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后牙I类洞(窝封、PRR,制备与粘接)
第二章 露髓的处理
第三章 后牙II类洞
第四章 精修抛光
第五章 调合
第六章 形状与视觉感知
总结
问题

本文总结自2020年,周锐的新锐读会-后牙直接修复课程视频,原视频7期。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3086/,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门课讲的主要是周锐从Salvatore Scolavino & Gaetano Paolone两位作者写的《Posterior Direct Restorations》总结出来的内容,笔者在 这个网站 发现了英文版下载链接,即 epub版下载链接

周锐讲的另外一门前牙区直接修复见 前牙区直接修复-周锐(BEAUTIFIL II)

在本课中,周锐推荐了一本AFG Modelling,在线阅读见 AFG Modelling在线阅读 ;下载见 AFG Modelling下载 (需要上传5篇文章才能免费下载)。这本书大概是讲医技、外形的,9种语言,但是没有中文。

第一章 后牙I类洞

一、窝沟封闭与PRR(预防性树脂充填)

(一)窝沟的分类
(摘自 牙体牙髓病学-龋病
1.V型,顶部较宽,底部逐渐狭窄,占34%;
2.IK型,裂缝非常狭窄且底部有宽的间隙,26%;
3.I型,一条非常狭窄的裂缝,19%;
4.U型,顶部到底部宽度几乎相同,14%;
5.其他,7%。

(二)窝沟封闭
为了看清窝沟龋坏,建议喷砂(或者毛刷+浮石粉/无氟抛光膏)+放大镜。对于变色的窝沟可疑龋,建议进行诊断性的超保守窝沟开放、进一步观察,无龋则树脂或窝沟封闭。正确的窝沟封闭,可使患龋率降低50%(不清楚数据来源)。周锐称窝沟封闭需要涂粘接剂,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单纯釉质充填,涂不涂粘接剂,粘接强度都是很高的。周锐推荐的窝沟封闭步骤如下(酸蚀剂超出封闭范围1mm):

(三)PRR(预防性树脂充填)
用于可疑龋。周锐推荐的步骤:

周锐建议可用松风F00进行PRR,笔者则认为低流动性的F00未必能流到这么小的洞形里面,如果担心强度可以用F03,不担心的话用F10也可,一般没有触点在窝沟底部的,有的话稍微调开即可。

二、I类洞的制备

(一)工具
建议使用电马达。配的手机,红圈是1:5的增速手机(快机),蓝圈是1:1的等速手机(慢机)。

使用的车针,周锐推荐如下,钨钢球钻需要8-12刃的,切割效率比16刃的高。笔者提醒,钨钢类不要用于釉质,会造成釉质微裂。

(二)窝洞制备前的准备工作
周锐建议拍照比色,张林则认为不用比色,笔者也认为不用。
咬合记录,拍照,便于后续制备洞缘时避开咬合触点。
上障,周锐建议进行露出1-7(即一个区域),或者至少患牙近中2颗-远中1颗。

(三)窝洞制备
去腐把握4个原则:
1.清除龋坏。笔者认为,如果患者非要补而不做RCT的话,也可以把边缘去干净、中心甚至可以留少量软腐。
2.清除无支持的牙体组织。对于承咬合力的后牙,需要去除无基釉;前牙则可以保留少许无基釉。
3.考虑修复材料的厚度。比如很浅的洞形,周锐建议也应该磨一下,让树脂有足够的厚度、抗力。
4.不用特别考虑固位形,底平壁直、鸠尾之类的。

I类洞制备的步骤:
1.用0.6-0.8直径的小金刚砂,进入深度1mm,初步打开视野。
2.视情况选择合适直径的金刚砂,进一步打开悬釉,不需要磨牙本质。
3.用钨钢对牙本质去腐,3000-5000r/min,有水。用去腐指示剂等检查。周锐的说法是牙本质含胶原纤维,容易裹在金刚砂粒里,建议用锐利的钨钢(笔者不是很认同)。
4.用红标金刚砂,2万r/min,去除悬釉。笔者一般用黄标短柱,沿洞缘走一圈。单纯的I类洞不用做斜面。
5.阿肯色石(转速8万),布朗尼硅胶尖(7千)依次精修洞缘。

笔者认为后牙做斜面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无基釉,而是否做斜面要根据釉柱的走行方向决定,在牙体牙髓教科书上没有明说,但在各个具体洞形(5种分类)的预备上会发现只对颈部1/3高度的釉质做斜面。更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以下洞缘需要备斜面:
①位于颊舌侧的中1/2(合龈向中1/2)的近远中走行的洞缘,并且窝洞在龈方1/2而不是合方1/2。因为这里的釉柱是从龈方往合方长。
②位于颊舌侧的合龈走行的洞缘,洞形跨过牙尖的轴嵴。因为釉柱是从轴嵴往两边长。
备洞后可以花几秒钟想一下洞缘的釉柱走行。在不合适的地方做斜面,主要问题是斜面最外侧的树脂较薄,没有足够的强度、容易碎裂,导致边缘渗漏。

三、粘接

如下图:

笔者对此的看法,同 前牙区直接修复-周锐(BEAUTIFIL II)

第二章 露髓的处理

一、盖髓材料

1.最初使用氢氧化钙,但是长期使用发现效果无法预期。氢氧化钙的盖髓成功率50%左右,MTA可达80%。
2.MTA,特点有:
(1)变硬的步骤分为2步:①结晶步骤,钙、氧化硅、氧,氧化钙可生成氢氧化钙、刺激修复性硬组织。②无定型步骤,钙、磷酸盐。
(2)可刺激骨细胞释放白介素,形成硬组织(接近羟磷灰石)。
(3)凝固后即刻pH10.2,3h后12.5。
(4)初步硬化时间,37℃、95-100%湿度下2h45min。
(5)24h后的抗压强度为40MPa,21天后67.3MPa。所以一般通用的做法是盖1.5-2mm的MTA+湿棉球暂封/玻璃离子,1-2天后复诊再充填;也有可能患者表现出可复性牙髓炎的症状,此时可以3周复诊。
3.硅酸钙类材料,比如iRoot SP、iRoot BP Plus,Bisco的TheraCal(俗称LC,但其实LC是lightcure光固化的意思)。比MTA的操作性更好,凝固很快,单次就诊。无感染穿髓的成功率与MTA差不多,但是龋感染性穿髓的成功率低于MTA。

二、盖髓步骤

1.对于有穿髓风险的,一定提前上障。对于一些邻合面龋、不好上障的,笔者建议先对邻面去腐+对合面初步去腐,然后堆甲壁+上障。
2.接近牙髓时,用陶瓷钻,这种钻可触碰牙髓,但是用力错误时易折断。
3.意外穿髓后,若出血数分钟后自动止血,或用5%次氯处理30-60s后止血,或者再用次氯处理一次可止血,则直接盖髓;否则RCT。笔者是感觉5%有点浓,1%其实都够了,用1%的可以处理3次为判断标准。
4.另外笔者提醒一下,如果术中需要用水(冲去血迹,对MTA、BP、玻璃离子等成形),尽量用生理盐水或者酒精,酒精的好处是挥发、杀菌。主要怕三用枪不干净,尽量只用于吹气。
5.1.5-2mm厚的MTA盖髓+玻璃离子,2-7天后充填。
6.充填时,MTA上会粘一些棉絮,可使用金刚砂去除棉絮、洞形内多余的MTA。所以上一步的MTA要有一定厚度,覆盖到穿髓点边缘以外1-2mm。
7.最后笔者提醒,TheraCal有时可能在酸蚀冲洗过程中脱落,所以尽量还是用SP、BP Plus或者MTA + 外面一层树脂/硅酸钙/氢氧化钙/玻璃离子。

第三章 后牙II类洞

一、修复前的考量

后牙边缘嵴对于牙尖抗折性比较重要,比如上牙近舌尖受力更多通过近中边缘嵴向近颊尖传递,而与远舌尖关系不大。

在II类洞中,与牙齿充填后是否劈裂有关的因素包括:
1.去除的轴壁间牙本质量(近远中、颊舌轴壁之间),与牙尖基部剩余的厚度(建议活髓牙1.5-2mm,死髓牙2.5-3mm)。

2.边缘嵴的去除量,一侧或双侧。
3.若洞形未穿髓,则牙尖受到合力的力臂为牙尖顶到洞形底;若穿髓做RCT,则力臂为牙尖顶到髓室底,牙尖的形变大大增加。
4.牙位。前牙受剪切力更多,磨牙更多受垂直力,前磨牙兼有。因此有人认为前磨牙II类洞充填后比磨牙易折。
5.对合的合力,天然牙磨耗,是否活动牙。活动牙的合力小,种植牙的动度小、合力大。
6.是否同时有其它充填处,如V类洞。
若术后可能劈裂,应该做覆盖牙尖的高嵌体、全冠等修复。周锐建议,如果1个牙尖完全缺失的,就应该做间接修复,而且也难以恢复咬合。

总的来说,需要考虑的主要是牙尖厚度、强度,邻接、咬合。

二、洞形制备

(一)隧道技术与槽状洞
若仅邻面有龋,边缘嵴无龋,是否应该保留边缘嵴?有人提出隧道技术:

但6年存留率仅50%(50%患牙能保持边缘嵴不断),不推荐。缺点有:
1.视野不清,经常需要盲操作。
2.难以去除悬釉。
3.难以保证从合面入路时轴向正确、刚好钻到邻面的龋损区。

另外,在牙体牙髓书上也提到过,普通的经边缘嵴入路称为箱状洞、盒状洞,从颊舌侧入路则称为槽状洞,但是槽状洞的视野不好、适用范围较小(笔者偶尔在前牙、前磨牙使用)。如果两颗牙邻接面都有龋,一颗牙大洞形、一颗牙小洞形,小洞形也可考虑做成槽状洞,但是若槽状洞距离合面<1.5mm,则上方边缘嵴都是悬釉,还是需要磨除边缘嵴。

(二)箱状洞制备
涉及到邻面时,应保护邻牙。对于有外展隙(龈乳头不太饱满的)可用楔刀,无外展隙的可用隔离片。楔刀相对更能保护障布。

其余备洞的过程基本同前述I类洞,先用小直径探开,再根据龋坏范围选择合适直径的车针。
对邻面洞形的处理:
1.需要用尖火焰车针的尖端去除邻面洞形颊舌壁的悬釉,但是树脂充填不需要像银汞一样扩展到自洁区。若颊舌洞壁确实已到达自洁区,可用抛光碟再抛光去除悬釉。
2.对于邻面洞的龈壁,可使用肩台车针或釉质凿修整。
3.用阿肯色石、硅胶尖对釉质抛光。邻面可用抛光砂条去除毛刺,太紧无法放砂条时可先用楔子分开邻面,或者颊舌壁再扩展一点。

(三)箱状洞龈壁的特殊情况:
1.洞形近龈缘时龈壁一般不是平的,因为牙体在这里缩窄比较厉害,这会导致成形片在此处不贴合。按笔者的想法,充填时多在邻面塞点生料,也能使成形片贴合,但是可能导致龈外展隙过大、水平食物嵌塞。

后续周锐称,从轻到重有几种解决方案:
(1)如果轻微的弯曲,可用砂条对龈壁釉质修整。
(2)放有硅胶翼的塑料楔。
(3)平行咬合面放楔子,也即楔子三角形的顶朝成形片,底边朝邻牙。
(4)调改木楔,或者缠生料带。
(5)填生料带。
(6)牙周手术。

2.有时龋坏比较靠近合方,比如在刚好触点附近,邻接又比较紧,可能无法放成形片。笔者的经验是可从颊舌向放而不一定非要从合方放,周锐推荐可用分牙器,或者稍微再把龈壁向龈方扩展一点。

3.充填前就没有邻接的,周锐建议洞形往龈方扩展,否则邻面外展隙比较突兀。另外,如果龈壁外缘离邻牙超过2mm,周锐建议正畸或者做嵌体、全冠,因为树脂的强度不够。

4.龈壁位置的分类,包括:
(1)龈上、齐龈或者龈沟内一点点的,排龈可解决。
(2)龈沟深部或底部的,还是可以简单的龈壁提升,如果做间接修复最好提升到龈上0.5mm。
(3)结合上皮深度,需要做根向复位瓣的牙周手术。
(4)结缔组织深度,冠延长。
(5)骨深度,正畸牵引,或者可能拔除。

(四)箱状洞颊舌壁的探讨:
1.最好与牙体表面成90°,便于压紧成形片、无悬突飞边。不需扩展到自洁区。

2.若与牙体表面成钝角,树脂较薄、易碎,而且充填器不容易进入成形片与颊舌壁的间隙处。这种也可以接受。

3.与牙体表面成锐角,意味着此处可能有悬釉,而且尖端的牙体易碎,必须去除。

二、器材选择

(一)成形片的选择
邻面充填应该用合龈向、颊舌向都有曲度的双曲成形片,也即豆瓣,以恢复触点与4个外展隙,不应用银汞的六孔平面成形片。周锐建议0.033-0.038mm的无涂层金属成形片,这和他讲前牙充填的课程一致。成形片高度,周锐建议可用牙周探针测量洞形龈壁下1mm到邻牙最凸点距离,根据这个距离来测量成形片底部到成形片最凸点距离。

两颗牙相邻的邻面洞,还是建议先补一个、再补另一个,不建议一起补,主要是邻间隙把控不好容易塞牙。笔者一般临床时间紧就一起补了。

(二)楔子的选择
1.木楔子
可用车针修整,吸水膨胀。
2.塑料楔子
不能膨胀,但是形态多变。比如这种带毛刺/硅胶翼的膨胀塑料楔(而且更加个性化,有凹陷、凸起都能匹配):

周锐建议木楔放置后颊舌侧暴露的长度应该差不多。若比较难放,木楔可涂皂液,塑料楔可涂凡士林。
3.放楔技术
(1)对于难以直接放成形片的,可先放楔再放成形片,然后重新再放一次楔。
(2)渐进式放楔技术,放小楔子,10s后换大楔子;先放一侧,然后放另一侧。
4.生料带
可填塞用。如果楔子与成形片贴不紧,周锐还建议可用牙线/正畸铁丝缠生胶带放到楔子与成形片之间。

若邻面间隙较小(触点向龈方延伸),周锐建议把木楔修薄,从颊舌侧各放一只到中央。笔者建议尝试牙胶尖,有些邻接很紧的其实不用放楔子。

(三)成形片夹
作用有:
(1)分牙。
(2)补偿成形片厚度。
(3)补偿树脂收缩。
(4)使成形片紧贴颊舌壁。
这种最简单的成形片夹分为长臂、短臂2种,使用时最好将臂尖卡在楔子上。

更常用的还是Garrison夹子。

三、树脂充填(CBT,向心构建技术)

centripetal build-up tech。

(一)合面堆塑前的准备工作

0.对预备前的患牙、邻牙等拍照,去腐后拍照,为合面堆塑提供参考。

1.生料隔离邻牙,然后酸蚀粘接(吹干之后、固化之前,要用无蜡牙线清洁颈缘多余的粘接剂),再上成形片、楔子、成形片夹。关于为何先酸蚀粘接再上成形系统,周锐的理由如下:
(1)粘接剂中的MDP与金属反应,使邻面粗糙。
(2)粘接剂(无填料)堆积在成形片与牙体交界处,易微渗漏。
笔者的建议和张林一样,如果担心放成形片后出血则先放成形片后酸蚀粘接,否则先粘接后成形片。有些小洞形,放成形片都比较费劲、生料肯定放不下去,笔者建议粘接时用一个成形片,粘接后换一个,或者干脆就用一张成形片。

成形片上好后,用钝头器械(比如粗的小棉棒)在成形片内侧、对应邻牙触点的部位走一下,使触点更适合,但是不要划伤成形片。

2.用0.5-1mm厚的釉质树脂恢复邻面壁,在邻面壁与髓壁交界处用流体加强,防止撤成形片时折断。然后依次撤掉成形片夹、成形片、楔子(顺序是因为楔子也有分牙作用,放止牙齿回弹把成形片夹紧)。撤掉以后再恢复合面,方便观察牙体轮廓,也避免操作时间过长导致牙周膜受损。

在这个步骤中,也可以在保留楔子的情况下用碟片+阿肯色石+12D刀片从颊舌侧抛光邻面壁(无水,修整后用水吹去树脂碎屑,或者用塑形液抹一下),但笔者感觉没有太大必要。

3.open sandwich开放三明治技术
在堆邻面壁之前,在龈壁与成形片的交界处打一些高填料的流体,避免后续对邻面壁树脂挤压时树脂从此溢出。笔者一般是纯流体充填的,第一步是先对龈壁、颊舌壁与成形片的交界处打流体,以及洞底打0.5-1mm流体。周锐对流体有一些偏见,称流体不能用于表层充填,笔者认为松风F00的强度是够用于合面的(说明书是这样说的,可能还是要观察一段时间)。

另外笔者提醒,在牙体牙髓教科书也提过一种三明治技术,即对于累及根面的II类洞,先用玻璃离子做龈壁提升,然后再用树脂充填;若玻璃离子提升到龈缘上,称为开放式三明治,否则为封闭式三明治。不过这种技术现在基本已经不用了,与这里区分开。

4.分层分段CBT
开放式三明治+披萨堆塑。

周锐说的常规CBT是对小洞形、一个树脂球单次塑形,分层分段CBT则接近披萨法。

5.邻面充填完毕后,用抛光碟、阿肯色石等进行无水抛光修整,红标有水或无水(无水的好处是能看清)。抛光碟转速7k-1w,红标2w。抛光后,用酒精擦拭或者用水气冲去树脂碎屑,窝洞内剩下的少量树脂碎屑可蘸少量塑形液固化。

6.其它
(1)龈壁已经齐龈,但是仍有悬釉怎么办?周锐认为这里的悬釉不用去,但是为了预防折断,需要先对这里充填加强强度后再上成形系统。

笔者认为这里不一定是釉质,一般这里都是釉牙骨质界附近了,基本没有釉质;即使真是悬釉,龈沟液的再矿化、龈沟对受力的分散,也能留下此处的无基釉。
(2)洞形太大,成形片变形、无法恢复弧度怎么办?周锐认为:
①小洞形,可以先不上成形片、手动恢复一些颊舌壁,再上成形片。
②中等洞形,可在去腐前取颊舌壁的导板,类似做前牙背板的方法。

(二)OMT(occlusal modeling tech 合面塑形技术)

用流体树脂充填洞底,最后剩下0.5-1mm空间给膏体树脂塑形。塑形的金属工具,包括充填器、塑形器(尖的那个)、刮刀(类似刮治器)。

其它塑形工具还有小毛刷、塑形液。周锐建议,用毛刷蘸塑形液,再用纱球吸干,不至于太少或太多。

用无粉、非橡胶手套(比如丁晴),酒精消毒手套后,把树脂搓成球。一是让树脂基质与无机填料混合均匀,二是体温让树脂柔软。

1.塑形三角嵴
加法塑形三角嵴。

将树脂球放在合适的位置,先抹近中,再抹远中。

用尖锐的塑形器刮去多余树脂,在合面窝处要深达刚才的垫底流体树脂。从合面中心向边缘刮,最后往回拨一下。

2.塑形窝沟
使两块树脂球相互贴近,加法塑形。如果单纯的加法塑形,需要对树脂量掌控很精确。

如果第二块树脂球放多了,也可用尖锐器楔进行削减,减法塑形。注意从合面中心往边缘运动,同时颤动。最后用毛刷拨一下,使窝沟更自然。

合并起来就是加减法同时塑形。

3.塑形比例
顺着剩余合面形态延伸。也可以参考 树脂充填直接修复-张林

关于合面塑形,也可以参考笔者之前的文章 口腔基本功练习 。周锐在这一章节讲的比较基础,笔者建议多找些图片视频跟练,主要还是多练习。另外,笔者认为,临床其实大部分牙都不是按着教科书长的,要不就是磨耗了、要不就是变异了,形态没必要太讲究,看着顺眼就行了。

(三)印章法

对于合面龋,但是形态保存较完好的。
1.上障喷砂,清洁窝沟的食物残渣。
2.合面干燥,涂分离剂(或者皂液,石蜡油)。
3.用屏障树脂或者有颜色的便宜树脂打到合面。注意尽量控制在固有合面。可以不固化、直接插小棉棒,也可以先固化一次、再插棉棒加屏障树脂。
4.去腐备洞,酸蚀粘接,充填到距离合面1-1.5mm。
5.放膏体,铺生料带,放印章、用镊子加压几次。
6.用尖锐器械刮去多余树脂,酌情塑形,固化。

(四)OMT技术分类

1.减法技术
周锐这里指的是合面用一整块树脂,一次塑形。

2.加法技术
(1)尖到尖技术:
披萨法,挨个牙尖充填,每次充填一个牙尖。
(2)SMT(simultaneous ~同步塑形技术):
多个牙尖同时塑形,但是每次只放一点、不急于让多个牙尖的树脂碰到一起。适用于新手,大洞形,因为洞形逐步缩小、变简单。
周锐推荐第一轮放球如下:

可以三个球都放上后一起塑形;也可以每放一个球就初步塑形一次。后者更容易掌握。

(五)OMT细节

1.嵴与沟
(1)嵴一般是曲线而非直线。用小棉棒将嵴头、嵴尾向相反的方向推,可塑造出自然的嵴曲线。

(2)为了更凸显主嵴,可用尖锐器械刻画主嵴两旁的副沟,做减法;或者把树脂搓成小条作为主嵴旁边的副嵴,也是加强沟,但是加法。
(3)塑造沟的方法,要不用牙尖依次充填、使树脂接触处自然形成沟(加法);或者削减,用尖锐器械刻画,但是最后要用棉棒压一下才更自然。
(4)斜嵴,周锐认为是近舌尖的远中副嵴与远颊尖相连,并且斜嵴与远中舌沟的腭侧支平行。

斜嵴的分类,仅有凹陷的,有沟的,或者一般仅凹陷、一般有沟的。

2.窝沟染色的做法与意义
做法:固化后,用尖锐塑形器或者K锉等蘸少量染色剂,周锐建议8号K锉+深棕色。若窝沟染色想做浅、细的效果,可染色后用有塑形液的棉棒把染色蘸淡一些,再用干棉棒蘸一次。
意义:
(1)增加颜色,增加立体感,更自然。
(2)相当于窝沟封闭,保证清洁。
(3)检查塑形质量,做的沟是V形或U形。

第四章 精修抛光

每年都应该对树脂抛光,周锐称就像沥青马路一样,用一段时间后树脂基质磨耗、露出无机填料。

精修抛光时需要带障操作。工具如下:

推荐转速:
1.红标,2w。
2.硅胶尖,7k-1w2。周锐建议不需要分硅胶尖的粗细,只用中等粒度就行。
3.抛光刷,5k-2w。
4.阿肯色石,8w。
5.羊毛轮、毡轮,没说。
6.抛光碟,7k-1w。
有水时容易干扰视线,建议无水或者间断给水。

抛光与外形斜度一致,从修复体往牙体运动。

刷子的使用(这里周锐讲的名词有些混乱,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
先用羊毛轮、毡轮将抛光膏在抛光面上蘸匀。
1.3μm的金刚石抛光膏,羊毛轮蘸水,转速3k无水1min。
2.羊毛轮改到1w转+水,抛去金刚石。
3.羊毛轮+1μm金刚石重复以上步骤。
4.毡轮+1μm氧化铝抛光膏,3k无水1min。
5.毡轮2w+水,去除氧化铝。

精修的时机,周锐建议在II类洞邻面壁完成后做一次(如前所述),OMT完成后做一次。抛光则可以最后对邻面、合面一起抛光。

对于邻面,如果触点没问题,不要用砂条过触点,周锐建议用结扎丝带着砂条从触点下方经过进行抛光。还可用超级牙线,就是修复体牙线(尖端硬、便于穿过龈乳头,中间像羊毛轮一样蓬松)+1μm氧化铝抛光。若邻触点太紧,可用楔子分开后进行少量修整抛光。

第五章 调合

周锐建议用钨钢球钻调合,坐姿+12μm咬合纸调咬合点,然后8μm检查紧密度。笔者认为不应该用钨钢球钻,因为一磨一个坑,至少应该用鱼雷状的车针。调合后,用硅胶尖+碳化硅刷子抛光。不是很清楚碳化硅刷子是什么,可能指红标金刚砂(碳化硅就是金刚砂)。

周锐完全没有讲调合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笔者之前的文章 合学 中的第六章 咬合诊断与治疗,或者 树脂充填直接修复-张林

第六章 形状与视觉感知

主要讲一些非口腔技术的概念。
后牙为何比色不像前牙那么严格?因为后牙的光线少、阴影多。

另外讲了一些牙体形态,建议参考 树脂充填直接修复-张林 或者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解剖生理 。周锐在一些基础的概念上有所混淆,比如他认为牙尖嵴包括三角嵴、轴嵴,下磨牙颊侧分别是近颊、中颊、远颊。形态方面,都说的有道理,因为天然牙本来就很多变异,只要选择其中一套形态理论记住就行。

总结

堆邻面壁时,高填料流体打在成形片与牙体交界处,然后用0.5-1mm的釉质树脂做邻面壁。
合面塑形,使用SMT技术,少量多次,逐渐缩小洞形。注意不是从龈方向合方分层充填,而是从牙尖顶向合面中心分多次。

问题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