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器械分离
第二章 根充效果
第三章 根管治疗并发症
第四章 根管再治疗
第五章 疑难病例

本文记录一些临床及别人分享的病例。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2933/,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章 器械分离

(一)2023-9-7

(1)B6,第二次就诊根备时,MB2扩至F1(PTU gold)时分离。
(2)原因,第一次就诊时未能找准MB2,第二次就诊WL进入10mm无法再进,很可能只是通过机扩的引导头前进,人造根管。使用F1对根管加力时分离。
(3)初步判断,难度不大,原因有:
①扩时有向周围一圈加力、试图扩大MB2根管口,因此断针与根管壁之间卡的不紧。
②该根管扩时难以继续前进,器械向根方活动空间有限,不会出根尖孔。
③与其它机扩比对,判断分离约5mm(取出后见只有3mm),根管口能看见断面,说明器械不深,视野清晰。
④即使无法取出问题也不大,因为术前CT见该病例MB、MB2为2-1型根管,只要从MB把根尖孔封闭,预后也良好。
(4)治疗过程,由于治疗风险不大,尝试了一些想法。先后有:
①尖头细镊直接夹出,发现还是比根管口粗多了。
②用0602K锉,从旁路插到底,拉出时往断锉方向靠试图带出,结果器械似乎更深了,但仍能看到。
③P5超声,进入后逆时针转圈,约3min后流出,未看到流出过程,注意到时分离器械已在翼下颌皱襞上。
取出过程共计约10min。如果仍未取出,打算尝试使用粘棒/树脂粘出,以及超声扩大旁路+荡洗。
(5)后续,Vitapex充填MB2。笔者第一次器械分离,全程自己一个人操作,甚至没有护士,却10min之内就肉眼下取出了分离器械,导致了后面对器械分离掉以轻心。这次取出其实有很多偶然因素。
(6)总结:
①做根管时出现任何问题,先拍CT或者X片。本次未能及时留下影像资料比较可惜。
②上段分离首选旁路荡洗。
③下机扩前看清根管口,先测到WL、并疏通到15号,不要用力压机扩。



(7)其它:
如果X片上看到根充物刚好到解剖根尖,大概率是超填。该患者P根超填。


X片的投照角度约为黑色箭头所示。

DB、MB尚可。

(二)2023-9-24

(1)A7,第二次根备时,DB扩至F1(PTU gold)时分离;另外P5振荡时荡洗针也分离。
(2)原因,没有坚持让患者张口,导致机扩太偏近中、角度过大;P5可能是相同的原因。
(3)初步判断,难度中等,可以看到断面,但是DB钙化较细、之前也扩的不充分。
(4)治疗过程,超声+细镊交替使用:
①超声,使用P5在DB周围振荡,调到20时在DB远中荡洗,1s左右就进入了5mm,有少量血冒出,侧穿;调到14在DB颊侧也是进入过深。去到最后,可以确认从近远中能拨弄到分离的F1。
在近中荡洗时,可能因为弯曲角度,或者是紧贴着F1(为免侧穿),导致P5也断了,还好断端在根管外。
②细镊,细胞夹(黑头夹),尺寸可以夹住F1,但是无法判断是否夹到。即使夹到了也无法夹紧。
(5)后续,未能取出。SP修补侧穿,热牙胶充填。
(6)总结:
①一定要让患者张口,张口度也是评价根管难度的重要指标。结果2024-3-10的另一个病人,也是A7,因为张口度的问题分离。如果患者张不开,可以休息或者下次再做,实在张口受限的就只用手用锉。
②P5功率,取针应12-14,最大的20可以轻易洞穿牙体。
③影像是很有必要的,从影像上看断端还完全嵌在根里,口镜下却看到断端2mm已暴露,用夹子能挑到却夹不住,手感、肉眼不准确。

(三)2024-3-10

A7(常州益锐UDG M3),也是开口度的原因。RCT诊间牙冠纵裂拔除,体外用0602K锉尝试旁路很轻松。但是临床上想旁路通过,后续用机扩碰到分离器械是否会断?是不是只能用手用锉?

(四)2024-5-28

(1)D6(常州益锐UDG M3),DL扩至SX断裂。
(2)原因,
①K锉探得DL中上段约40°弯曲(未疏通到底),从近中向远中看该牙颊舌剖面,类似4字形,DB是4的一竖(该DB确实很直),DL成140°向颊侧弯曲。弯曲的判断是因为两次用尖端3mm弯45°的K锉疏通,两次取出来后K锉都呈现140°向颊侧弯曲,根管实际弯曲的角度很可能比K锉更大。
②我已看到SX解螺旋(尖端的螺旋距大于尾部),但也不是很肯定,还是抱着侥幸心理用了。
器械分离前:

器械分离后(红圈处,不是很清楚,断面有点发灰):


分离前后对比:

(3)初步判断,取针难度中等,尖端3mm断(WL为15,取出后剩12),由于根管弯曲、断针进入不深,可以看到,但不是很明显(断面发灰,而且视线难以直线观察)。
(4)治疗过程交给了有放大镜的医生,超声逆时针旋转取出。这里用的是牙椅自带的洁牙口+啄木鸟的洁牙机,大功率无水震荡,配合手持式根管荡洗针(功率较低,对牙本质切削弱)+1%次氯酸钠冲洗,但是没有将其它根管口堵住。成功取出后,使用UDG的CM(记忆合金)锉预备DL弯曲以上的根管,结果又是SX断裂(用的是一套做过5个根管的旧锉),这次无法看到断针了,尝试了一会儿后,怕侧穿,没有继续操作。
左上为取出断针时;右上、左下为尝试取出CM未果后,看不到断面且已经去除了较多牙本质。

在未取出的情况下进行了根充,其余3根管用单尖+CRoot SP,DL只用CRoot SP,长期随诊。


根充后还是可以看到DL里的分离器械:

(5)总结:
①先K锉疏通到底。对于极度弯曲的根管,SX最多到弯曲以上,而应该用K锉预备根尖(为了放止机扩形成台阶,SX应该备到弯曲处-2mm,然后K锉备中下段),如果牙胶尖始终到不了WL则可用Vitapex等根充。
②看到或者怀疑锉变形就不应该再用,换锉好过断针。
③取断针时,特别是下颌牙,应该用特氟龙等堵住其它根管口。
④对已有器械分离的根管再行预备,最好用一套新机扩。

(五)2024-7-27

和笔者第一次分离很像,但有不同之处。
(1)A6,第二次就诊根备时,MB2扩至SX(常州益锐UDG M3 Pro)时分离。扭矩大概是2.5N·cm,转速大概是300r/min。


这是第一次就诊开髓的影像,开髓是另外的医生操作。其MB、MB2在髓室底的地图上都比较清楚。
(2)原因,MB2能把K锉卡住立起来,但是K锉扩不下去,试图强行用SX引导头前进。中途取出来看过1次,没有明显的螺纹变形,又前进约4mm后断裂(感觉应该经常取出来看,1mm看一次。更好的做法是别扩)。

右上图为笔者用0602K锉在MB2中卡住(黑色线为K锉),发现MB2稍微有些偏离髓室底地图(红圈内)。


其DB无法疏通到底,拍片时顺便检查一下分离器械。

(3)初步判断,难度较大,原因有:
①看不到断面。根据分离前后长度变化,判断分离约1mm,进入深度为10+1mm,在根管中段。
②该根管扩时没有笔者第一次分离时那种探到圆底的感觉,而是卡的较紧。
③无法取出的话问题应该不大,因为钙化很严重。
(4)治疗过程:
①用0602K锉探,没有旁路。
②用手持根管超声荡洗针,没有效果。笔者估计其功率大概相当于P5的5左右。
(5)总结:
①对于这种严重钙化的,不要强行机扩,强行扩的话也要经常看,比如前进1mm看1次。
②首选手用机扩针慢慢扩,没有工具就别扩。像MB2的第(7)个病人,笔者就没有扩。
③戒骄戒躁。这次是做了几个月简单根管后有些飘了,没有合适的工具就不应该做高难度操作。

1周后复诊,进行了根充。MB2用CRoot SP,其它根管用单尖+SP。小牙片上还能看到分离器械。


后续:
做全冠后6周,患者诉晚上吃煮软的豆子时右上牙硌了一下,然后自发痛强烈、冷水痛,服止痛药后缓解,第二天来就诊时无明显自发痛、咬合痛。
A6检查,全冠无松动脱落,牙体无明显松动,BOP(+),近远颊腭侧邻间隙见中等量软垢,轻探龈沟见线形出血充满龈沟(出血指数3),叩诊(+),未行咬诊。拍片无明显异常:

与根充时影像对比:

和根充时的牙片曝光量不同,但笔者认为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①近颊根的近中疑似根管影像扩大,可能提示近颊根纵折,但是根充完成时也是这样下段扩大的影像,恐怕不能下定论。另一个支持根折的疑似证据是近颊根管近中壁的白色影像,这可能是糊剂粘在根管壁上,纵折后近颊根近中的残片向近中移动,导致的显影(但也极有可能是背面圆片的显影)。暂时不能确诊根折。
②MB2的分离器械仍存。
③腭根尖超充的CRoot-SP消失了。但也可能是本次曝光量过大,正常来说SP不会吸收。

A5牙周膜间隙增宽,但是对比根充时无明显变化。合面沟较深,但是探诊(-)、无劈裂,叩诊(±),无明显松动,还是考虑A6的问题。
最后进行了降合,调至ICO无咬合印迹,暂观。笔者认为这颗牙多半是根折。

第二章 根充效果

(一)根充效果-1

57y女性,2年前治疗过左下后牙,现长脓包,无疼痛。


可以看到D5的牙周膜间隙有些增宽,D5远中全冠下方的牙体有暗影,可能是塞牙导致的。

D6根尖周、根分叉暗影,髓室内高密度充填物,可能是做了干髓术。值得一提的是D6的近中根有些不太规则,笔者直到这颗牙拔下来后才发现这里是牙根有些吸收,之前的治疗一直没有注意。

D7根管内充填影,大概率欠填,但是根尖周暂时没有明显的暗影;远中根内螺纹桩,正常来说桩直径占牙根1/3,至少等于临床冠长度,并且骨内桩长度占骨内根长度的1/2(不知道这种一侧有骨一侧骨吸收的以哪边为准),根尖留3-5mm根充材料,笔者不太会打桩,私以为这个桩稍微细了,短了一点。D7全冠下方的牙体也是有暗影。另外D7远中根中1/3出现一个折角,影像看或许是根折,拔下来后发现这里没有什么异常,D7远中牙根折角与牙槽骨吸收的形状很匹配,猜测是以前D8顶的。


拆冠过程中,D6颊侧窦道,D7牙冠与预备形之间明显有间隙。


拆冠后,D67远中的充填物都松动脱落了,D6合面中心开髓孔,少量脓性白色液体涌出、闻到碘仿气味、有黄色颗粒。这两颗牙并不太松,D6松I°,但是松动范围大概只有0.5mm;D7无明显松动。

D7见金属螺纹桩,桩暂时不松动。但是桩舌侧探针探及高低差,怀疑冠折,暂观察。

D6去净腐质后根管预备,排龈、做甲壁。预备时按根测仪长度减去0.5mm,MB、ML镍钛器械(机扩)扩至2506,D扩至3504,1%次氯酸钠冲洗+超声荡洗,上氢氧化钙。上图的右下图为从远中颊侧观察甲壁。

1周后复诊根充。

试尖,上图为30的主尖。


最后MB、ML用4006主尖,D用4504主尖,国产CRoot SP糊剂,单尖法根充。D6的近中根有些糊剂向上溢出,这提示该牙很可能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但是笔者只注意到了牙体牙髓,没有关注牙周,也一直没有探牙周袋。

另外两个问题是该牙牙冠近中的2个气泡,分别提示预备形的近中龋坏,以及髓室树脂可能有气泡,笔者根充后也都未关注到。对于髓室树脂充填时的气泡,笔者认为气泡如果在树脂与牙体交界,可能影响冠方密闭性(如果在髓室底与树脂之间,肯定影响;如果离髓室底较远,或许不一定);如果完全在树脂内,可能不影响封闭性、且对牙体强度有增强的作用,像实心砖与空心砖,或者桥梁中的拱形结构,但是并没有找文献支持。

根充后几天复查,D4处颊系带,左侧咬线,有些溃疡。把D7远中调磨光滑。

根充后、直到拔牙前,都是其它医生进行的操作,也就是说笔者的操作内容是对D6进行了根管治疗,对D67拔牙。

根充10天后复查,另一位医生从D6颊侧窦道口插入约10mm诊断丝,并拍摄小牙片见窦道通向D6根尖区。D6颊侧探及深袋,D56一起进行龈下刮治;颊侧窦道进行NS冲洗,并打入一些Vitapex糊剂。D7的远中进行了树脂充填。可惜这次就诊的影像遗失了。



根充后21天,龈下刮治后11天,对D67进行全景、CT影像检查。另一位医生认为无法保留,需要拔除。笔者倒认为其实可以多观察一段时间,毕竟患牙并不是非常松动,牙龈也未明显退缩。

根充后22天,另一位医生休息,由笔者操刀拔牙。颊舌侧骨膜上、龈乳头、牙周膜麻醉,牙钳拔除,搔刮,放明胶海绵+碘仿+碘甘油(笔者认为放明胶海绵+碘仿就够了,放碘甘油虽然止痛但延缓伤口愈合,见 微创拔牙-周宏志 ),连续锁边缝合1针。D6近中根尖不规则。另外,D6近中根尖搔刮出白色云丝状物质,应该是溢出根尖的CRoot SP。

图为咬纱球止血半小时后拍摄,无根尖残留。

总之,介绍了这颗牙的前因后果,铺垫了这么多,最后来肉眼看一下之前的树脂充填和根充的效果:



树脂充填看起来还行。笔者自认为根尖孔都是CRoot SP、也没有牙胶(因为泡在5%次氯酸钠的原因、SP有些掉落),根尖孔的根充效果算可以接受,近远中根面上也能隐约看到根充的白色SP。笔者都用单尖法、暂时没有用连续波根充,所以肯定用生物陶瓷类材料。目前总结的经验是主尖的尖端直径可以再修剪到比最终号机扩大1-3号,甚至大4号以上也行(尤其是扁根),但是SP要多打,最好像氢氧化钙一样从根管里冒出来、之后边退边打(打的过程中控制推SP的阻力不要太大),最终使整个根管内充满SP,然后再用主尖来回抽插、使SP稍微超出根尖孔。如果AH PLUS这种环氧树脂类的根充糊剂恐怕就不能超出根尖孔。

第三章 根管治疗并发症

(一)病例1

56y女性,A6行RCT,1%次氯酸钠超出根尖孔。

第一次就诊,根测仪测得MB、DB的WL分别为16.5、16.5mm,P根未通、最大长度为16mm,0602K锉疏通,MB用0802及以上K锉仅能到达15mm,MB、DB、P分别按15、16、16mm机扩扩至2504,1%次氯酸钠冲洗+超声荡洗,纸尖干燥,上氢氧化钙。也就是说只有DB是机扩完全疏通的,其它两个根管始终无法疏通。

第二次就诊,去暂封,取出棉球,1%次氯酸钠冲洗+超声荡洗,纸尖干燥,试2504主尖到位,酒精消毒,DB根管冲洗时患者突发疼痛,纸尖干燥见不断有清澈液体,仅牙胶尖+SP根充MB、P根,DB引流、未封药,封棉球1个,上暂封。当时无麻醉根充,最后一次超声+冲洗,马上就要根充了,结果DB疼痛。笔者认为是1%次氯酸钠冲出根尖孔了,但是自认为冲洗手法没有问题,是边提拉边冲洗的(虽然是用大拇指而非示指),间或有较大阻力时也没有使劲推注。把DB以外的根管充了,DB引流,放干棉球+暂封(正常的做法应该是等下次一起充)。



试尖片可以明显看到MB末端有一段根管未充到,但是用CRoot SP+单尖法充填后这段空缺消失了。

第三次就诊(根充后的第二天),触诊右侧颧沟消失,皮温正常,无痛。黏膜也没有明显异常。可惜这次没有拍照记录。

第四次就诊(又过了7天),颌面、口腔黏膜无肿胀,对DB进行了根充,这次特别注意在完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加压推注1%次氯酸钠,没有冲洗到的部分多使用超声弥补。


忘记专门拍黏膜了。这是同一次就诊内,补楔缺时顺便拍到的。

该病例MB、P未完全疏通,DB疏通但冲洗液溢出,可能超预备了,也可能冲洗液推注没把握好(可以用示指而非拇指)。幸好根充时没有麻醉,否则恐怕根本无法及时发现冲洗液溢出,甚至可能导致牙槽骨坏死等严重后果。

(二)病例2

D7,第一次就诊时开髓,探得近中2根管,远中1根管(重复的图片为标示后,需要放大观看)。


上图,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分别为操作前,近颊,远颊,远舌(从远舌插入后,K锉可以自由滑到远颊)。


左上图为近舌(以及远中根管口)。在探到左上图后,笔者感觉这髓室底看起来像髓室顶,怀疑没有揭全,稍微用小球钻磨了一些(磨后如右上图)。由于钙化比较严重,没有什么手感,不能确定磨完后出现的是髓室底地图,还是球钻磨出的痕迹。
右下为排龈线卷起的毛边,由于排龈线在颊侧过长,龈沟比较厚,所以把排龈线从颊侧又绕回来做双线排龈。

排龈后堆甲壁、放药,第一次就诊结束。

第二次就诊,D7的3个根管都扩至2506后拍照,看起来像髓室顶。还是没有拍小牙片。


第三次就诊,根充D5,国产CRoot SP,单尖法(扩到2506,但是用3506主尖),根尖孔周围溢出。可以看到曝光可能稍微有点高了。另外D7近中补的地方透黑。




第四次就诊,根充D7。首先试了一下,目前的根管口在釉牙骨质界水平以下,拍了张片确认一下,发现已经到了髓室底(还好拍了片,否则一定底穿)。单尖法,MB用3006主尖,ML、D用3506主尖。X片上看D7近中还是透黑。

这个病例说明了:
①不确定髓室顶还是底,一定要X片确认。
②X片上透黑,不一定是没补严实。本病例中D7近中,去腐后齐龈,仅排龈、不上成形片,完全用松风F00流体树脂补,按理说视野很好、又是流体,不可能没补严密。这个透黑的地方可能是脱矿区,革样牙本质。另外过曝也有影响。
③笔者还发现,投照角度越偏近中或远中,这种透射影也越明显。所以也可能有一定的burnout征象的原理。

(三)病例3

17y女性,A7行根管治疗,过程中次氯酸钠导致黏膜损伤。该患牙的主要难度是靠后、约20°偏颊,而患者口腔稍有些小;幸运的是患者张口度足够,很配合。
第一次就诊
斯康杜尼局麻下开髓,患者始终疼痛。并未及髓腔,仅封CP棉球。下图中,左上图为术前,右上图为封CP前,左下图为封CP棉球后。

第二次就诊
第一次就诊1天后,再次扩锉。这次麻药效果不错,测长MB、DB、P分别为16、15.5、16mm,根长-0.5mm、PTU扩到3004(SX进入12mm几乎无阻力,直接上2504扩,然后3004,都没有什么阻力,即只用了SX、F2、F3扩锉。该患牙较难镜下操作,必须先取出口镜,放入锉后才能口镜观察确认,加之扩锉前一直流血。好在根管口明显,根管十分通畅,没有MB2)。此时笔者的习惯是开髓后、下K锉前在髓室打一点次氯酸钠,根备过程中很少冲洗(除非机扩上明显很多碎屑,此时也仅用次氯酸钠、不用其它液体,甚至EDTA也不用),根备后次氯酸钠至少冲洗3次、间隔超声荡2次(如果3次后还是冲洗出明显碎屑,则一直冲洗+荡到肉眼没有碎屑为止。冲洗量,注射器抽满6ml,对1、2、3、4根管牙的每根管分别冲2ml、1.5ml、2ml、1.5ml,偶尔只冲1ml,主要看6ml怎么分配比较方便)。

在下图中的右图,应该把远中的暂封再压实一点。

该患者仅在根备后冲洗了3次,每根管单次冲洗接近2ml,也就是说一共大约18ml次氯酸钠。用的是3%浓度,每冲洗一轮后三用枪对黏膜喷水。治疗过程中未表达明显不适,当晚自觉喉咙起水泡。

第三次就诊
根管预备7天后,第一次就诊8天后,进行根充(拍X光的底片应该更换了)。

下图中,下方两图可以看到,该患牙的视野比较难获取。DB勉强能看到一点,P比较粗大无所谓,MB则只能盲入。单尖法+进口iRoot SP根充,糊剂打溢出后上主尖,提拉主尖3次左右后烫断,把根管口的牙胶修平整后超声清理多余的糊剂。如果普通超声怕污染则可次氯酸钠荡洗髓室,但其强氧化性可能对树脂聚合有不利影响,将细菌封死或许比根充时杀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充后的效果如下(远中没有恢复到正常高度):

一般来说,笔者试尖前至少冲2轮、超声荡1轮,试尖后、根充前也是至少冲2轮、荡1轮(一般情况下,试尖前后都是冲3轮、荡2轮)。该患者试尖前后都是冲2荡1,也就是共冲洗4轮,大约24ml,仍是3%次氯酸钠。这次尝试在A7颊侧放棉球、纱球,冲洗一轮后仍三用枪冲水。这次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感疼痛不适,黏膜表面红肿渗血且逐渐扩大,如上图中的左下图所示。

根充后牙片如下:

第四次就诊
根充1天后,第一次就诊9天后,进行其它治疗。此时患者称A7充填后不适应,余未表达明显不适。黏膜状态如下:

黏膜表面渗血较前一天减少,但仍有少量出血;广泛红肿;上颌结节后方,翼下颌皱襞外侧,一小块偏白发灰,可能是化学烧伤后纤维性渗出,将要形成灰白色假膜。前一天根充后忘记上药,所以本次上碘甘油。有必要的话应该可以用少量丁香油止痛,不过要注意丁香油对树脂聚合的不利影响。

总结
该病例的总结如下:

①先堆甲壁/假壁再冲洗,应该能大大降低吸引冲洗液的难度。不过堆甲壁也有坏处,视野缩小,而且可能堵根管口,尤其是一些根管口钙化、无法分辨的,很容易误将根管口充填上。在该病例中,患牙偏颊侧,即使堆了甲壁也比较难吸,可以在一开始把远腭堆矮一些、方便吸引。以笔者的经验,强吸不需要完全堵在根管口也能吸走冲洗液,强吸头的整个圆圈平面与髓室轴璧成30°或者平行,放在开髓口的一处往外侧就够了,好处是不挡视野,但确实有一定漏液风险。

②其它的措施包括:
a.上障。不过该患者有些特殊,较难上障。
b.换1%或者0.5%的次氯酸钠,或者2%氯己定、3%双氧水、NS、0.1%苯扎氯铵等。有医生告知笔者,2%氯己定也有一定黏膜刺激性,换成0.12-0.2%氯己定漱口水应该也可,至少比双氧水、NS强,尤其年轻恒牙皮下气肿的风险更高。笔者之前1年用1%次氯酸钠基本没有遇到黏膜损伤,不过也确实没有遇到本例中这样难以吸引的患牙。
c.三用枪冲水。从根备、根充这两次就诊来看,冲洗一轮后对黏膜冲水,应该有所缓解,但效果还不够好。可以每单根管冲洗后冲水,或者护士持续冲水。更大的风险在于呛咳进入气管,因为无法对气管冲水。
d.颊舌侧放纱球。笔者实践后发现,如果直接放干纱球,其可能会吸足次氯酸钠,后续用三用枪吹水可能也难以撼动纱球内部的次氯酸钠,反而导致纱球源源不断往外释放次氯。所以最好是放湿纱球。

③年轻患者恢复更快,如果是老年人,黏膜损伤会更重、恢复更慢。

④该患者龋坏去的比较干净,树脂充填的比较密合:

代价就是远中的洞形边缘比较尖锐。下图中可以看到,即使经过松风矽离子抛光,该处洞缘也不太光滑连续。不光滑的风险主要在于局部应力集中,导致树脂或牙体(这个病例可能主要是牙体)崩裂脱落。

⑤另外一个充填的问题是排龈线。笔者担心树脂越过成形片与洞形龈壁,到达交界线龈方(尤其是这种洞缘有些小缺损的),所以视野、入路允许时总是仅排龈。结果该患者充填完毕后部分排龈线被粘住(下图所示,游离到洞缘冠方的部分),使用尖圆锥黄标、P5功率14尝试去除,应该去除干净了,但由于牙龈渗血,并不能看清。

尝试内窥镜拍摄远中牙龈,无法拍到。

(四)病例4

该患者为其他医生操作。A6根管治疗,这里只截取试尖片、根充片。

试尖片上P超出,但当时医生认为是MB超出,调整了几次,拍试尖片还是超出,最后只得进行了根充。

笔者猜测原因:超填的牙根,根尖段在最近中的位置,导致医生认为是MB根。实际上这受到投照角度影响,该片投照角度可能稍偏近中(球管放在太过近中的位置),MB牙根可能又有些向远中弯曲,导致判断失误。

笔者认为超出的根为P根,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①从根管口、中上段看,超填的根管在另外2根管中间,说明是P根。根管口相对于根管下段,不太容易受到投照角度影响,只要不是偏的离谱,很难出现P根管口在MB近中或DB远中的情况。
②从牙根的粗细看,超填的牙根最粗。
③从是否与上颌窦重叠看,一般与上颌窦重叠的都是P根。因为上磨牙的颊侧两根一般在上颌窦底的颊侧,腭根在上颌窦底的腭侧,上颌窦底薄的可能牙根贴着、甚至进入上颌窦底;而上磨牙的投照角度,一般球管放在外眦附近,这个角度与上颌窦底的颊侧壁比较平齐,所以颊侧两根一般不会与上颌窦重叠。

(五)病例5

15y,M,疑似冲洗液超出根尖孔。CT显示C45根管粗大,根尖孔倒不算特别大,从根充时的情况推测,大约50#。





(1)初诊
斯康杜尼局麻下操作,C45WL分别为21.5、19.5mm,扩锉完毕、堆完假壁,最后3%次氯酸钠冲洗+P5荡洗(功率4,荡洗针总长度只有18mm左右),第2轮冲洗+荡洗时C5突发疼痛、胀痛,叩诊(+),使用纸尖干燥,见C4无明显液体渗出,C5较多血液渗出,大概率是冲洗液超出根尖孔。使用约5根纸尖后C5基本无血液,封氢氧化钙+棉球暂封(其实可以再多用几根纸尖,再引流十分钟。但是当时患者快张不开了)。在堆C4假壁时放了2根牙胶尖,冲洗时仍有一根断在C4中未取出,C5里则没有牙胶尖,可能也有影响。

操作方法并没有什么问题,提拉冲洗,注射没有阻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冲洗针在第1轮冲洗时感觉稍有些阻塞感,可能是C4牙胶尖的碎屑);C5疼痛后,将冲洗针放在完全没有阻力的地方注射(根管中上段),患者也疼痛,说明注射阻力与疼痛的关联不大。猜测是一开始根尖有气锁,冲洗第2轮时破坏了气锁,导致次氯渗到根尖;C4里的牙胶尖则阻碍了次氯渗出。

(2)复诊1
10d后复诊,患者回去后无明显不适。

尝试使用携热器将牙胶尖粘出,失败;用除丁克溶解取出,3%次氯酸钠冲洗(每根管每次1mL,共3mL)+P5关水荡洗,然后P5开蒸馏水荡洗(大约30s),拍片确认牙胶基本取出,然后试尖,发现C4表面有所溶解,说明仍有少量除丁克残留,再次蒸馏水30s,3%次氯6mL,最后根充。

上图中,上方为C4的主尖,下方为C5的主尖,可以看出C4的主尖在试尖后表面有溶解的痕迹,凹凸不平。

上图中,上方2图是取完牙胶尖后,下方2图是纸尖干燥后、马上要根充时。



上图为刚去除氢氧化钙封药时。

尝试用携热器粘出牙胶尖未果,用棉球蘸少量除丁克挤到根管里,效果有限,可能因为根尖气锁。

用冲洗针头向根管内加入约0.2mL除丁克,H锉提拉,P5关水荡洗,再开蒸馏水荡洗,效果不错。见牙胶沾到H锉、P5工作尖上,并且有牙胶随冲洗流出,就像油漂在汤里一样,牙胶与除丁克的液平面等高,牙胶呈半球体、凸向除丁克。

分3次加入共约0.6mL除丁克,P5关水荡洗,然后P5开蒸馏水荡洗,3%次氯酸钠冲洗+P5关水荡洗。同时C5试尖,如果C4去除效果不佳就先根充C5。使用3004主尖,尖端都剪去约5mm,根尖孔约30+4*5即50#,也即直径0.5mm。

发现效果不错,补C4试尖。取出主尖后发现尖端有溶解的痕迹。

再次冲洗+超声,P5蒸馏水30s,3%次氯酸钠单根管共冲洗6mL、每次1mL,最后根充。这次使用主尖蘸iRoot SP而非根管打糊剂的做法,没有明显的超充影,但也无法判断是否充满根管全长,C4根尖似乎还有根管影像,但是C4较用力下压时患者有疼痛。

(六)病例6

F,21y,D3,疑似P5导致根尖孔破坏,而且主尖直径选择错误。术前CT:

CT测量根长25mm左右。术中过程:

使用25mm的K锉,没有找到28或者31mm的,所以笔者直接用PTU机扩,每扩深1mm测一下,最后根测仪在2左右徘徊、无法达到0,最大长度26mm,按26mm预备。手用PTU进入后有一种圆滑的感觉,可能是造成了台阶,或者是根尖2mm弯曲。从CT看,根尖朝远中、颊侧开口。

根管预备、堆完假壁后进行冲洗,3%次氯酸钠每次1mL后P5功率4荡洗,冲洗3mL后荡洗时感觉P5尖端稍微碰到了底部(冲洗针进入20mm,P5进入约25mm,即WL-1),随即患者略感疼痛,可能是P5稍微破坏了根尖孔,继续荡洗剩下的3mL次氯(加快冲洗速度,每次1.5mL,冲洗、荡洗时患者疼痛无明显变化),随后纸尖吸出液体,发现纸尖浸满血液,使用6根纸尖稍微吸干,随后纸尖静置2min止血,P5+蒸馏水清洁根管,再次纸尖干燥未见明显血液,随即根充。


PTU机扩预备至3004,试尖时没有tug-back,也没有注意试尖片的根管直径,只关注了长度达标,导致根尖段出现空隙。应该剪短3004尖,或者换3006尖,或者用糊剂打满根尖。当时用的是主尖5mm蘸iRoot SP的方法。

总结:
1.长根管用长器械,如果没有的话将患牙降合。
2.冲洗荡洗时疼痛的处理方法,如果冲洗时疼痛+纸尖无血色液体/稀薄血色,说明是冲洗液溢出根尖孔,应该立即纸尖吸干,酌情处理(如果是少量溢出),要么封药一周等溢出的冲洗液引流出来,要么纸尖静置几分钟引流至根管干燥并即刻根充;如果超声尖碰到根尖后疼痛+纸尖浸血,一般是根尖孔破坏,应该纸尖静置几分钟等止血,然后根充。
3.试尖片除了关注长度,还要看直径。直径不达标,可以剪断主尖,换更粗的主尖,或者在根尖打满糊剂。

第四章 根管再治疗

(一)病例1

F,53y,A7曾做RCT,但是仅根充了MB、P根,今来把DB做了。术前CT如下:



从CT上可获得如下信息:
①其DB是比较通畅的,MB则可能没有疏通至根尖。
②A7根尖已经突破至上颌窦底黏膜,物理、化学预备时勿超出。目前其上颌窦内无明显炎症。
③DB根管口稍微有点偏根方2mm左右(相比釉牙骨质界),牙胶把DB挡住了,需要去除。
④在CT上测量,DB的开口大约在参考点下7mm,直线根长14mm。

患牙近颊尖有些向近中扭转。进行开髓,使用金刚砂球钻,P5+功率14+P5裂钻尖,类似用于抛光全冠预备形的圆头裂钻,但是螺纹是直的。

一开始在远中去的比较多,但是思考了一下,应该先把颊侧的牙胶通出来,才能找到DB,因为CT显示颊侧两根在上段有一些融合。使用P5+功率14+裂钻尖,用橡皮片标记出8mm的深度打了一下,然后手用PTU初步疏通,结果颊侧的牙胶一下就通出来了,之前应该是用的冷充填技术。此时探出一较大根管。

该根管K锉无法探到底,类似圆底的感觉,手用PTU几乎没有什么阻力且四周的空间较大,应该是MB。用机扩PTU对该根管进一步疏通,但是PTU锉尖端只看到白色粉末、没有牙胶,又怀疑可能是DB,于是插手用PTU拍片确认。

确实是MB,那么锉尖的白色粉末也有可能是根充糊剂,或者就是牙胶粉。再次使用P5+功率14+裂钻尖,标记8mm深度,在该根管口的远中进行振荡约1min;然后使用1002K锉(正方形的file),尖端5mm逐渐弯曲约30°,探索MB根管口的远中根管壁,并且保持K锉朝远中弯曲。比较幸运,2分钟就探入一根管,这次感觉进入有阻力。捻转+提拉疏通,测根长16mm(远颊尖顶)也很顺利,然后拍片检查,确实是DB。

疏通的手法,笔者一般只用File而不用Reamer(三角形,K扩),±90°左右捻转,感觉阻力较大就提插、消除锉上的应力,然后继续。如果根测仪到底,则不急着抽出测长,而是先提插疏通1min。锉上的应力,比如将锉顺时针旋入,直到完全被根管壁卡住而动弹不得,再捻转就容易分离,此时应将锉提拉、使锉与根管壁分离(可以进行少量逆时针旋转),锉就会自然回到没有应力的状态,并将碎屑带出;然后马上插入,回到刚才的深度,继续疏通。也即捻转+提拉疏通。

按15.5mm,PTU扩至2504-F2,3%次氯冲洗,P5+功率4荡洗。根管预备完后用F2进行确认,MB时锉柄与牙长轴平行,DB时锉柄则完全靠在近舌洞缘。扩的时候以远颊尖顶为参考点,也靠在远颊洞缘上,看来用SX时可能需要更加靠外侧壁提刷。下图中,上面2图为MB,下面2图为DB。



最后封氢氧化钙,拍片确认。这里用的氢氧化钙没有阻射性。


扩好后的颊侧2洞如下:

总结:
这个病例,DB的难度主要在于根管口稍偏根方,且离MB较近;好在DB较通畅、根长易测。笔者猜测上一个医生没找到DB可能是因为没有CT。所以CT还是很重要的,看懂CT能大大降低治疗难度。

第五章 疑难病例

(一)病例1

40y男,A1反复鼓包半年,无其它症状,松II°。RCT后1m瘘管仍未愈合。牙周检查近远中较深,唇舌侧更深。

注意到畸形舌侧沟,切开进行龈下刮治、根面平整,夹板固定2w,瘘管3d愈合。对于畸形舌侧沟,磨除到龈下1mm,树脂充填。该病例为畸形舌侧沟导致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二)病例2

29y男,右上前反复胀痛2m,每周胀痛1次,每次1-2h,偶咬物痛,无其它症状。检查、影像A2近腭角形吸收。

同样是畸形舌侧沟。与患者沟通,进行意向性再植,口内做好根管后,拔下(牙周膜刀,软刀),清理根尖周(只清根尖周肉芽,不碰牙槽窝内壁),少量磨除后MTA充填,再植(体外时间控制在15min之内),固定。左中图可见畸形舌侧沟到根尖1/3。


关于意向性再植的细节,可以查看 这篇文章 (转自 微信文章 )。

(三)病例3

此患者一开始是别的医生接诊,一些细节是笔者推测的。
22y男性,左上后牙疼痛两天,今疼痛加剧。检查全口重度结石;B5冠部完好,龈下结石,叩诊(+++),松II°,牙龈边缘红肿(可能颊侧有波动感)。X片示:B5根尖1/2远中低密度影,近中牙周膜间隙增宽。(下图为后来RCT试尖)

1.2024-5-29
初诊怀疑是逆行性牙髓炎(逆行性牙髓炎需要保证深袋与根尖周相通,也许这个诊断有些草率),急性根尖周脓肿。第1次就诊进行了:
(1)全口洁治。
(2)B5开髓后(可能没用麻醉)无血液渗出,电测根:17.5mm(洞缘),预备至2506,1%次氯酸钠冲洗+超声荡洗,纸尖干燥,封氢氧化钙,机扩蘸匀,开放引流(不是正确的方法,谨慎使用)。
(3)B5颊侧切开引流,放丁晴手套引流条。
第1次就诊没有留下图片。
2.2024-5-31
2天后第2次就诊,笔者接诊。B5仍肿但不痛,引流条存,皮温正常。取下引流条,NS冲洗,封CP棉球1个(同样不是正确的方法。笔者不放暂封一般是怕患者胀痛)。

左下图感觉B5远腭牙龈有点塌陷,可能是洁治导致的。
3.2024-6-25
5-31到6-25之间多次根管冲洗、更换氢氧化钙、暂封,6-25该医生决定根充,CROOT SP根充糊剂+3006主尖+2504辅尖,单尖法根充(只在根管口烫断牙胶尖,不用热牙胶)。试主尖与根充如下:


其实根充片上能看到辅尖不是很到位,有条件的话应该用更细的辅尖:

树脂充填,调到无咬合:



4.2024-7-12
根充19天后,诉昨天左上牙肿、痛,今天不痛但肿。笔者检查B5叩诊(+),松(-),颊腭无明显波动感。左侧面部皮温升高,颧骨范围不明,两指扪B5颊侧面部及颊黏膜,感局限性肿块(好像是腮腺上方一点点的位置,高度在颧弓下缘到B5合面之间,前后向大概在B4到B8),边界较清,无扪痛。腮腺分泌量好像稍微比右侧多,没具体测量,至少腮腺导管没堵。拍片检查(没拍到根尖,技术不到位):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逆行性牙髓炎+急性根尖周脓肿,但是普通的洁治没有把深袋刮干净,后来复发。7-12时应该探一下牙周袋。
(2)冠根纵裂,依据是:

(3)远中牙槽间隔有游离骨片。但是骨片从何而来?

(4)非牙源性疾病,可能是上颌窦炎(但是患者没感冒)、腮腺炎等。
下一步的治疗方案需要拍CT后再行决定。

该患者后来去其它医生处就诊,后续没有处理,症状自行消退了。后面可能复发。

(四)病例4

60y女,D5根管后4个月,现左下隐隐浸痛,热测D5感觉有点热,D3467感觉酸。D5根管后全冠,D67活髓全冠。4个月前根管+全冠后如下:

这里的黑色线条可能是颊根挡住舌根后,舌根的远中边缘成像。也可能只是前磨牙的根面凹陷。

怀疑是D5双根,到有CT的门诊拍了CT,传了张照片过来。

看起来确实有根管未充填,于是打开再治疗。D56的颊侧交界处有一血泡,这个不一定是瘘道口,一些老年人打麻醉后经常有这种血泡,应该是凝血差的表现。


始终无法找到另外的根管,中途拍张X片,发现差点侧穿。

本次就诊的最后,球管从近中大角度投照,感觉根充影还是在牙根中央。


检查CT,发现D5只有一个根管。之前拍的照片是选到了有伪影的层面,实际上是根充好了的。

所以CT一定要动态看,不要只拍个照片,也不能完全相信别人。可能是D67出问题了,下一步打算从血泡处拍个示踪片。

D5打开后,尖1/3牙胶未去除,封氢氧化钙、棉球暂封,患者没有之前的浸痛感了,可能是之前中上段没填紧密,或者根尖孔没堵紧,也可能是心理作用。

再治疗后一个半月复诊,暂无其它症状。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