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活髓保存
第二章 牙体非龋性硬组织疾病

本文记录一些临床及别人分享的病例。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2934/,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章 活髓保存

盖髓、冠髓切断见 树脂充填直接修复-张林 。有些病例的条件有限,笔者在没有上障或者一些器材的条件下操作;或者因为患者强烈要求,对于一些不是适应症的病例也进行了操作,还望读者见谅。

一、直接盖髓

(一)2024-5-31

1.初诊
40岁左右男性,A6近舌尖折裂4天,折裂处齐龈,穿髓孔约1x1mm(笔者的目测一向不准,经常把车针直径估大。实际上可能露髓0.5mm)。冷风(+),叩诊(±),松(-)。没有做冷热测、电测,因为对诊断没有太大意义。患者极力要求直接补牙,拒绝根管治疗(因为B6以前在RCT期间牙折,如下图的右上、左下图所示)。


矽离子抛光断面,1%次氯酸钠小棉球消毒30s,消毒前后都无明显血液流出,且处理后露髓处的颜色也比较鲜红、没有发乌。NS冲洗、吹干,国产的CRoot-SP(硅酸锶)直接盖髓,覆盖露髓点周围至少1mm(当时没有注意厚度,厚度也是至少1mm),用75%酒精小棉球使SP成形(顺便再消毒),吹干,盖手调玻璃离子(当时的考虑是盖髓点周围不敢碰到酸蚀剂,必须先用东西盖住再酸,而不酸蚀的情况下玻璃离子的粘接力最强。一般应该用光固化的流体/光固化的硅酸钙/光固化的氢氧化钙)并再次用75%酒精小棉球成形,玻璃离子固化后8代+松风F10与F00,修整抛光。光照的时间,统一都是20s。

不足之处:
①笔者使用的是8代粘接剂,应该进行选择性酸蚀,只酸釉质,然后在本质上涂8代(釉质涂不涂粘接剂都行),最好是涂-擦-吹循环3次后光照,以减少术后敏感。
②光照的时间,为了避免发热刺激牙髓,感觉应该保证粘接剂20s,树脂每层可以薄一点,照10s。这个也说不准,或许 薄层+照10s ,最后对牙髓的刺激反而大于 厚层+照20s 。

决定不恢复近舌尖外形,原因有:
①上颌舌尖是功能尖,如果恢复了外形,就算轻或者不接触,受到的合力也是比较大的,感觉固位形不够。
②远舌尖还在,能保持一定的咬合功能,合间距离应该也能维持在上下牙平分的位置。
③¥180,所以是偏实验性质的治疗。

可能的问题及对策:
①上6或者下6移位。上6的近舌尖大概与下6的中央窝(下6合面分为近中窝和中央窝,近中窝是近颊、近舌尖三角嵴的近中与近中边缘嵴围成的三角形窝,里面有近中点隙;中央窝是剩下的部分,内有中央点隙)咬合接触,所以后期最可能上下6都向舌侧移位(直观讲就是舌尖缺失后舌侧合力减少,颊侧受力相对过大。但是这也不一定,咬合很复杂)。那么就需要恢复外形。
②如果需要恢复近舌尖外形,可以在断面处做钉洞固位形(笔者感觉最好在钉洞处磨除旧充填物至断面,并在断面上做钉洞),比如在以下3个位置做钉洞:

其它:
玻璃离子遇到酸蚀剂时的毒性。笔者以前翻看3M的Vitrebond光固化玻璃离子说明书时,发现中文版与英文版的一处翻译不一致:



简单来说,就是中文版称酸蚀剂遇到Vitrebond后,酸蚀剂有毒;英文版则称无毒(应该是无毒的)。这好像是2017年的老版本说明书,现在的版本则修复了这个错误。玻璃离子在开放式三明治、直接盖髓时都有可能遇到酸蚀剂,目前没有听说过需要特别注意的。

2.复诊1
2024-6-7,叩诊(-),松(-),冷风(-)。患者感觉不痛,很满意,也不想再补牙了。

3.复诊2
2024-7-1,病人没有回消息,看来笔者余生恐怕都再难与这颗牙相遇了。

(二)2024-7-1

1.初诊
47岁男性,B6一天前吃鸡骨头折裂,折裂至龈下,冷风(-),松(-),叩诊(-)。颊侧浸润+近颊牙周膜麻醉下,拔除残片后见穿髓孔约2.5x2mm。穿髓点比较大,已经超过了0.5x0.5mm,但也可以尝试保留活髓。

下图中,左上、右上为1%次氯酸钠擦拭消毒后,可看到露髓处的牙髓偏暗红色,提示炎症。对于这样的乌红牙髓,正常来说应该用挖匙去除,笔者已经拆了一个小挖匙(宽度大约1.5mm),但最后还是没有做冠髓去除,因为没有放大镜、手抖,怕去髓时挖匙捅到牙髓深处,那就得不偿失了。

断面新鲜,所以没有再用矽离子抛光。治疗过程是:三用枪冲洗、吹干,1%次氯酸钠小棉球消毒30s,消毒后无明显血液流出,国产的CRoot-SP(硅酸锶)直接盖髓,覆盖露髓点周围至少1mm,厚度也达到1mm,轻吹干,盖松风F10,然后只酸蚀釉质,冲洗吹干后涂8代2次,盖松风F03,修整抛光。粘接剂、树脂的光照时间,粘接剂是10s,树脂是5s,最后一层20s(感觉有点太随意了,还是应该20s)。在盖好松风F10以及后续使用F03的过程中,多次发现龈方有血液渗出,说明龈方的树脂不密合,均使用1%次氯酸钠棉球擦+三用枪吹,最后也并不能肯定完全盖好了。

下图是刚在SP上盖好F10时,就发现有点渗血;而且还有些SP悬浮在F10里:

这次的治疗应该是比较失败的,有以下几点:
①没有去除发乌的冠髓。
②SP上直接使用F10,用树脂枪头对F10塑形时发现部分SP脱离盖髓点,悬浮在F10树脂里。应该换用F03或者F00,或者还是用玻璃离子,或者像上次一样用75%酒精棉球对SP塑形。
③渗血问题,根本原因是发乌的冠髓在出血,要不然就挖掉冠髓,要不然就在SP上换成盖玻璃离子。
④为了盖住渗血,树脂越来越往根方,盖到了牙骨质与牙周膜的交界处。这样的问题是牙周膜、牙龈覆盖到交界处冠方后,交界处可能还有空腔。需要用尖车针尽量抛掉。
⑤这次全程没有用NS,拔完残片后直接用三用枪吹水吹气,还是应该尽量无菌。当时有点急,拔完残片后涌出血凝块把断面覆盖住了,其实并没有进一步出血。

不过也有可取之处:
①过程中没有疼痛,根方也没有出血,说明浸润+牙周膜的麻醉、止血效果确实不错。这是跟 周宏志 学的,他说自己拔牙只打牙周膜,笔者目前尝试浸润+牙周膜,对智齿的效果也很不错。
②SP的厚度、范围都达标,也注意了选择性酸蚀,这次没有酸牙本质了。

2.复诊1
2024-7-10,诉不痛,但是左上牙龈感觉不舒服,没有用左边吃东西。叩诊(-),松(-),冷风颊侧(-),冷风近腭(+,但是感觉可能是牙龈吹着痛,没有问清楚。颊侧吹风不痛,说明牙髓不在急性炎症期,没有道理近腭反而吹痛牙髓。还是应该正经冷测)。牙龈已覆盖拔残片处,下一步可能是形成长结合上皮,但是探针从合方刚开始轻压向龈方时就BOP了(甚至还没开始探龈沟内),拨开后好像见到软垢,应该是牙龈还没闭合时进去的。此次未行处理。

现在再去修整沟底的树脂一定会伤到袋内壁(唯一合适的时机就是刚充填时)。复诊后想,这次应该用NS冲洗一下沟内的软垢。牙龈出血,可能是软垢的刺激,也可能是袋内壁的牙周膜还在向沟内上皮转化中,探针还没碰沟内就开始从沟内出血,也就是说出血指数BI是5。

(三)2024-9-6

1.初诊
50岁男性,中午吃到石子导致A4颊腭牙冠分离,腭侧游离、折裂至龈下。颊侧牙周膜麻醉下,拔除残片后见纵向穿髓孔约1x3mm,穿髓点比较大。牙冠纵裂大概1h后就诊,患者要求先做直接盖髓。

拔完残片后用5mL冲洗针+冰的NS冲洗,然后1%次氯酸钠棉球压迫穿髓处,3min后还是一直渗血;尝试用阿替棉球压迫,还是有少量渗血。这种情况也不可能髓腔打带Ad的阿替止血,其实不太建议继续做直接盖髓了,渗血后树脂粘不牢,很难完全密封髓腔。

听说SP遇水后几秒钟就能固化,笔者还是进行了尝试。NS冲洗,三用枪吹干,打了一些国产的CRoot SP,很快就和血混在一起,然后用干棉球把血水蘸掉、把周围的SP与血水擦干净,再打SP,就得到了上图右上小图的效果。
笔者这次吸取了上次的经验,使用流动性更差的F00而非F10覆盖在SP上,没有出现上次那种树脂里飘着SP的情况,但是树脂根方还是有少量渗血(先用F00覆盖了大部分、剩下近中少部分离牙龈太近,疑似有一些水分,吹干后再用F00完全覆盖。应该早点在颊侧放棉球隔湿)。粘接面的釉质不是很多,所以没有进行酸蚀,而是只用Bisco的All Bond Universal 八代涂吹牙本质3次,其中第二次涂完后患者说话,笔者涂第3次时有少量口水蘸到了粘接面上,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可能是打磨一下粘接面、重新粘接,但是笔者仅吹干后重新涂第3次,然后固化。如果粘接剂固化完了碰到口水其实没有多大影响,最麻烦的是粘接剂固化前碰到口水。
最后三用枪冲洗吹干,树脂根方的渗血不太明显,但还是有一条浅红色线。再次使用F00涂了覆盖树脂一圈,并在覆盖树脂表面进行增厚,补的树脂量很少,以封闭穿髓孔而非恢复外形为目的,笔者称之为原位充填。没有完全遮住里面的颜色,口镜下近中好像比刚涂完SP时更红了,可能是这里的SP和血混在一起、透过树脂显出红色。最后三用枪冲洗吹干,等待了20s,没有看到明显血液渗出。

这次治疗可取之处如下:
①用F00而非F10覆盖SP,没有再出现SP飘在树脂里,或者根方很明显的渗血(虽然还是有一点渗血)。完全不渗血还是需要严格止血,或者玻璃离子。
②F00覆盖前都用NS冲洗,F00覆盖后才用三用枪。
不足如下:
①没有提前在颊侧放棉球隔湿。
②没有禁止患者说话。

关于裂纹深至龈下的处理方法,除了切龈、冠延长之外,笔者又听说了一种处理方法。近些年有一种备全冠的方法称为Biological oriented preparation tech即BOPT,用尖长车针预备至龈下,需要同时修整(或者称为破坏)沟内上皮、结合上皮,把龈下至牙冠颈1/3预备顺滑,这样就不需要做肩台(没有明显的肩台,或者说处处是肩台),或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备肩台。对于这种裂至龈下的病人,可能比较适用这种方法,把折角处磨光滑,在龈缘做肩台。

BOPT在预备牙体时也要磨去沟内上皮,并且使龈下至冠颈1/3光滑过渡,然后通过临时修复体重塑穿龈形态,满意后再修复。笔者认为很适合缺损至龈下,或者牙龈退缩多+垂直向曲度大、正常预备要磨很多牙体;缺点是牙龈可能退缩。BOPT的简单介绍见 文章一文章二

2.复诊1
2024-9-22,患者自述A4始终隐痛,最终还是做RCT。


上图中的右图,腭根白色部分应该是做直接盖髓时的SP,强度还是不错的,没有被超声震下来。

后续正常预备、根充。

上图的右上与左下图对比,可以看到最开始补的树脂还是被挤掉了(携热器,G钻)。


桩打的深度不太够,P根WL19.5mm,纤维桩进入11mm,纸面长度接近,但是骨内桩长度远远不够。在P根打桩是因为P根离缺损更近,但是P根管其实比较斜,大概30°,可能会对桩冠受力有影响?另外用的树脂是Luxacore双固化,但是注射头是国产便宜货,太粗了只能在根管口打、无法伸入根管内,可能粘不牢。

(四)2024-12-31

1.初诊
30岁女性,A6龋洞数年,目前无自发痛、夜间痛、冷热刺激痛,偶有食物嵌塞入洞内痛,冷风颊侧轻微敏感,术中冷风吹洞轻微敏感,叩诊(-),松(-)。术前CT如下,可以看到脱矿牙本质已穿髓,3个根尖、根分叉处轻微的低密度影:



无麻醉下去腐见近舌髓角附近穿髓约1.5x2.5mm,穿髓瞬间略有疼痛,挖匙中等力度去腐,洞形中心最终留下的牙本质硬度介于软化与革样之间、更偏革样一点。穿髓点处理前呈鲜红色、仅有极少量流血,3%次氯酸钠小棉球消毒止血后无明显血液流出,且露髓处的颜色呈轻微发乌(可能是次氯的原因)。使用3%次氯消毒探针、注射枪头,灭菌纱球擦干,三用枪冲洗、吹干洞形,iRoot BP Plus直接盖髓(探针、干燥小棉棒、3%次氯棉球调整),覆盖露髓点周围至少1mm(没有注意厚度,因为等下打算用Theracal),吹干,盖Bisco TheralCal(俗称LC),探针调整,光照20s固化。酸蚀,冲洗吹干,2%氯己定棉球处理,3MSBU八代粘接剂处理2次,松风BEAUTIFIL FLOW PLUS的F10、F02、F03、F00依次充填,修整抛光。光照的时间都是20s。


这次治疗的可取之处如下:
①先充填A5再充填A6,在A5去腐时对A6只是进行了初步去腐(洞形边缘一圈去干净,中央没怎么动);先上成形片再对A6中央进一步去腐;在操作前用3%次氯对探针、注射枪头、挖匙消毒。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感染。
②树脂梯度配置,在成形片与牙体的交界一圈用F10,洞形中央的LC上方约2mm厚度用F02,剩余用F03,合面最外面约1mm用F00。

一些问题如下:
①病例选择、处理方式是否恰当。笔者读到一些文献(见 口腔文献阅读 ),据说病例选择恰当时,对乳牙的完全冠髓切断术成功率可达95%(该文章的操作步骤,使用10ml的3%次氯+5ml盐水冲洗)。本病例确实有成形的牙髓,症状表现为深龋的嵌塞入洞痛,仅在冷风、穿髓瞬间轻微敏感或疼痛,但笔者并没有做冷热测,更大概率是慢性牙髓炎。当然,不可复性牙髓炎也可以做活髓保存,但这种慢性龋的牙髓感染风险增加,可能更应该切除部分或全部冠髓。

②在感染控制方面,没有上障,笔者使用的步骤是:边缘去腐-上成形片-中央去腐,应该能提供足够的隔离。如果需要上障,也是类似的步骤,边缘去腐-(冠延长/边缘提升)-上障-中央去腐。

③对A5、A6去腐使用了相同的车针,中间没有用次氯消毒。另外,成形片、牙胶尖、生料带感觉也应该消一下。需要消毒的东西有:探针、充填器、注射头、成形系统。

④活髓保存必须要用到次氯,但是其强氧化性对树脂有影响。冲洗时应该用生理盐水+针管,还是普通水+三用枪?笔者目前更倾向于后者,冲洗力度更大、冲的更干净。

⑤BP直接盖髓,发现BP比SP反而更难控制一些,容易黏在探针或者干棉棒上、放不到穿髓处,后面修整弄的到处都是,下次需要注意BP放在探针上的位置,或者直接用SP算了;盖髓后的修整,感觉用次氯棉球不是很妥当,还是需要用挥发快的酒精,修整完后等待其挥发一会儿。

⑥Theracal打出来发现比钙思莫黏稠的多,拉丝2cm都不断。打的量没控制好,厚度得有2mm了,好在没有碰到洞形边缘。下次需要少量打。

⑦酸蚀后用氯己定处理窝洞,需要把镊子完全擦干,不要混到次氯。

第二章 牙体非龋性硬组织疾病

一、牙隐裂

病例1

33岁男,B6隐裂,RCT,开髓后发现远中隐裂纹贯穿牙表面到髓室远中壁。根充时的图片如下:

RCT是笔者操作的,然后其它医生进行修复,选择了高嵌体。

这种高嵌体的预备模式图如下:

笔者感觉这样的修复体容易造成牙体裂开,如下:

上图,下面的嵌体预备模式似乎更好一些。看了2篇文献,问了几个医生,对于隐裂牙,实际上应该做全冠而非嵌体,以降低牙进一步折裂的风险。

关于牙隐裂的更多知识,参考 根管治疗-喻刚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