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早鸟营-张林
第一章 种植理论
第二章 种植手术
第三章 种植修复
第四章 骨增量与软组织移植
第五章 其它
总结
细节
问题
本文总结自2022年,张林的线上种植早鸟营。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3169/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章 种植理论
可以参考 口腔种植学 。
(一)种植历史
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植体,圆柱、叶片、穿下颌等,现在基本只有圆柱螺旋。
1.骨膜下种植体,1949年应用,放在骨膜下,常用于下颌,也可用于上颌。
2.刃状种植体,1967年应用,以前没有骨增量时用于狭窄部位,直接敲入骨内。
3.透骨式种植体,1976年应用,一般用于下颌牙列缺失、下颌骨严重丧失,全麻下从下颌骨下缘穿透下颌骨,类似骨折后的固定。容易伤及神经。
4.圆柱螺旋,现在最常用的种植系统在1952年由Branemark(1929-2014)研究出来,1965年第一次在人体种下(Gosta Larsson)。直到患者于2006年去世,该植体一直很稳定。Gosta Larsson遇到的出租车司机Sven Johansson则是第二位接受Branemark种植的患者,1967-2019年使用了52年,是使用最久的植体。
(二)种植的生物学基础
目前使用的材料是钛,曾经也用过黄金(生物相容性也很好,但是贵、软、易折)、铱(贵)、氧化锆(易折)。Branemark原本是骨科医生,对兔子做骨折后用钛螺钉固定的实验,后面发现钛螺钉拆不下来,由此提出了骨结合。Roterts于1994年提出了骨结合的特点:
1.在植体表面直接骨沉积。
2.植体与骨之间没有纤维结缔组织。没有类似牙周膜的组织。
3.叩诊呈清脆音,说明可以直接传到骨。
4.无生理性移动,用于正畸支抗也无移动。
5.功能上等同于牙固连(可能类似致密性骨炎)。
骨结合的面积一般是50-85%。影响骨结合的因素有:
1.植体材料、形状、表面处理。
2.骨密度。I类骨血供少,IV类骨太软,都不利于骨结合。
3.生物学宽度,植体埋入深度。
4.初期稳定性,初稳。为了获得初稳,一般植体直径要比最终直径小一点(零点几mm),产生挤压效应;但是挤压效应太强又会造成骨坏死。骨皮质是先吸收又成骨。
5.负荷时机。非亲水植体、无骨增量,一般下颌需要等3-4m修复,上颌4-6m;种植同期骨增量则建议6-8m;软组织移植6-8w。亲水植体,6-8w。全口即刻负载,建议至少4颗植体(all-on-4),扭矩40N·cm以上(若all-on-6或者8,35也可以)。前牙即刻修复,扭矩至少35,植体尖端至少5mm完全包绕在骨内,侧方前伸空开1mm。
植体稳定性变化曲线:
初期稳定性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骨皮质的吸收;同时,骨结合的成骨带来了继发稳定性。综合来看,大多数植体在1m时的稳定性最差,最危险,一般是至少3m修复。但是亲水植体的骨结合速度更快,继发稳定性的曲线整体左移,6-8w即可修复。
亲水植体的包装含水,粘血后有虹吸效应(血液一下扩散到整个植体)。植体的材料,分为:
1.工业纯钛(四级钛),钛合金(五级钛)。市面上四级钛的植体更多,生物相容性比五级钛好,但是硬度差一些。
2.钛锆合金(士卓曼的锐锆Roxolid),很硬,后牙可用更细的锐锆。
3.氧化锆,稍微易折。
植体周围的生物学宽度,详见 口腔种植学 。张林讲的有一点不一样,他认为植体周围也有游离龈。另外,植体的BW是从游离龈顶/屏障上皮顶到牙槽嵴顶。
关于牙龈、牙周膜的胶原纤维分组,见 执业医学综合指导-口腔组织病理学 。
天然牙周围的血供来源于牙周膜、牙龈、牙槽骨,植体缺少了牙周膜血供,所以需要更厚的牙槽骨提供血供、维持软组织形态,所以前牙美学不能选太粗的植体。
种植牙与天然牙的动度不同,而且牙槽骨的神经较少。(摘自 口腔种植学 )天然牙的牙周膜有本体感受器,种植体没有,因此种植义齿对机械刺激的忍受阈值更高;天然牙在水平向的生理动度为56-108μm,垂直向为25-100μm,种植体的动度仅有50μm左右(笔者在其它途径看到的资料,植体侧向动度10-50μm,垂直向3-5)。种植体受到侧向力时,应力集中在植体周围边缘骨嵴,受力较大时易吸收。综上所述,种植修复时需要注意分散合力。
(1)轻微合接触。比如降低牙尖斜度、减小咬合接触面积等。种植义齿与对合牙应有20μm的间隙,做成 功能尖+平坦中央窝 的对合接触。宽大的中央窝可允许牙尖进行约1.5mm侧方运动(这个范围称为正中自由域。类似的概念有全口活动义齿里的长正中咬合,即下颌4-7的边缘嵴等高、无阻挡,使得全口义齿能自由做前伸)。侧方合时尽量利用天然牙形成尖牙保护、组牙功能合。
(2)尽量保证合力沿植体长轴传导,减少侧向力对植体周围骨组织的损伤。除了植体设计、植入,还可以修复时降低牙尖斜度。
植体的表面处理方法:
1.加成法:钛浆涂层(TPS),羟基磷灰石(HA)涂层等。但是植入时摩擦可能导致涂层损耗。
2.减少法:大颗粒喷砂+酸蚀(SLA),主流。
3.其它:电子束热处理,激光处理,离子注入,电化学氧化等。
(三)医患沟通
1.种植的成本主要在于医生技术而非植体,一个好医生+便宜的韩系植体,大于,烂医生+上万的Nobel植体。
2.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远超想象:
(1)一口烂牙,吃饭吃不好,一直吞脓、牙结石。
(2)一口好牙,吃饭吃的香,抵抗力更强,身体更健康。
3.并非越贵越好,要考虑患者的期望值、消费能力、健康状况。如果患者很健康,骨头饱满,用便宜植体也可以,用贵植体也可以,把选择权交给患者;如果患者糖尿病、始终无法戒烟,那还是做传统活动牙。
4.种植预后包括种植材料,医生技术,患者维护。
5.给患者看自己的病例。
6.种植牙会不会坏,能用多久?天然牙能用多久,种植牙就能用多久。根据一些文献,5年存留率95%,10年86%。
7.有些患者不清楚自己的健康情况,可以通过拔牙评估。若拔牙创愈合的好,一般种植愈合问题也不大。
第二章 种植手术
第三章 种植修复
第四章 骨增量与软组织移植
第五章 其它
(一)病例讲解
曾做过AB1带A2的单端桥,后来肿痛,于外院RCT,每次一封药就流脓。
三颗牙的龈缘太低,深覆合。
术前CT,A2的宽度只有6mm。正常来说前牙美学要求植体唇侧至少1.5mm(最好是2mm),腭侧1.5mm,植体直径3或3.5,至少要求6mm,但是要求种的非常准确。所以该患者还是要做水平骨增量。
A1下方的囊肿直径8.65mm。
方案是A2水平骨增量,AB1冠延长,A1囊肿摘除。后期进行A2种植。
对于长期全冠修复后的牙做RCT,建议拆冠,因为可能牙齿已经朽烂完了。
手术过程:
牙周探针确定长度,进行冠延长。
做外斜切口,进行翻瓣。建议用比较钝的牙龈翻瓣器先剥离龈乳头、嵴顶切口,再用比较锐的骨膜剥离器。骨增量时尤其防止戳破。
在根尖囊肿区域有炎性粘连,使用手术刀锐性分离,使用上挑的方法。
使用超声骨刀对冠延长区域去骨,去到目标龈缘下3mm。然后对囊肿去骨。囊肿摘除和拔牙差不多,先显露最大周径,然后剥离囊壁,最后将囊肿摘除(若吸干囊液则可以像瘪气球一样取出)。腭侧深部的囊壁不好剥离,可摘除后用超声骨刀去一下。
可用上颌窦提升的剥离工具。
摘除囊肿后。A1提前做过根管再治疗,特意超充了一截。
使用球钻磨除A1根尖3mm,并将腭侧深部的囊壁磨一下。注意,截根3mm后,临床冠根比最好还是能到1:1,若根太短可做连冠。笔者记得倒充填的要求是截根3mm,倒预备3mm,倒充填3mm。
进行倒预备。这个器械是淘宝仿制,几十块,装在洁牙机上使用。买3mm带砂的即可。
囊窝放Ad棉球止血,等待囊窝止血后进行倒充填。现在对A2腭侧少量翻瓣,牙槽嵴顶、唇侧骨面的软组织去除,确保骨替代物与骨面之间没有软组织。
基本已经止血,使用BP倒充填。笔者估计是iRoot BP Plus。使用镊子、小棉棒、倒预备器械、桨状充填器依次加压。
使用生理盐水冲去多余的BP,以及可能残留的棉絮。BP不需要冲的特别干净,它的生物相容性足够好,不影响成骨。这里冲洗+加压循环2次,基本清理合适。
用牙周探针测量,选择合适的屏障膜。
修剪屏障膜。这里A1A2使用同一张,更好固定。
在腭侧打膜钉固定。
使用牛骨与同种异体骨1:1混合放置。牛骨的成骨效果不好,更多起到维持空间的作用;同种异体骨成骨好,但是吸收太快。骨粉不要一开始就放很多,那样容易导致膜盖不住,建议先少放点,膜盖好后再填一些。
打膜钉固定,不要打到牙根上。深部的膜钉,可以不取;浅部的膜钉,种植时可以顺手取出。打最后的封口膜钉之前,再填一些骨粉,要求用手摸感觉膜硬硬的、膨隆起来,张林称之为填香肠技术。另外注意骨粉堆的位置,在冠方多堆一些。
膜钉封口。
最后进行缝合。使用15c刀片横断骨膜,笔者感觉是潜行分离。在口腔颌面外科书上的潜行分离技术,指用锐刀锐剪进行黏膜下分离,黏膜的弹性、延展性更强。
使用张力梳进行剥离。也可用剥离器。
减张的标准,能把唇侧瓣比较轻松地拉到超过腭侧切缘2mm,就说明减张到位。
缝合,第一针进行高位的水平褥式(外翻)缝合,唇侧缝到潜行分离处附近,腭侧缝切口边缘。这一针可以固定唇瓣,缝其它针比较方便;而且缝线在内部可以固定屏障膜。对于缝合不太清楚的,可以参考 口腔缝合与打结的一般实践 。这第一针的拆线时间,张林建议如果没打膜钉、仅用这一针固定膜,1个月后拆;若用膜钉固定骨膜,1w拆也可。
第二针在A2处缝垂直褥式(外翻),也就是远进远出、近进近出的那个缝合。
在A2切口又加了2针单纯间断。
对龈乳头,均使用垂直褥式(外翻),这样避免了龈乳头上的勒痕。
对垂直切口,进行单纯间断缝合。垂直切口需要对位准确,所以单纯间断是最佳的。第一针高位水平褥式,第二、三针A2牙槽嵴顶缝合,这三针用的线稍粗一些,其它地方都用6-0缝线。
A1腭侧有一个小的黑色三角区域没填骨粉,不影响。
A2术前术后。张林认为A2的冠方应该再多放一些骨粉才更完美。
囊肿。
术后1m。
进行B1再治疗。取螺纹桩,使用洁牙头一圈圈旋转(方向应该逆时针或者反螺纹更好),松动后夹住、反旋取出。
取ICO、前伸侧方咬合记录,进行DSD设计。将侧切牙切缘降低0.5mm,呈海鸥状,这样的切缘曲线更年轻。
做美学蜡型。
设计的红色区域是ICO,淡蓝色是前伸引导斜面。
总结
细节
1.骨膜小范围暴露的处理:
(1)可吸收膜,盐水冲,让患者氯己定漱口,放止感染即可,会自己愈合。
(2)不可吸收膜,暴露后比较麻烦。
2.滋养孔,张林建议水平骨增量不用钻滋养孔,垂直骨增量肯定要钻。
问题
1.植体周围有无游离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