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的精准植入技巧》-满毅
第一章 如何避免种植手术的定位偏差
第二章 如何避免连续多颗牙种植手术中的定位偏差
第三章 如何避免种植手术中的轴向偏差
第四章 如何正确处理存在不利条件的种植
第五章 如何防范术前CBCT设计偏差
总结
本文总结自2018年,满毅的书籍-《口腔种植的精准植入技巧-如何避免种植手术的毫米级误差》,讲的是比较入门的内容。感觉本书写的时候有点赶。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3644/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欣赏一下满老师的帅照与签名:
1985年左右华西成立种植科,据笔者所知,2000年左右植体掉落率可以达到50%,后来慢慢提高。以前听过一次满老师的口腔专业英语课。
第一章 如何避免种植手术的定位偏差
第一节 单颗种植体的理想植入位点
1.颊舌向,位于邻牙中央窝连线上。
2.平行杆轴向,指向对合牙功能尖的功能面(如果没有反合等畸形,是指上颌牙舌尖颊面,下颌牙颊尖舌面,也就是ABC接触中的B点接触面)。
3.近远中向,平分邻牙外形高点间的缺隙。
4.前牙的三二原则,植体平台在龈下3mm(2.5-3.5都可以接受);植体颈部与唇侧最外侧骨板距离至少2mm(包括HDD和原来的唇侧骨板厚度)。
也有一些其它的表述,比如人卫版的《口腔种植学》(见 口腔种植学 ):
1.近远中向,植体与邻牙根之间至少1.5mm,植体间至少3mm(指的是颈部,根方靠近一点无所谓,只要别伤到)。
2.唇舌向,植体颈部在唇舌向应位于种植修复后的牙冠颈缘腭侧1-2mm,临床一般以邻牙釉牙骨质界连线为参照(从切方往根方看,两邻牙唇颈部的釉牙骨质界连线),植体的最唇侧应位于该连线腭侧0-1mm。(主要指前牙)
3.垂直向,两段式植体应位于龈缘以下3mm。
4.长轴,植体的穿出位点应位于牙冠的舌面窝或切缘(这里指前牙)。
5.唇侧骨壁,至少厚1mm,在美学区则应该在2mm以上。
张林的表述(见 种植早鸟营-张林 )如下:
1.植体周围的安全距离,与神经管留2mm安全距离,颏孔留(5mm+植体半径)的距离,植体颈部与天然牙牙槽嵴顶之间需要1.5mm距离,植体与植体的颈部间距则是3mm。
2.为了避免黑三角,邻面触点到骨嵴顶的距离,单颗种植牙建议4-4.5mm,两颗种植牙相邻时建议3-3.5mm。
3.美学区的3A2B原则,植体边缘在最终修复体边缘(修复体唇侧龈缘)根方3mm,唇颊侧骨板至少2mm。
4.骨板厚度:
(1)唇颊侧,前牙区至少2mm,后牙至少1.5mm。
(2)舌腭侧,至少1mm,最好1.5mm。
5.植体轴向:
(1)近远中,在邻牙长轴的角平分线上,或者至少与一颗邻牙平行。
(2)颊舌侧,指向对合牙功能尖的功能面(或者说合面的那2个面,内面)。在下列情况可以不遵守这个原则:
①后牙,上颊侧骨吸收过多或者发育不协调,有时可以考虑做成反合。
②后牙,对合牙有倾斜,植体无法指向其功能面。
③全口种植,因为费用或者其它原因需要避开上颌窦、神经管等结构。
6.垂直向修复空间,非全口种植,基台穿龈,最少1mm;基台合龈距,至少3mm;牙冠合面厚度,至少1mm,所以一共极限情况是5mm(从植体平台到牙冠顶点)。更详细的分析,可以参考 口腔文献阅读 中的《2022-前牙种植基台的临床决策-Lights决策树》。
第二节 定位不准的常见原因
一、后牙定位偏远中
(一)单颗后牙定位偏远中
如下的病例,定位杆偏远中。
第二个病例:
第三个病例:
这一偏差的原因是观察角度,没有从患者正颊侧观察。
当从正颊侧观察,定位在正中间;但从近中观察,定位好似偏近中。
如果已经发生了定位偏远中,可以尝试纠正:
1.若相差不远,可用有侧向切割的钻(球钻、侧向钻等)向近中扩展洞形,使洞口变为椭圆形。矫枉必须过正,建议使椭圆形的中央落在正确的位点上,需要向近中多扩展一些。如果向近中只扩展到理想位点,则近中有骨壁、远中无骨壁,容易向远中滑。
2.若相差很多,需要重新定点。
(二)远中游离后牙定位偏远中
比如A6远中需要种一颗直径5的A7,A7定位中心距离A6龈缘至少需要5/2+1.5+0.5~1(安全距离)即4.5~5mm距离,但是可能担心伤及近中邻牙而定位过于偏远中,导致悬臂。
这种情况,建议参考对侧同名牙近远中径,在假想修复体的远中边缘做一小垂直切口作为远中止点标志。
二、定位偏颊或偏舌
(一)定位偏颊
如下患者,计划植入6x5.7,术中却出现了颊侧螺纹暴露,11.5mm宽的骨头藏不住6mm直径的植体。因为腭侧瓣未完全翻开,没找到腭侧骨边缘。
使用上颌窦提升基台作为大直径愈合帽,颊侧植骨。
翻瓣范围要完全暴露术区;可以用3-0线牵拉颊、腭侧瓣,暴露骨边缘。
(二)定位偏舌
原因主要也是错估骨边缘。下面的病例,偏舌后往颊侧改向,同样注意椭圆形。
(三)特殊情况
下面的患者,第一次备洞时正好放在近远中向的中央;但上级医生往远中改向了一点。因为近中邻牙预备后,避免影响其修复空间。这种情况最好是邻牙修复后再种植。
第三节 前牙即刻种植的位点考虑
比如前牙要即拔即种、不翻瓣,经常无法看到唇侧骨壁,而且多半是在腭侧壁上备洞(唇侧阻力小、腭侧阻力大,非常容易向唇侧偏斜)。建议:
1.预估唇侧骨壁。
2.用左手拇指、示指分别扪诊、感受唇腭侧壁。
3.在下钻前用钻针触碰、感受唇腭壁。
4.每次下钻后可以用平行杆或者钻针指示、测量,是否满足3A2B或者三二原则中的2。下图演示的是上方膨大(同最终植体直径)的平行杆,也可以用牙周探针测量。下图的流程是先扩孔,再拔残根,最后要求备孔在拔牙窝的腭侧;若已先行拔除患牙,根据张林的建议,可以CT测量备洞中心与腭侧牙槽嵴顶的距离。另外,满毅的做法是颊舌向分根拔牙(分为近远中两部分),可能因为先备洞再拔牙导致腭侧牙体少、不易分牙;张林则建议近远中向分牙,以免损伤唇侧骨壁,他是先拔牙再备洞。
5.在植体植入后,用携带体或者牙周探针测量,是否满足3A2B或者三二原则中的3。
第四节 单颗后牙标准植入流程
这里讲的是最简单的单颗后牙种植,还有一些非常细节的东西没讲到。
一、切开翻瓣
1.用12号弯刀,做H形切口(嵴顶近远中向+邻牙龈沟内),垂直切口最好限于角化龈内。
2.先用刮匙抵着骨面滑动以完全分离,再用骨膜剥离器旋转深入、翻开全厚瓣。
3.注意:
(1)充分暴露术区,比如用缝线牵拉瓣。
(2)骨面有肉芽时,应刮净或磨净后再备洞。
(3)骨面不平整,且管嵴距、窦嵴距充足时,可以适当磨平整。
(4)备洞全程盐水冲洗。
二、定位
1.稳定手腕,直上直下,避免以腕关节/肘关节为轴心的弧形运动(错误的摆头式预备)。
2.避免过度备洞,导致初稳丧失,或者损伤邻近结构。
3.从正颊侧观察,先用球钻定位,再用先锋钻、平行杆检查。
三、逐级备洞
1.备洞深度可比植体深1mm(不考虑钻针尖端的0.5-1mm)。
2.同样注意直上直下,冷却。
3.多角度观察定位,平行杆或钻针指示。
4.部分种植系统需要在不同直径的钻针间用皮质骨成形钻过渡。
5.下植体前,若窝洞内血液不足,可:
(1)稍微等待片刻血液渗出。
(2)尝试搔刮。
(3)做滋养孔。
四、植入植体
1.部分种植系统需要在植入前做皮质骨成形或攻丝,这跟患者的骨质情况、选择的植体直径、植体有无自攻性也有关。
2.将植体卡入携带体、左右动一下卡紧,保持植体向上、避免掉落。
3.尽量避免植体碰到其它东西,包括乳胶手套(万一手套粉或者乳胶颗粒造成种植失败)、铺巾、口腔黏膜。
4.可以慢速手机植入,也可以手动植入。张林建议,骨水平植体应该手机植入到骨上1mm或者平骨面,然后手动拧到骨下1mm。
5.植入过程中也要辅以外力、避免植体偏斜,比如在前牙即刻种植在腭侧壁上时。
6.骨水平植体,平骨面。笔者建议骨下1mm或者龈下3mm,优先以龈下3mm为准。
7.用携带体检查植体轴向、位置。
8.盐水冲洗植体内螺纹,然后上覆盖螺丝或愈合基台。
五、对位缝合
埋入式愈合,间断或者褥式严密、无张力缝合;非埋入式,愈合基台近远中各一针单纯间断,或者水平褥式。
六、术后CT检查
略。
七、术后医嘱
略。
第二章 如何避免连续多颗牙种植手术中的定位偏差
第一节 连续多颗牙种植的近远中定位偏差
一、近中植体的定位偏差
近中植体只有近中有天然牙参考,新手往往怕伤及近中邻牙而不自觉地将近中植体往远中种。
病例1,B67拔牙+位点保存3m后种植,近中植体偏远中。
这里上的是接近最终修复体的平行杆。
病例2,A67类似的情况。
二、远中植体的定位偏差
如果远中有邻牙,新手往往也会担心伤及远中邻牙,而导致远中植体偏近中。病例1,先用C5残根定位C6植体,然后利用C8定位C7。
远中游离缺失,因为缺少参考,又常常出现远中植体偏远中。病例2,C5、C7种植冠桥,C7偏远中。
病例3,同样是远中游离缺失。
第二节 连续定位及辅助定位
一、连续定位的技巧
主要就是算距离。既要保证植体与天然牙1.5、植体与植体3mm的安全距离,也要考虑牙冠近远中宽度(一般按前磨牙8,磨牙10计算)。
比如游离端连续2颗植体,依次用4.0、5.0直径植体,加上0.5的误差,那么大概的定位如下:
如果非游离的连续2颗植体,要根据近远中缺牙间隙决定。安全距离至少为1.5+1.5+3=6,如果缺牙隙是15mm,那么剩下9mm,建议选择2颗4.0植体,或者4.0+4.5植体。
如果游离端缺失456三颗牙且只修复到6,可以选择种2颗或3颗植体。如果做种植冠桥,还要考虑桥体宽度。恒牙近远中外形高点间的平均宽度如下:
按前磨牙近远中宽度8、磨牙10mm计算,2植体3牙冠,那么植体间距=4(半个前磨牙宽度)+8(前磨牙宽度)+5(半个磨牙宽度)即17。如果种3植体,17-2-2.5-3-3=6.5mm,也就是说中间植体选6.5以下直径都可。
如果远中56缺失且只修复到6,那么植体间距=4(半个前磨牙宽度)+5(半个磨牙宽度)即9,同时也满足安全距离。
同样,非游离缺失也要考虑牙冠宽度:
二、辅助定位的方法
(一)种植手术导板
(二)远中纵形辅助切口
对于远中游离缺失,使用远中纵形切口标记修复宽度、辅助定位。
(三)辅助定位系统
比如不同直径的硅胶圈、特殊平行杆、间距尺等。
下列病例(A67两颗植体):
另一个病例(D467三颗植体):
第三章 如何避免种植手术中的轴向偏差
第一节 备洞过程中的轴向偏差
一、近远中向偏差
原因包括:
1.只关注深度而忽略钻针方向。
2.手腕动作,做出了摆头动作,导致植体根尖偏近中、冠方偏远中。应该手臂作为整体来上下提拉。
3.体位,没有从多个方向观察。
二、颊舌向偏差
需要保证从正颊侧、近远中、合面的多维度观察。
第二节 植入过程中的轴向偏差
在唇舌侧骨壁硬度不同时(一侧有骨、一侧无骨,或者一侧骨密度高、一侧骨密度低),常在植入时发生唇舌向偏差,典型的就是前牙即刻种植,一般是植入在腭侧骨壁,则植入时唇侧阻力小、腭侧阻力大,导致植体向唇侧偏斜。建议:
1.先用牙周探针探明腭侧骨方向,在扩孔、植入时有意识向腭侧加力,紧贴腭侧扩孔及植入。
2.每次扩孔后均用导向杆或扩孔钻观察是否满足3A2B原则。
3.尽量使用根形植体而非柱形植体,优点有:①减少腭侧阻力。②更易获得初稳。③降低牙槽窝底部穿孔或者牙槽突骨折的概率。
第三节 轴向偏差的判断及改向
一、轴向的判断
(一)近远中向
插入平行杆或扩孔钻,从正颊侧及平行杆正上方观察,若邻牙近缺隙邻面暴露不一致(邻牙无明显偏斜、无改变轴向的修复体时)则说明轴向偏斜。
(二)颊舌向
插平行杆观察,轻轻咬合、是否落在对合牙的功能尖功能面。
二、改向方法
1.使用具有尖端切割作用的钻针(如扩孔钻)按理想方向改向即可。
2.若已经完成最后一次扩孔,可手动微调改向,在下植体时一只手紧握扭矩扳手、另一只手向正确的方向加力,利用植体自攻性、植体与备洞窝的大小差异,但是可能降低初稳。
第四章 如何正确处理存在不利条件的种植
第一节 颊侧牙槽骨吸收
颊侧根方出现倒凹时,有2种选择:
1.以修复为导向,使用直基台+根方植骨。常需要配合GBR,并且往舌侧偏一点。
2.以骨为导向(外科导向),顺着骨种+弯基台修复。但是不能用于偏差过大时。
最好颊侧翻瓣,直视有无穿通。如果不翻瓣,可以用手指紧贴颊侧黏膜,振动增大说明穿通骨壁、果断翻瓣。
第二节 邻牙倾斜
一、邻牙颊舌向倾斜
此时不能简单以邻牙中央窝为参考定点。比如下面的锁合,最后以C7功能尖与C5中央窝定点。
二、邻牙近远中向倾斜
邻牙根向远中倾斜、阻挡植体,可以考虑:
1.牙根倾斜不大时,可以顺着邻牙牙根种植。注意,此时从合面观察平行杆,应该发现倾斜邻牙的邻面不可见。
2.单端种植桥。
第三节 垂直修复空间不足
粗略来算,基台需要至少4mm粘接高度,穿龈至少1mm,全瓷冠一般需要2mm(氧化锆极限0.7),所以一般建议7mm合龈距。更详细的计算可以参考 口腔文献阅读 的 2022-前牙种植基台的临床决策-Lights决策树 。
要不深埋植体,要不正畸压低对合牙。
1.在下入植体后,可以使用不同高度的愈合帽来判断是否有足够修复空间(比如高度6mm愈合帽,与对合牙留1-2mm)。不足时,深埋植体。
2.正畸压低对合牙。以下的病例是植入植体+同期打支抗钉压低,但是书中没有提这时怎么判断植体深度是否到位,笔者猜测根据骨下距离即可。
第五章 如何防范术前CBCT设计偏差
第一节 下颌后牙区
一、术前设计与实际种植位置不一致
1.从实际植体植入的方向去观察骨高度、颊舌骨板,而不是默认的角度。
2.低密度骨在CT上显影不足,可能造成误差。
二、判读下颌管
1.有时在冠状面看不清下颌管,可以先找颏孔,从矢状面测量管嵴距。有时冠状面下颌管与周围低密度骨混合不清。
三、邻牙牙根倾斜时的测量
在矢状面(近远中向剖面)观察与邻牙牙根距离。
四、第三磨牙
关注有无阻生智齿。
第二节 上颌后牙区
一、上颌窦提升高度的测量
上颌前磨牙可能靠近上颌窦近中壁,或者窦底壁不平坦,一点点的角度偏差就可能改变窦嵴距、导致上后牙种植时穿通上颌窦黏膜。
二、在即刻种植时准确测量
主要是一些即刻种植病例,要在牙根间隔去测量窦嵴距。在根尖测量窦嵴距肯定是很小的,但一般即刻种植都在牙根间隔。(满毅在这里没有区分牙槽间隔与牙根间隔的概念)
三、准确观察邻牙情况
看邻牙有无骨吸收,不能只看一个面,要三维截面去看。如果邻牙牙根近缺隙侧骨吸收,可以种植术中同时翻瓣刮治、根面平整、激光等牙周处理。
第三节 前牙区
一、切牙管
虽然说鼻腭N的重要性不如下牙槽N,但还是尽量避免伤及,除非是需要掏空切牙管植骨。下面的病例做B2种植,植体根尖向近中偏、伤及切牙管。
二、邻牙牙根
同样,需要三维观察邻牙根,有无倾斜、炎症。先天缺牙+正畸后常会出现近远中修复距离>根方距离的情况,要特别注意。如果根方距离不足,可以:
1.选择根尖更细的锥形植体。
2.尝试把植体向唇侧或者腭侧摆一点,有时可以增加根方距离。
3.根方骨劈开,搭配植体偏唇。
下面的病例同时使用了根方骨劈开+植体偏唇。
总结
病例照片比较多,适合入门。感觉本书写的时候有点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