颌蜡堤后牙颊侧处,让患者反复不停叩齿、对按的地方使力,咬后牙,直至双侧稳定平衡(咬合的力量不重要,但是两侧咬合力量一定要平衡)。
(4)吞咽咬合法:
一边吞咽一边咬合,下颌升肌固定下颌。用烤软的蜡球放在蜡堤上,让患者先轻咬、然后稍微用力,观察外形直到合适的垂直距离,然后让患者闭唇吞咽。
(5)诱导、暗示法:
诱导法,用手轻推下颌向后;暗示法,手扶着咬肌,告知患者不要往前伸,要用后面使劲。
(6)肌肉疲劳法:
保持下颌前伸至肌肉疲劳,此时易退回正中关系。

找到正中关系后,可以用多种方法相互验证,或者也可以:
(1)外耳道触诊
(2)咬肌扪诊
(3)观察咬合。垂直距离高一点低一点很正常,但是一定要保证左右咬合力量平衡,可以把手指放到蜡堤之间让患者轻咬,看两侧咬力是否差不多。
(4)颌位关系一致性检查,该正中关系能否重复。最常用的做法是咬蜡堤时在上下颌蜡堤划线,重复咬、看线是否一直能对齐。

第五章 改良合型-舌侧集中合与长正中合

有些病人无法通过天然牙RCP找到总义齿的ICP,最后只能找到介于二者之间的位置;或者正中关系不稳定,此时可通过改良合型弥补。从1920年后出现过40多种改良合型,2005年时徐军提出长正中合。

病例1:

该病人取完咬合后发现下颌剩余牙越过合平面、侵入上颌,即咬合空间不够。处理方式包括RCT+修复,截冠做简单覆盖或磁吸。截冠的缺点是局部牙槽骨膨大,有倒凹、需要避让倒凹,但是又导致该处不密合,如果做磁性附着体则可以弥补缺失的部分固位力。

该患者另一个问题是正中关系不稳定。解决方法有:①医生人为找一个介于RCP与ICP之间的位置凑合用。②使用改良合型。
该患者使用了长正中合,但是从解剖式牙更改,把4-7的边缘嵴完全拉通了。


总义齿的平衡合,要求前伸时前后牙都接触,侧方时前牙、左右后牙都接触(可以仅3点,也可以复杂的多点平衡),在天然牙中这属于合干扰,但总义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功能运动时稳定。平衡合如果做的不好,对于徐军一、二类还能靠牙槽嵴抵挡(就算平衡合做好,前伸、侧方咬合时牙槽嵴其实也受侧向力。侧向力还可能导致牙槽骨过快吸收),但三、四类就完全无法使用。可以通过降低牙尖斜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树脂牙合面是0°的非解剖牙,义齿受到的侧向力就很小。

主流的合学观点认为,天然牙ICP应调到60点接触,总义齿正中关系调到48点接触即可,下图为包括前牙的48点接触。

但也不是说必须要调成这样,前牙不接触也可以,过分调合而降低垂直距离更不可取(表现为前牙覆合变深),其实左右咬合力量平衡比触点数目重要的多,因为树脂牙磨耗一段时间后总是能达到广泛接触。以下是不包括前牙的48、40、24、24~12点接触,上面是上颌。

标准3中,上舌尖与下牙窝接触,类似于舌侧集中合;标准4中,上牙窝与下牙颊尖接触,排牙会有些偏离牙槽嵴顶的位置。最好还是上舌尖与下牙窝接触。

前伸、侧方合平衡的重要性不如正中关系合平衡。同样地,可以只调到3点平衡,树脂牙磨耗后可达到完善平衡。
前伸合平衡:

侧方合平衡:

侧方合的调磨,推荐孙lian教授的方法,工作侧颊尖早接触调上颊尖(非功能尖),工作侧舌尖早接触调下舌尖(非功能尖),平衡侧(非工作侧)异名尖早接触就对着早接触的尖调(还是尽量调非功能尖)。

1.舌侧集中合:
1941年发明。只用上舌尖接触下牙窝,兼顾美观和咀嚼效率。
经典舌侧集中合,用解剖式牙,上后牙向颊侧倾斜,上颊尖腭面离开下牙颊面1-2mm,接触点只在上舌尖与下牙窝、边缘嵴,尽量广泛接触。调正中关系、非正中合时只调下牙,不动上舌尖(调合简单),最后和上文普通总义齿调合的标准3一样。

2.长正中合:
2005,徐军,需要特殊的牙齿、技师学习相关技术,有专利。听到这里就可以不用考虑临床做了,只学习一下思路。
长正中合主要的目的是:
(1)总义齿的正中关系是天然牙的RCP,想降低二者的差异,使总义齿的正中关系靠近天然牙的ICP。
(2)减少侧方合时基托给牙槽骨的侧方力,方法是尽量减少非正中关系时牙尖与斜面的接触。
长正中合的特点是:
(1)从下牙4远中边缘嵴到6近中边缘嵴近中都贯通,下7合面窝贯通。
(2)前牙覆合浅,这样前伸合时没有太多阻挡。覆盖则并不是很重要,一些希望上唇更丰满的病人可以增加覆盖。

相对于舌侧集中合,长正中合的上颌67远舌尖不接触。调合时,只调牙尖、不调下后牙窝(下颌的长正中固定不动)。

长正中合的优点有:
(1)下颌不会锁结在一个位置。
(2)节约临床、技工操作时间。
(3)减少侧向力,这对义齿稳定很重要。
(4)颌弓关系不协调时也能排牙。
(5)水平颌位关系变化后很容易调改。
缺点有:
(1)美观稍差。
(2)降低咀嚼效率。
(3)达到平衡合较困难,患者较难适应、接受。

第六章 调合与反合排牙

可摘局部病例1:

该病人左后牙有稳定的咬合关系,难点在于大量的天然牙对人工牙时的调合问题(固位力、支持作用、动度不对等)。如果天然牙对天然牙、人工牙对人工牙,动度是一样的,相对好调合。另一个难点是这种间隔缺失的就位道比较难选。
为了解决天然牙对人工牙时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天然牙迁就人工牙,固位好的迁就固位差的,支持作用好的迁就支持作用差的。具体的方法有:
(1)人工牙方面,人工牙的功能尖、窝排在牙槽嵴顶(增加人工牙受力后的稳定性),人工牙排列到中性区(颊舌肌帮助义齿稳定),人工牙排列与合曲线一致(前后、左右受力平衡)。
(2)天然牙方面,注意一些不利因素,包括伸长(形成反合曲线,合龈空间不足,可调磨),牙尖过锐或者不在正确位置(产生侧向力,可调磨),合面磨耗、牙本质暴露(不能忍受调磨,此时就别磨了)。
(3)调合方面,尽量形成圆钝尖-面或窝,不要形成尖与斜面(侧向力,不稳定)、面与面(咀嚼效率低)的咬合。比如看到牙尖落到三角嵴、牙尖斜面上,可以把三角嵴、牙尖斜面磨平一些。不论怎么调,首先一定追求ICO稳定,不要为了前伸、侧方而牺牲ICO的稳定性。

在前文提到过,总义齿的调合目标有4种:

一般来说,往最接近的调就行了,不必强求48点接触。调成标准3、4,过段时间也会磨耗到48点接触,有些比较快的1周就磨到48点。

以前听张林等其它人的课,全冠调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蓝色咬ICO,红色咬前伸、侧方,把只红不蓝的区域调掉。但是对于需要专门调合的病人,还需要更全面的调合。

调合操作(音量可能有点大):

四区交换排牙:
上颌牙槽骨总是颊侧吸收更多,下颌舌侧吸收更多,常导致排牙时反合,或者部分正常、部分反合。为了把牙齿排在牙槽嵴顶(更准确地说,让功能尖、对颌与功能尖咬合的合面窝,受力方向指向牙槽嵴顶),轻度反合时可以把上牙略偏颊侧、下牙略偏舌侧(然后调合成舌侧集中合);重度反合时可以四区交换,就是左上与右下牙交换、左下与右上牙交换,形成地包天。调合时,如果树脂牙形态是下牙,就按下牙调。但是四区交换后非正中合没有调合的标准。

病例1:
拔牙后3个月,牙槽骨还没有完全恢复,做总义齿,可以看作是过渡性的总义齿,帮助牙槽骨缓慢吸收、恢复平整。


左侧正常,右侧排成了反合。

第七章 单颌总义齿

单颌缺失,对颌基本还是天然牙,这种情况下总义齿容易被天然牙推开而固位不良、咀嚼困难,尤其是下颌总义齿(但陈倩这里讲的主要是上颌单颌)。在总义齿与天然牙之间固位力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合来改善,这也是单颌的难点。

接下来陈倩讲了一些文献,包括:
(1)后堤区的制作方法,对比了不做后堤区(完全的无压力印模)、蝶形后堤区(手动在后堤区刮,最常用的方法)、功能性后堤区(取模时让患者发“啊”音,有一定难度),功能性后堤区相比无后堤区的固位力提高了108%。
(2)使用Monson球确定下颌应该充填到多高的病例1例。

用排球(尺寸和Monson球差不多)在石膏上压出一个球面,用膜片从石膏上得到球面,然后放入患者口内比对(要求下颌3、6接触该球面),通过这种方式确定下前牙应该恢复到多高。
(3)Functionally generated path(FGP) technique,排牙时在患者口内调整,使得侧方合时功能侧的颊舌尖都接触,形成这样的侧方平衡合。陈倩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病例:



蜡堤排牙咬合,下左为ICO(上颌仅舌尖接触),下右为侧方合,这时候侧方需要调到仅舌尖接触、颊尖不接触(同ICO)。

接下来在上后牙合面铺黏蜡,患者侧方运动。由于上一步把侧方合的颊尖调到了完全不接触,此时黏蜡就会记录患者侧方合时的运动轨迹。

把上颌排牙+黏蜡灌模,把合面的黏蜡去除,得到侧方平衡合。然后重新排牙,使人工牙合面接触到下图石膏表面。

最后得到的排牙,下左图是侧方,下右是前伸。圈出来的只蓝不红的区域,并非干扰点,而是平衡点,做侧方、前伸时会顺着这些轨迹,使得义齿无翘动。实际上这个病例没有用黏蜡咬前伸,所以主要是做侧方平衡,没有怎么管前伸平衡。

最后做出来的效果,看起来ICO时覆合覆盖浅、颊侧没有接触,实际上正中、非正中时都有平衡合。

(4)补充前一点,前伸平衡相对侧方平衡更简单,关键在于前牙覆合浅(前伸时不要被前牙挡住),Spee曲线稍微大一点就行了。重点还是前牙浅覆合。覆盖浅不浅无所谓,有些病人希望上唇更饱满,可以增大覆盖。陈倩分享自己早期病例1例:


取研究模型,蜡堤试排前牙,确定调磨量,把下前牙唇侧、上前牙人工牙舌侧调磨一些。

画线,取个别托盘,取模,最后做出来的效果。

纯分享病例,没有具体讲怎么做前伸平衡(可能因为比较简单吧)。陈倩强调了一下按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步骤,一步步做。

第八章 复制义齿与义齿初戴及复查

1.复制义齿

复制义齿适用于旧义齿脏或者磨耗而想更换,患者对旧义齿的舒适度比较满意。复制义齿主要复制了牙弓曲线(找到牙槽嵴顶的中性区),前牙与嘴唇的关系等。至于基托的组织面,垂直距离、水平关系等则是可以适当改变的。如果复制义齿需要大改,不如直接重新做义齿。

首先分享病例1例。旧义齿戴了6年,因为义齿脏而想更换,但是戴着特别舒适。旧义齿戴了一段时间后对刃,有可能最初就是这样设计,也可能义齿磨耗导致垂直距离降低、患者前伸,也可能正中关系太靠后、患者前伸并自己适应了,具体还要看情况。

病人需要把旧义齿留在这里,翻制蜡牙、树脂托(由技师操作)。

然后试戴。这一步相当于总义齿咬蜡堤,主要看垂直距离,上唇丰满度等。如果垂直距离要加高,就在合面加蜡。

到这一步为止还没有对患者口内取模,因为基托组织面是贴合的,如果不贴合就需要直接或间接重衬,以间接重衬为例,需要取闭口式印模,方法就是在咬蜡堤或者试排牙时在树脂基托的组织面加硅橡胶(高流动性的聚醚等。如果用藻酸盐就要自己灌)后放入口内取模,正常做边缘整塑等。最好是试排牙的时候做(咬蜡堤还需要同时取垂直距离),可以上下颌分开取,最后咬蜡或者咬合硅橡胶固定到一起并从口内一同取出。闭口印模一般用于间接重衬和复制义齿。

试戴完蜡堤后,技师需要把牙齿一颗颗换成树脂牙,然后试戴、出件。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旧义齿的组织面贴合,垂直距离合适,仅仅是因为义齿脏了而需要更换,可以直接用旧义齿取闭口模型,交给技师直接排牙或者出件,那么患者只需要就诊2-3次。

2.总义齿初戴

(1)口外检查义齿的人工牙(牙弓,合曲线,咬合),基托的组织面、磨光面,无明显的瘤、倒凹。

(2)口内检查患者黏膜健康状况,旧义齿要停戴48h以上。如果有倒凹妨碍就位,不要强行压。检查有无支点,总义齿有黏膜支点一般只能返工。检查系带、黏膜转折处是否伸展过长(大张口,被动整塑时会掉),如果初戴时未发现,至少让患者戴1周后再调。用压力指示糊看有无压力太大的地方,压力指示糊很薄就是压力过大。

基托组织面也可以先不调,等戴1周后调(不足1周的话调不准)。做了新义齿后压痛可以暂时取下来不戴,但是千万不要戴回旧义齿,以免黏膜变形。

(3)调合,见前文。技师一般只能把ICO调好,初戴时先咬,接近哪个标准就往哪个标准调。初戴只调出正中合,回去适应1周后再调侧方、前伸。如果患者找不到正中合可以先不调,临床咬住、用镜子给患者看,回家照镜子练习,并且做轻叩齿。调ICO的原则是尖对窝,不要尖对三角嵴、尖对斜面;少碰功能尖;尽量不碰上尖牙唇面。少量多次调,如果调的多还要同时关注前牙覆合,因为总义齿最忌讳前牙深覆合,容易说话时义齿打架。调合时如果义齿不稳定,建议双侧放咬合纸,手扶着上颌义齿前磨牙处以稳定义齿。
前伸合最好在试排牙时检查,因为有时排牙出问题,导致前伸时前牙不接触,完全靠关节斜面引导,义齿做出来后就只能返工重排牙。

(4)戴牙指导
①积极佩戴假牙,不要戴回旧义齿,不要因为压痛、恶心就不戴。
②循序渐进地佩戴,压痛时可以取下休息,睡觉时必须取下休息,恶心时则要坚持佩戴(可以戴着不运动口腔)。进食也要循序渐进,从软到硬,从小张口到大张口。
③初戴后最短1周才能复诊调磨,提前来无法确定调磨位置,患者一般无法准确定位。来调磨之前至少戴在口内半小时或者1天。
④晚上不戴,清洁干净泡水里。

3.总义齿复查


如果黏膜压痛,不要相信患者用舌头或者手指指出的地方,而一定要戴至少半小时,亲眼看到黏膜压红的地方再调。调的程度,调到有好转就行了,不要完全调没,因为黏膜红肿会有体积增大。

咬颊咬舌,一般可以增加后牙覆盖,加厚颊侧基托,增加远中基托间距(远中基托磨薄),3种解决方法。还可以多鼓气(青蛙一样),尝试把颊黏膜往外推。实在没办法可以外科修整颊舌黏膜。

咬舌最常见的原因是下后牙合平面过低,挡不住舌头(因为做蜡堤一般是先用眶耳平面确定上颌,然后确定下颌)。可以适当加高下后牙,在前文介绍过标志点(下后牙一般平舌侧缘)。另外的原因是长期缺牙导致舌体过大,要让患者坚持戴。

笔者总结

1.取模,一定用小一点的托盘或者个别托盘,只取到肌静力线。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下颌基托伸展过多导致运动时义齿脱落。
2.以语音法为主,辅以面部外形观察法、面部比例法,吞咽咬合法,确定垂直距离、水平关系。
3.戴1周后再调,调之前戴1天或半小时。

问题

标签: none

仅有一条评论

  1. 真好呢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