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单颗后牙种植的流程
第二章 单颗后牙导板种植
第三章 单颗后牙导航种植
第四章 单颗后牙二期手术
第五章 二期手术的选择
第六章 单颗后牙种植取模
第七章 单颗后牙戴牙
第八章 缝合的误差
第九章 显微缝合
第十章 缝合的临床操作
问题 

本文总结自2020年满毅的线上视频课程。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2862/,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章 单颗后牙种植的流程

1.如何无痛打麻药?表麻,牵拉抖动,慢注射。

2.H形切口的选择,如果邻牙有炎症或修复体,就离开龈沟几mm做切口,不破坏龈乳头。

如果游离缺失,可做丁字切口;若需要在一侧植骨,可把水平切口偏向对侧,该侧的瓣多翻一些。

切口的顺序,先做水平切口,再做两侧的垂直松弛切口;翻瓣时,翻瓣器的凸面朝软组织。

牵拉,舌侧可以缝线牵拉。从下图来看,应该是A点的舌侧舌面进针、舌侧颊面出针,B点的舌侧颊面进针、舌侧舌面出针,最后绕线。

3.定点,近远中平分邻牙外形高点,颊舌向位于邻牙中央窝连线上,正对对颌牙功能尖的功能面。球钻速度2000r/min。


(1)近远中偏离,一般是因为没有从正颊侧观察。如果出现偏差、需要纠正,这时一定要用侧向切割钻,多向需要纠正的一侧用力、形成椭圆形孔,使最终的位置位于椭圆形孔的中央(矫枉必须过正),否则等下扩孔时因为一侧骨阻力大、另一侧骨阻力小就容易滑回错误的位置。偏离以后会造成受力方向偏离植体长轴,另外就是容易造成水平嵌塞。

(2)颊舌侧偏离,常见的原因有:翻瓣不全;斜坡形骨,术者未判断准舌腭侧骨边缘。一定要视野清楚。
(3)上面说的情况是植体整体偏斜,另外也有定点正确,但轴向偏近远中的情况,尤其是手机点头式倾斜,原因如下。其实全冠预备也可能有这样的问题。

同样还有轴向偏颊舌侧,一般是邻牙、对合牙阻挡。
为了避免轴向偏斜,需要注意锁死腕关节,直上直下;观察时头动手不动;可以把手机换个方向,比如放在正颊侧;使用延长杆;患者张口不足时依次使用长短钻。
轴向偏斜的纠正,可以用球钻等可以侧向切割的钻,向需要纠正侧磨,多次用定位杆观察。

4.定深,避开神经管2mm比较保险。关于修复空间可以看《2022-前牙种植基台的临床决策-Lights决策树》(见 口腔文献阅读 )。

5.扩孔,同样有轴向偏斜的错误。另外就是骨质判断错误、深度不足、攻丝不到位等。满毅建议,如果术前留了2-3mm到神经管的距离,他喜欢扩孔深一点,植体倒可以浅一点。攻丝,可以手动连接上植体攻丝试一下,如果手动攻不动就说明骨密度大,这时应该全长攻丝,不能只靠植体自攻丝。

6.植入,也可能偏斜,尤其是之前的过程中偏斜进行了纠正。这时需要取出后重新手动植入,需要用手紧紧抵住器械。这样的缺点是降低初稳,而且手抵也可能造成轴向偏斜,需要在手拧过程中控制。

另外满毅分享了一个病例,患者多次咬到机头导致轴向偏斜,最后发现ITI BL 4.8*8植入后完全无初稳,改用Bicon 3.0柱 5*8植体(不需要初稳,但是要埋植)。

7.对于下颌的舌下腺窝,满毅倾向于选择短粗植体,而不改变理想的轴向。对于邻牙倾斜,仍然选择以邻牙外形高点参考,也要考虑邻牙牙根造成植体必须避让。

8.环切的方式相比翻瓣,创伤小,但会损失角化龈。

9.合龈距不足时,植体的深度如何确定到位?用已知高度的愈合帽测量。

第二章 单颗后牙导板种植

1.拔牙后的牙槽骨内高密度影,可能是致密性骨炎,牙骨质钙化不良,或者拔牙后少量牙根残留。满毅的做法是有可能的话尽可能去除或者避开,这种高精度的手术就需要用到导板。下面的病例没有用导板,需要丰富的经验。




在导板的制作过程中若用到CT,需要注意:
(1)如果患者口内烤瓷牙等造成CT伪影,可以增加其它匹配点,比如用生物胶水在角化龈上粘树脂块。
(2)在左右前磨牙区咬棉签,使上下颌分开1-2mm。
(3)用棉卷隔离面部肌肉与口内黏膜,获取黏膜厚度。
(4)即使是单颗牙种植,也建议用大视野CT,更精确。
(5)不同的CT系统都能导出DICOM数据,供导板设计软件使用。

2.心脏起搏器是口扫禁忌。

3.讲解了导板的细节。笔者觉得有意思的:
(1)CT数据和口扫数据,通过牙齿进行匹配,或者人工设置的匹配点。
(2)导板上的一些空窗是观察窗,看是否到位,尤其是种植区近中牙的远中面、远中牙的近中面。导板制作完成后,患者未入手术室前,应该试戴导板。
(3)后牙可以用合龈距短一点的导板,减轻患者张口压力。
(4)导板不能和钻针直接接触,需要再套一个有环的器械,如下:

4.牙龈过薄怎么办?过薄的牙龈容易导致种植后骨吸收,建议软组织移植形成厚龈表现型(不是生物型而是表现型),或者植体放深一点。

第三章 单颗后牙导航种植

导航分为可见光、不可见光。可见光使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器械上的黑白点等,易受强光干扰,使用逐渐减少。

不可见光主要在器械、患者上使用红外识别的检测点,使用红外镜头探测,又分为主动式、被动式。主动式不可见光导航是检测点发出红外线(不易受干扰,单面视角大),被动式则是镜头发出红外线(被动式的缺点是易受干扰,单面可视角小。不懂可视角是什么,可能是说需要多个镜头360°观测。被动式也用的逐渐减少)。

颌骨定位板需要放在种植区同颌对侧。

相比于导板,导航的自由度更大,可以在术中更改设计。在数据收集阶段,口扫获得黏膜、牙列表面及咬合信息,并用硅橡胶+U型管拍CT获得骨信息(U型管有多个放射阻射点,应该是放在种植区;参考板则应该是在同颌对侧,因为上下颌之间的相对活动范围较大):

详细步骤如下:













上图这一步好像是把车针放到U型板的几个识别点上进行校准,校准时需要按一定的顺序。

导航与导板的联合应用,一般用在无牙颌,先种一颗植体(在不影响美观的位置,或者方便后期取出)用于固定导板,在种该颗植体时使用导航。

第四章 单颗后牙二期手术

(1)在做二期手术时,同样要保证多角度观察,以防切口偏斜。二期时常见的问题,包括角化龈不足,牙龈外形不良(在颊侧无法形成牙根对应的凸起,可能导致食物残留)。满毅建议不要做环切,会损失大量软组织。植体是否一定需要角化龈?满毅称目前认为如果患者口腔卫生良好,则植体周围可以不要角化龈,但还是最好有一些(以抵抗外界细菌)。笔者看不太出来角化龈的宽度,感觉角化龈(咀嚼黏膜)应该是游离龈+附着龈,那么可以牵拉患者颊舌侧软组织来看附着龈的范围。想要获得角化龈,关键在于让修复体舌侧保留2mm(最好3mm)宽度的角化龈;如果做根向复位瓣,同样需要保证舌侧的角化龈,而且让创口的颊舌侧(主要是颊侧)都有角化龈,才能引导创口长出角化龈。

另外,满毅不建议种植同期进行软组织处理(偏舌侧切口,或者根向复位瓣等),一方面是减少单次手术时间,另一方面是需要有咀嚼摩擦诱导才更容易长角化龈(种植同期做软组织,可能做二期时发现效果不好)。那笔者认为最好应该做完软组织处理后上临时牙而非愈合帽。

(2)7-8mm的角化龈

若牙龈外形不良,但是有7-8mm的角化龈,可以做U型切口。U型切口的缺点是植体不能偏近远中,而且不能增加角化龈宽度(会损失少量角化龈,可能是愈合帽周)。如果植体在近远中向有偏离,可以采用下文提到的偏舌侧切口。

(3)4-5mm的角化龈

4-5mm的角化龈可以做偏舌腭侧切口,此种切口适用于植体偏近远中的情况,需要配合外交叉八字缝合。同样无法增加角化龈宽度。

偏舌腭侧切口可能导致无法关闭创口,此时可以将颊侧瓣正中切开,形成L型转瓣。

(4)3-4mm的角化龈

对于3-4mm的角化龈,可以用牙周手术的方法,做根向复位瓣。

首先打麻药,不要直接打在术区,而要打在术区周围,以避免肿胀。在膜龈联合上方1mm做水平切口,近远中各延伸半个牙位、末端切到膜龈联合下3mm。若植体在牙列末端,则水平切口应延伸至植体远中,从植体中心算起,延伸的数值等于(牙冠宽度*1/2+5mm)。

用15C刀片翻起半厚瓣,深度比邻牙的膜龈联合深2-3mm,以留出50%软组织吸收的余量(半厚瓣下方,仍附着在骨面的深部软组织,可能形成角化龈)。

翻半厚瓣的注意事项,近远中切口偏离牙槽嵴顶、比较好切,先切近中、用镊子夹住皮瓣,刀片向远中延伸。

另外就是注意勤换刀片,保持锋利度。满毅称他一般需要3-5个15C刀片。切的时候看颊侧瓣下应该透出刀片颜色。

为了防止瓣向冠方位移,需要使用垂直水平褥式外翻缝合,也称T型褥式缝合。笔者对缝合方法有一些学习,下图可见在颊侧瓣使用了垂直褥式外翻,在颊侧瓣根方则使用了水平褥式外翻,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使得半厚瓣的游离缘发生内翻(为了提供角化环境)。建议用#000的可吸收缝线。对缝合方法不了解的,可以参考 口腔缝合与打结的一般实践

口内图为前牙,黄色区域是颊侧翻半厚瓣后,剩余的附着在骨面的软组织,需要覆盖CGF膜(抽取患者血液,放置于专用的试管内梯度离心,可见血液分层。取中间层纤维蛋白凝块,用压膜器压成膜状备用,就是CGF膜,比较高端),以后将会愈合形成角化龈(该软组织的颊舌侧都是角化龈)。半厚瓣固定的地方离牙槽嵴顶的距离,应该是希望形成角化龈的宽度的2倍,比如希望形成4mm的角化龈,那么半厚瓣应该固定在根向8mm的位置。

如果半厚瓣冠方有1mm角化龈,则也可以用下面的水平褥式缝合方法(用这1mm的角化龈提供角化环境),将半厚瓣固定在根方。这种缝合注意第一个进针点在远中,最后从近中出针。

同期也可进行愈合帽的放置。由于进行了根向复位,此时更多关注的是舌侧需要保留2-3mm角化龈。

对于愈合帽的缝合,常规缝法是近远中各缝一针单纯间断。满毅则建议缝一种特殊的8字缝合(常规8字缝合,组织内的缝线与切口垂直;这种特殊8字,组织内缝线与切口平行,而且结要打在角化龈不足的一侧),然后再近远中各缝单纯间断。因为只缝单纯间断,常导致愈合帽周围的角化龈压在愈合帽上,后期角化龈会塌陷、损失,所以需要特殊8字缝合将牙龈紧紧压在骨面上。

最后,将CGF膜固定,便宜点的也可以用患者的软组织移植瓣,注意把这些软组织替代物缝到深部的骨膜上。满毅还提到了血凝胶,可能是类似CGF的产品。

术后2w恢复如下。

(5)2-3mm的角化龈

只能保证舌侧2-3mm的角化龈时,需要做根向复位瓣+角化龈移植。在种植术区翻半厚瓣的操作是一样的,特殊在于对供区的操作。在上腭距离龈缘2mm开始水平切,切口远中不超过7的远中(避开腭大孔),切口宽度则不超过1cm,取下供区的半厚瓣。

若供区出血,则用纱条加压缝合。

在受区,近远中单纯间断缝合,中间加交叉或者水平褥式。

角化龈移植的缺点有:
①患者不适感强。
②有损伤神经血管的风险。
③能获取的角化龈有限。
但是角化龈移植仍然是软组织增量获得角化龈的金标准。

(6)根向复位瓣+条带技术

对于大范围的角化龈不足,可以改用条带技术,从上腭取角化龈的细条带(宽度没有说,满毅在后面说至少2mm)固定在受区半厚瓣的游离缘的冠方,受区半厚瓣根向复位,剩余的部分盖CGF膜等材料,缝合时先在近中缝1针单纯间断,然后逐步往远中缝交叉、水平褥式,最后远中缝1针单纯间断,将条带固定在骨膜上。下面的病例则是在术区附近刚好能获得条带。

条带是否坏死,满毅认为即使坏死也会阻碍非角化黏膜长入。

(7)不足2mm的角化龈

使用角化龈增量+延期二期手术。

甚至一些完全没有角化龈的情况,找不到膜龈联合,就用牙槽嵴顶做参考,规划未来的角化龈范围。


比如说术后1m发现长出来2mm的角化龈,再按前文提到的其它方法操作。

(8)单纯丰满度不足

如果不考虑角化龈的宽度,只解决颊侧丰满度不足的问题,那么可以进行偏腭侧切口+腭侧瓣唇侧插入。做偏腭侧切口,同时让唇侧瓣带上腭侧的软组织(在腭侧锐性切半厚瓣,把腭侧的黏骨膜钝性推到唇侧,腭侧只保留角化龈)。切瓣时通过透出刀片的颜色来判断深度,从垂直于刀片的角度、而不要从平行于刀片的角度观察。腭侧半厚瓣的宽度,根据唇侧缺失量来确定,一般是5-10mm。
唇侧切口延伸到邻牙的轴角转折处,垂直切口保留至少1mm的龈乳头。使用水平褥式缝合固定唇侧瓣。

如果多颗牙做腭侧瓣唇侧插入,常常出现两颗植体之间的创口无法关闭,此时可以在腭侧切取L形半厚瓣进行转瓣。

第五章 二期手术的选择

为了避免切口偏斜,可以用龙胆紫辅助定位。

对于中切牙,近中的龈乳头更为重要,所以可以进行L形转瓣(L瓣可能从舌侧取也可以从颊侧取,和切口位置有关),优先保证近中龈乳头。注意瓣的长宽和龈乳头缺损部位对应。L转瓣宽度在2mm左右,缝合时用5个0的缝线,配合放大镜,用镊子夹住,在L瓣没转之前进一针,用线把L瓣牵拉到需要的位置。L瓣可以从舌侧、颊侧取,可以从近中、远中取,也可以从近中远中同时、各取1个L瓣。

第六章 单颗后牙种植取模

0.用硅橡胶等较硬的取模材料,一定注意检查口内天然牙、修复体的倒凹,万一把修复体或者松动牙一起取下来了。

1.取下愈合帽后生理盐水冲洗袖口,上转移帽。转移帽需要在口腔内暴露足够的长度,以保证取模准确。转移体暴露不足的,换用更长的转移体,必要时取开窗式印模。开窗式转移体的倒凹更锐利,倒凹位置较高。

上好转移体后拍X片,观察转移体与植体的内连接部分,如果有一条黑线说明没到位。阻力包括软组织、邻牙、骨组织阻力,软组织阻力比较常见,在拧紧后等30s发现不能再次拧紧,而且阻力是突然上升的(突然拧紧),一般说明转移体到位。

若转移体顶端螺丝有孔,应该用棉球填住,并且取模后从硅橡胶上取下棉球。

2.取模时可能发现与邻牙点接触或者有三角形倒凹。为了避免修复后食物嵌塞,可以黄标磨成面接触(用转移帽作参考,将邻牙邻面调至平行于就位道,一般调0.5mm左右);没有戴暂冠导致对合牙伸长、合龈距不足,也可以调磨对合牙,直到能戴入一定高度的愈合帽。若合龈距差的太多,则需要正畸压低对合牙,隐形矫治或者支抗,支抗注意连线要通过牙的阻力中心。如果患者不接受调磨、正畸,可以改粘固固位为螺丝固位或者一体冠。关于合龈距的要求,可以参考 口腔文献阅读 中的《2022-前牙种植基台的临床决策-Lights决策树》一文。

3.硅橡胶取咬合记录,不要进入牙的倒凹,不要与软组织接触。最好打在上颌,避免打在下颌时重量增加、影响下颌运动。取完后检查,去掉进入倒凹、接触黏膜的部分,最好去掉咬穿或将要咬穿的部分。

4.还可用暂冠作为个性化转移体,在暂冠上磨出凹槽后取模,取模后灌石膏。但是如果患者还需要暂冠的话,要不重新做暂冠,要不等石膏硬了以后用树脂修补暂冠,稍微麻烦一点。笔者倒是更建议复制暂冠的袖口部分做个性转移体,这样能保留暂冠,患者就诊时间短。

5.传统取模有石膏磨损等误差,而且可能进入倒凹取不下来,或者把其它修复体取下来,或者把松动牙取下来。所以现在都推荐数字化口扫取模。

第七章 单颗后牙戴牙

一、
在模型上操作:
1.修复体的外形、边缘密合(基台与植体,基台与牙冠)、咬合、邻接、抗旋转性,牙冠相对基台不应出现旋转。
2.基台与对合应该留有0.7-2mm左右的空间容纳牙冠合面的厚度。
3.基台各轴面的粘接高度,一般至少4mm。如果实在无法增加粘接高度,也可以做个性化基台,尽量增加粘接面积。
4.在基台正颊侧用金刚砂做浅标记,指导就位。

二、
在口内操作:
检查愈合帽,取下愈合帽后盐水冲洗,在口内分别试戴基台、牙冠,检查与模型是否一致。在基台就位可能出现骨阻力、软组织阻力,根据CT检查骨阻力,必要时去骨;对软组织阻力,可以每次休息30s再拧,或者局麻做十字、米字切口(米字切口不切颊、舌侧正中)。骨阻力的特点,患者可能明显疼痛,螺丝阻力缓慢增加而非突然增加;软组织阻力一般是休息30s后可再次拧紧。

做切口时注意:
①切口不应达到非角化黏膜,以保证修复体周围有至少2mm的角化龈。
②切口需要达到骨面。
③使用最低穿龈的基台(保证轴面粘接高度),牙冠外形正常。
④等待切口止血再粘冠。最好制作基台代型,辅助去除粘固剂。
做十字、米字切口的优点,用最终修复体引导牙龈成形,可以翻开牙龈检查牙冠就位、粘固剂残留情况。但是切口也可能导致退缩,尤其是薄龈生物型。


满毅称十字切口可能出现上述并发症,所以现在都用不切颊舌侧正中的米字切口了。笔者倒是感觉或许可以只切近远中正中,不切颊舌侧可以看到或者可能影响龈乳头的地方。

三、
基台能正常就位,戴冠的阻力可能来自软组织或邻牙。
软组织阻力导致牙冠不能正常就位有如下表现:
1.挤压牙冠导致患者不适,牙龈发白。
2.用力按可发现牙冠下沉。
3.取下牙冠观察可发现基台的肩台处有软组织。
软组织阻力,要么做切口,要么调磨修复体颈部。

邻牙阻力有如下表现:
1.近远中邻牙感觉有推力。
2.螺丝固位冠,螺丝阻力缓慢增大。
3.咬合纸检查见邻面高点。
4.牙线无法通过。
调磨邻面即可。

四、
制作基台代型的方法:
用K锉等作为杆,口外对修复体内部打自凝树脂,复制修复体内面形态,并在基台代型的合轴线角轻轻扫一圈(稍微让基台代型与牙冠不那么密合,留下更多的粘固剂,增加最终基台与牙冠的密合性)。用基台代型与修复体在口外进行预粘固。笔者猜测就是用基台代型先排出大部分多余粘固剂,然后马上戴入口内,再溢出的粘固剂就很少了。


粘固后,X片检查基台(基台与植体内组织面有无缝隙)、牙冠就位情况。如下就是牙冠与基台边缘不密合(鱼嘴样)。拍片检查就位后,取下牙冠,清洁多余粘固剂,再把螺丝用手拧紧(此时不到最大扭矩)。

五、
调合,天然牙与种植牙有一些差别。注意调合时螺丝应该是就位,但是没有拧到最大扭矩的状态。

满毅称种植牙应该达到重咬合时轻接触,轻咬合时不接触,因为种植牙的动度小。他调种植牙的步骤是:
1.去除正中干扰。ICO时,磨除牙尖斜面的印迹,只保留功能尖、功能窝的印迹。
2.调非正中。前伸时后牙不接触,侧方时形成尖牙保护合或组牙功能合(尖牙为种植牙时,要形成组牙功能合)。
3.调磨早接触,用蓝色100μm双侧咬,然后红色12μm双侧咬,高点表现为中间白、周围红、外侧蓝。对于种植牙,需要把红色印迹调磨掉,以保证重咬合轻接触,轻咬合不接触。
4.用红色100咬正中,蓝色100咬前伸、侧方,调只蓝不红的地方。最后检查一下侧方非工作侧没有咬合印迹。

粘固、调合后再拧紧螺丝。拧紧时根据种植系统的要求,一般只达到最高扭矩一两次即可,否则可能导致螺丝断裂。

六、
用特氟龙+树脂封洞,最后检查邻接(不过松,也不会太紧而牙线拉丝)、咬合、牙周探诊。有观点认为牙周探诊可能影响植体牙周,满毅则认为无需过于担心。

复查时检查咬合,可能发现正中时红色12μm有少量印迹,满毅认为无需调磨,这是患者适应的表现,每次都磨会越磨越薄。也有观点认为需要磨。具体还要结合X片,看牙槽骨有无快速吸收。

七、
戴牙后的问题,可能出现食物嵌塞的情况。有研究称1年左右,50%种植牙出现近中邻接松,少数患者远中也松。原因有:
1.牙弓在一生中一直往前移动。
2.邻牙扭转牙,受到种植牙推挤后扭转加重。或者倾斜。
3.孕期激素变化导致颌骨发育长大。
4.咬合因素,种植体近中牙的远中斜面受力,或者远中牙的近中斜面受力。

解决方法有:
1.近远中加瓷,或者重做。
2.正畸解决扭转、倾斜。或者通过多次更换暂冠、反复在暂冠邻面加自凝,把邻牙推挤到一个稳定的位置。
3.邻接留出1mm左右大间隙,变食物嵌塞为食物滞留,方便清洁。

第八章 缝合的误差

一、

一些缝合失败病例。首先是缝合过紧,导致术后只有一侧创缘残留缝线。

缝合表面看起来不错,但是缝合过紧、牙龈发白,影响愈合。

缝合太密、太紧,愈合后出现勒痕。

二、缝线的选择
1.分为多股线、单股线。多股线摩擦力更大(打结更牢靠)、强度高一些,但是易残留食物,而且在机体内的部分会引起炎性反应,用的逐渐减少;单股线不容易残留食物、不引起炎性反应,但是打结易滑。可吸收缝线吸收后表面粗糙,所以一般用在内部缝合如固定胶原膜,表面缝合最好用不可吸收缝线。
2.根据线的直径也可划分。种植手术后组织会有一定肿胀,如果线打结太紧,要么是软组织被线撕裂,要么是线被软组织撑裂,所以缝的时候应该保持黏膜粉红、不发白,保证伤口对位即可。一般来说,5-0的缝线软组织、线撕裂的情况各占一半,3-0的缝线都是软组织裂开,7-0缝线则一般是缝线断裂。
3.应该尽量用7-0或者更细的缝线,放大镜、显微镜下对位缝合。伤口表面对位并关闭,一定优先于深部愈合。使用显微持针器时,建议它的凸朝向根方。
4.拆线的时候还是消毒、平齐软组织表面剪断,减少暴露于口腔的感染缝线经过组织内的机会。
5.建议针距3-6mm,头两个结都打外科结,稍微打松一点,保证对位即可(不拉太紧,黏膜对位但是不发白),避免软组织肿胀后被缝线压迫。剪线时留5mm左右。
6.对于翻瓣植骨粉的病例,建议锚式缝合。其可以看作是间断缝合的变体,只是在两次进针之间在邻牙绕了一圈。


7.边距的确定,边距应该为进针深度的2倍,比如对2mm厚的牙龈全层缝合,就要从距离创口4mm处下针。对于过厚、无法全层缝合的组织,比如6mm厚的黏膜,可以估计一下进针深度,比如进3mm,那么就边距缝6mm。但是口腔外科书上要求垂直进针,垂直进针时边距等于进针深度。笔者感觉还是尽量垂直进针好掌握一点。简单推导一下,会发现满毅这种边距要求,进针时针尖与表皮的角度,锐角稍微小于60°,钝角稍微大于120°,可能适用于比如缝硬腭等薄黏骨膜。满毅后面又说要垂直进针,但实际上他要求的垂直进针和边距要求是冲突的。若要达到这种2:1的效果,需要在垂直进针后,把缝针转浅一些。


8.满毅现在的缝法,对于无张力创口,只打2个外科结(第一个结绕3圈,第二个结绕2圈),结之间留下一个小圈,留下5mm的线头,保证对位,也不会松脱。

9.对于术后出现瘘管,光冲洗的效果有限,建议切开彻底清除感染。

第九章 显微缝合

一、在目镜附近有屈光度的调节,如果术者近视,需要调整屈光度,使得术者视野、显示器视野都清楚。另外,正常人的瞳距在62mm左右,第一次可调到62mm再快速找自己的瞳距。

二、稍微提了一下,保留反应性肉芽组织、将其翻到创口上关闭创口,进行骨增量。在术后,肉芽组织可以转化为角化黏膜。




这里缝合的问题是,拆线时发现缝线只保留在健康侧牙龈(舌侧),而颊侧的缝线切割软组织(翻上来的肉芽)失效。满毅分析的原因是缝合太紧、线太粗导致线切割软组织,笔者倒是感觉两边的边距应该有变化,健康侧边距可以少一点,肉芽侧边距可以大一点。在口腔外科学书上提到过,如果缝舌体这种脆组织,需要增加边距、间距到至少5mm。

三、另外一个保留肉芽组织的病例。



第十章 缝合的临床操作

复合水平垂直褥式外翻缝合,在一侧是水平褥式,另一侧是垂直褥式。这个和前文介绍的T型褥式缝合刚好相反。

其它讲的基本都是之前讲过的。建议可以参考笔者个人的心得: 口腔缝合与打结的一般实践 。满毅称外褥式是线在切口上方/外,内褥式是线在切口下方/内,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包括口腔颌面外科书上也是,更准确的缝合名称应该看外科学书。内翻外翻是指创缘内翻或外翻,一般线从切口上方经过时常导致伤口内翻,所以称为内翻缝合。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