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体组织
(一)牙釉质
(二)牙本质
(三)牙骨质
(四)牙髓
二、牙周组织
(一)牙龈
(二)牙周膜
(三)牙槽骨
(四)种植体周
三、口腔黏膜
(一)口腔黏膜分类一
(二)口腔黏膜分类二
四、唾液腺
(一)唾液腺组织结构
(二)唾液腺分类
五、口腔颌面发育
(一)基础概念
(二)面部发育
(三)腭发育
(四)舌发育
(五)唾液腺发育
(六)颌骨发育
六、牙发育
(一)牙发育大致过程
(二)牙各部分发育过程
(三)牙发育异常
七、龋病
(一)牙釉质龋
(二)牙本质龋
(三)牙骨质龋
八、牙髓病与根尖周病
(一)牙髓病
(二)根尖周病
九、牙周组织病
(一)牙龈病
(二)牙周炎
十、口腔黏膜病
(一)基本病理变化
(二)常见口腔黏膜病
(三)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十一、颌骨疾病
(一)骨髓炎
(二)非肿瘤性疾病
十二、唾液腺疾病
(一)非肿瘤疾病
(二)肿瘤性疾病
十三、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牙源性囊肿
(二)非牙源性囊肿
十四、牙源性肿瘤
(一)良性
(二)恶性
(三)骨相关
十五、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
(一)良性
(二)口腔黏膜癌
(三)恶性黑色素瘤
(四)恶性淋巴瘤
附录:问题

本文总结自人卫社2023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指导用书。

一、牙体组织

牙体组织有三硬一软,即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硬度上,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骨组织。

(一)牙釉质

构成为无机物、有机物、水,按重量分别占96~97%、小于1%、2~3%,按体积分别占86%、2%、12%。注意釉质中水比有机物多。
无机物,主要是磷灰石晶体。氟、硼、钡、锂、镁、钼、锶、钒使釉质更耐龋,碳酸盐、氯化镉、铁、铅、锰、硒、锌使釉质不耐龋。
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可分为釉原蛋白(调控晶体生长)、非釉原蛋白(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釉丛蛋白,影响晶体形态)、蛋白酶(在釉质发育时降解基质蛋白,为晶体留出空间)。
水,分结合水与游离水,大部分为结合水(围绕在晶体周围)。
牙釉质的特点:人体中最硬;牙釉质不含细胞(不能再生);矿化程度越高越透明(釉质高矿化的牙会透出牙本质的淡黄色)。

牙釉质的组织结构:
1.基本结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到釉质表面,窝沟处向窝沟底集中,近牙颈部几乎平行。直径平均4~6μm,釉质表面的直径稍大。光镜下鱼鳞状,电镜下球拍状(区别是尾巴能否看见)。注意直釉和绞釉(见后)。釉柱鞘,是相邻釉柱之间的间隙,为矿化薄弱区。
2.釉质形成时的结构:
(1)釉牙本质界:欺软怕硬,呈连续小贝壳状,凸向牙本质。
(2)釉梭:多见于牙尖、切缘,是成牙本质细胞突末端突起膨大跑到釉质里了。干燥磨片下里面是空气,呈黑色。
(2)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向釉质表面,但只能到釉质厚度的1/3。
(3)釉板:起自釉质表面、向釉牙本质界,可能贯穿釉质全长。里面有机物较多,是龋病发展的有利通道,但绝大多数釉板是无害的,可以被唾液再矿化。
釉丛、釉板都是釉质矿化异常造成的。
3.釉质生长相关结构:
(1)横纹:是釉质发育时周期性沉积造成的。垂直于釉柱,间距2~6μm(平均4μm),间距表示每天形成的釉质量。横纹的钙化程度稍低,釉质脱矿时横纹明显。
(2)生长线:又称芮氏线(lines of Retzius),代表5~10天釉质沉积的量,在发育不良的牙上明显。生长线到牙表面后形成的横行嵴状结构称牙面平行线。
(3)新生线:由于环境、营养变化,乳牙、恒6上形成一条加重的生长线,特称为新生线。
4.釉柱排列方向相关结构:
(1)绞釉:釉柱近表面1/3较直称直釉,内2/3弯曲称绞釉。绞釉在牙尖切缘处更明显。绞釉有助于釉质抵抗咬合力(类似弹簧)。
(2)施雷格线(Schreger line):用落射光(从上往下照)看牙的纵断磨片,见釉质的内4/5呈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即施雷格线(不是实际结构,只是光影变化)。产生原因是釉柱排列方向变化。
(3)无釉柱牙釉质:恒牙、乳牙的近釉牙本质界,和恒牙、多数乳牙近表面的釉质无釉柱结构。形成原因是最开始形成釉质时尚无托姆斯突,最后形成釉质时托姆斯突退缩。
5.釉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1)劈裂牙釉质时应沿釉柱方向用力;制备洞形时不要形成无基釉(和牙本质不接触的釉柱)。
(2)氟化物防龋,但水中氟浓度不应超过1ppm(parts per million),即百万分之一浓度,也即1mg/L。
(3)釉质酸蚀粘接的原理是酸蚀后釉质表面磷灰石溶解、形成蜂窝状结构、增加固位。对乳牙、初萌恒牙酸蚀要适当延长酸蚀时间以去除无釉柱牙釉质(对氟牙症也要延长酸蚀,因为氟牙耐酸不耐磨)。
(4)漂白可在釉质表面形成微孔,微孔内的氧可能影响一些复合材料,因此漂白后2~4w再用复合材料。

(二)牙本质

构成为无机物、有机物、水,按重量分别为70%、20%、10%,按体积为50%、30%、20%。注意牙本质中有机物比水多。
无机物,主要也是磷灰石晶体。
有机物,胶原蛋白占90%以上,包括I型胶原、少量III型、少量V型胶原。另外是一些蛋白、脂类、蛋白多糖,起调控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牙本质磷蛋白(位于牙本质矿化前沿,有利于牙本质矿化)、牙本质涎蛋白(位于管周牙本质,抑制管周牙本质沉积)。
牙本质的特点:色淡黄(釉质高矿化的牙会透出牙本质的淡黄色)。

牙本质的组织结构:包括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细胞间质。
1.牙本质小管:贯穿牙本质全层,内含组织液和成牙本质细胞突。牙本质小管间可形成侧支互相吻合,根部比冠部侧支多。另外牙本质小管还有一些特殊之处:
(1)初级弯曲:在牙尖、根尖部的牙本质小管较直,但在牙颈部呈 “~” 形弯曲(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牙本质),称初级弯曲。
(2)粗细与面积:牙本质小管近髓端较粗(直径2.5μm),近釉牙本质界较细(直径1μm)。近髓端和近釉牙本质界处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比为2.5:1(这里稍微有些问题,见末尾)。
(3)限制板:牙本质小管内壁衬有一层薄膜,主要是糖胺聚糖,即限制板。限制板可调节、阻止小管矿化。
(4)牙本质小管这一结构赋予牙本质通透性,也是龋病时细菌进入的有利通道。
2.成牙本质细胞突:成牙本质细胞伸出成牙本质细胞突到牙本质小管内。相关结构还有:
(1)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细胞突并未完全占据小管,剩下的部分称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是牙本质内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3.细胞间质:主要是矿化的无机物与胶原纤维(主要为I型胶原)。特殊之处有:
(1)胶原纤维排列方向:大部分垂直于牙本质小管,在冠方和根方靠近外侧的牙本质中胶原纤维则与小管平行。另外,磷灰石晶体的长轴平行于胶原纤维。
(2)按部位区分牙本质一:在冠方和根方靠近外侧的牙本质中不仅胶原纤维则与小管平行,还各自有别名,在冠方者称罩牙本质,在根方者称根部牙本质或透明层(这两种也是最先形成的牙本质)。除了罩牙本质、透明层,其余的牙本质靠近牙髓,因此称髓周牙本质。
(3)按部位区分牙本质二:从垂直于牙本质小管的方向作横截面,可将牙本质分为管周牙本质(位于小管周,矿化程度高、胶原纤维少)、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矿化程度低、胶原纤维多)。窝洞制备时,牙本质碎屑堆积在牙本质表面形成玷污层,酸蚀可去除玷污层,还可引起管周牙本质丧失、扩大牙本质小管,利于粘接。
(4)球间牙本质:牙本质的矿化是多中心、球状矿化,矿化不良时留下的部分称为球间牙本质。球间牙本质多见于罩牙本质处。
(5)前期牙本质:在牙髓中,成牙本质细胞和已矿化牙本质之间有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称为前期牙本质。
(6)牙本质生长线:包括短时生长线(原发性牙本质每天沉积速度也是4μm),长期生长线(又称5天生长线,也称von Ebner埃布纳生长线)。牙本质中因为发育时障碍而出现的加重生长线称Owen欧文线。牙本质的新生线也在乳牙、恒6上。
(7)托姆斯颗粒层:在透明层内侧的颗粒状未矿化区,磨片中呈黑色。
(8)原发、继发牙本质:牙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是原发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牙与对合牙建立咬合关系之后产生的称继发牙本质。继发牙本质中小管走行、形状更加不规则。
(9)第三期牙本质:由于各种外界刺激,在髓腔相应部位产生的牙本质。第三期牙本质的小管与原发、继发牙本质一般无延续性。第三期牙本质又称不规则继发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反应性牙本质、骨样牙本质(有些成牙本质细胞被埋在其中,像骨组织,因此得名),其中反应性牙本质偏指原来的成牙本质细胞没死,修复性牙本质偏指成牙本质细胞死后牙髓中分化出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成的牙本质。
(10)透明牙本质:又称硬化牙本质。指受刺激后,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变性、矿物盐沉积封闭小管。在牙本质龋的四个层次中,它等于透明层(坏死崩解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透明层/硬化层)。
(11)死区:多见于狭窄髓角。指各种原因导致牙本质小管暴露后,成牙本质细胞突变性、分解、被空气取代。死区光镜下呈黑色。
有时修复治疗后牙敏感,需要2~3w后形成第三期牙本质才可缓解。
第三期牙本质、透明牙本质、死区都是牙本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改变。
牙本质可以通过成牙本质细胞突感受外界刺激,目前关于此的假说有流体动力学说(主流)、神经传导学说、转导学说。

(三)牙骨质

组成类似骨,重量上无机物占45~50%,有机物和水占50~55%。
无机物,主要是磷灰石。氟含量较多,且聚集在牙骨质表面,随着年龄增长氟还会越来越多。
有机物,主要是胶原和非胶原蛋白。胶原蛋白主要是I型胶原。非胶原蛋白主要是骨涎蛋白、骨桥蛋白。
牙骨质组织学结构也类似骨,但是没有哈弗斯系统,也无血管神经。

1.牙骨质的分类一:
(1)无细胞无纤维牙骨质:覆盖釉质的牙骨质就是此类型。无功能意义。
(2)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位于牙根的颈1/3,含垂直于根面的密集胶原纤维。
(3)无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受到外力的适应性反应。
(4)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是修复性牙骨质的一种形式;还可在 有细胞混合性分层牙骨质 中找到。
(5)有细胞混合性分层牙骨质:无细胞外源性纤维 + 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 不规则交替沉积形成。主要位于根分歧区、根尖区。
2.牙骨质的分类二:
(1)无细胞牙骨质:紧贴牙本质表面,在牙根的颈、中1/3的牙骨质,即包括了2/6(实际比例不是那么准确)的牙骨质。功能是提供牙与牙周组织的附着。
(2)细胞牙骨质: 占据了牙根的尖1/3全部,和靠近牙周膜一侧的颈、中1/3,即包括了4/6的牙骨质(实际比例不是那么准确)。功能是适应性作用,和修复作用。
细胞牙骨质和无细胞牙骨质也可交替排列(牙骨质修复时)。

其他:
(1)类牙骨质:牙骨质表面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
(2)牙骨质细胞:卵圆形,位于牙骨质内。
(3)穿通纤维:又称Sharpey沙比纤维,指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
(4)釉牙骨质界:釉质与骨质在牙颈部相连,60%是少量骨质覆盖釉质(前文提到的无细胞无纤维牙骨质),30%是釉质与骨质刚好端端相连,10%是两者没连上、牙本质暴露(易敏感)。
(5)牙骨质比牙槽骨更抗吸收,此乃正畸基础。
(6)牙骨质的修复形成能力较强(不怕龈下刮治),牙骨质修复时可形成细胞、无细胞牙骨质。

(四)牙髓

疏松结缔组织,包括细胞、细胞间质。
1.细胞:
(1)成纤维细胞:又称牙髓细胞,是牙髓中主要的细胞。星形。成纤维细胞可增生分化为新的成纤维细胞,在创伤修复中重要;还可吞噬牙髓中的旧胶原纤维、形成牙髓中的新胶原纤维。
(2)成牙本质细胞:在牙髓最外层,紧挨前期牙本质、排成一层。柱状,核卵圆、位于基底部,伸出成牙本质细胞突到牙本质小管。功能是形成牙本质,分泌牙本质中的胶原纤维、大部分非胶原蛋白。
(3)巨噬细胞:非活动期难以与成纤维细胞鉴别。
(4)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又称多潜能间充质细胞,是牙髓干细胞。
(5)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
(6)淋巴细胞:免疫反应。
2.细胞间质:这里仅介绍部分间质。
(1)神经:牙髓神经对各种刺激都表现为疼痛(不能感受冷热),且难以定位疼痛。
(2)血管:牙髓内可见动静脉吻合(不经过毛细血管就直连),有助于炎症时减轻压力。
(3)纤维:胶原纤维(I型:III型=55:45,少量V、VI型) + 嗜银纤维(即网状纤维,是III型胶原) + 弹性纤维(在较大血管壁上)。

牙髓分区(从外向内):
(1)成牙本质细胞层
(2)乏细胞层:又称Weil魏尔层。在罩牙本质内侧,成牙本质细胞再往内走,40μm宽的区域内没有什么细胞、但有丰富的神经纤维,称乏细胞层。
(3)多细胞层:在乏细胞层内侧,细胞密集,称多细胞层。
(4)神经壁层:又称Raschkow层。多细胞层往内的一层网状神经纤维。这里的轴突可伸到牙本质小管内。
(5)髓核:又称固有牙髓。即多细胞层内侧细胞分布较均匀的区域。

其他:
(1)随年龄增长,第二、三期牙本质形成,髓腔缩小,牙髓中的纤维成分增多、细胞减少,活力降低(退行性变)。
(2)牙髓有一定的修复再生能力,比如间接、直接盖髓就能形成牙本质桥。

二、牙周组织

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从来源上,牙骨质也可算作牙周组织(见后面牙发育)。

(一)牙龈

牙龈分类:可分为游离龈、附着龈、龈乳头、龈谷。
1.游离龈:牙龈边缘不与牙面贴合、不附着牙槽骨的部分。
2.附着龈:在游离龈根方,附着于牙槽骨的部分。上有点彩。
3.龈乳头:又称牙间乳头,位于两邻牙间、呈锥体形。
4.龈谷:后牙邻面,龈乳头高、中间低。前磨牙龈谷底呈楔形,磨牙则低平。

牙龈属于口腔黏膜中的咀嚼黏膜(见后面口腔黏膜),包括上皮层和固有层,无黏膜下层。
1.上皮层:
都是复层鳞状上皮(后续简写为复鳞),角化或不全角化。牙龈的上皮层按部位可分为牙龈上皮、龈沟上皮、结合上皮。
(1)牙龈上皮:角化,有上皮钉突。钉突形成点彩。
(2)龈沟上皮:游离龈内侧,组成龈沟壁的部分。无角化,有钉突。龈谷区上皮类似。龈沟液主要来自血清。
(3)结合上皮:位于龈沟底、通过半桥粒附着在牙表面。无角化,无钉突,但受刺激时可钉突增生。大分子的物质、整个细胞可通过结合上皮跑到龈沟里。任何诊疗都要防止破坏结合上皮。
2.固有层:
包括细胞(含牙龈间充质细胞)和细胞间质。细胞间质中含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可分为以下5组:
(1)龈牙组:从牙颈部牙骨质向冠方到牙龈固有层中。功能是牵引牙龈紧贴牙表面。
(2)牙槽龈组:从牙槽嵴向冠方到牙龈固有层。
(3)环形组:位于牙颈部周围的游离龈中,环形排列。
(4)牙骨膜组:从牙颈部牙骨质、越过牙槽突外侧、向根方,止于前庭、口底。
(5)越隔组:横跨牙槽中隔,连接两邻牙,因此只存在于牙邻面。功能是保持两邻牙接触。

其他:
(1)龈沟探诊深度正常为0.5~3mm(平均1.8mm),超过3mm是病理性的牙周袋。
(2)被动萌出:正常年轻时,结合上皮附着到釉牙骨质界附近。老年或炎症影响下,结合上皮向根方移动,即被动萌出。是临床冠变长的因素。

(二)牙周膜

牙周膜又称牙周韧带,为致密结缔组织。牙周膜主要包括纤维、细胞、神经血管、基质。
1.纤维:胶原纤维 + 不成熟弹力纤维。牙周膜的胶原纤维又称主纤维,主纤维可分为以下5组:
(1)牙槽嵴组:釉牙骨质界下方的牙骨质到牙槽嵴顶。功能是保持牙直立。此组纤维在邻面不存在。
(2)水平组:牙槽嵴组纤维往根方走,可见水平组纤维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之间呈水平方向分布。是维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
(3)斜行组:从牙槽骨斜向下约45°到牙骨质,将牙悬吊在牙槽窝内。数量最多、力量最强,将牙齿咬合力转变为牵引力分散至牙槽骨。
(4)根间组:从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到根分叉区牙骨质。可防止牙向冠方移动。仅存在于多根牙。
(5)根尖组:从根尖区牙骨质向根尖周围牙槽骨放射。可固定根尖。
2.细胞:
(1)成纤维细胞:牙周膜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的细胞。功能是吞噬旧胶原纤维,合成新胶原纤维。
(2)成牙骨质细胞:在邻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可合成牙骨质,合成时近似立方状。
(3)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静止期呈梭形。破骨细胞为多核巨细胞,在Howship陷窝中(见后)。
(4)牙周膜干细胞: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牙骨质细胞、成骨细胞。参与牙周组织再生。
(5)上皮剩余:牙周膜中,近牙根表面的纤维之间可见到小的上皮团、条索平行于根面排列,即Malassez上皮剩余。上皮剩余源于上皮根鞘(Hertwig上皮根鞘),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囊肿或肿瘤。
3.神经、血管:神经包括有髓、无髓,特点是可以准确定位;血管丰富,可来源于牙龈、上下牙槽动脉(通过筛状板)、上下牙槽动脉(通过根尖孔前的分支)。
4.基质:主要是氨基葡糖、糖蛋白。

牙周膜的功能:
1.支持:牙周膜的主纤维可固定牙、缓冲外力。
2.感觉:通过神经感觉痛、力、震动。
3.营养:血供丰富。
4.形成:形成牙骨质、牙槽骨、胶原纤维。

其他:
(1)随年龄增长,牙周膜胶原纤维增多、细胞减少、牙周膜变薄。青年人0.21mm,成人0.18,老年人0.15mm。

(三)牙槽骨

1.组织结构:
(1)松质骨:组成是 骨髓 + 骨小梁 。位于密质骨和固有牙槽骨之间。前牙松质骨少;咀嚼压力大的地方骨小梁多、骨髓少,骨小梁的排列与压力方向适应;骨髓也是 红骨髓 -> 黄骨髓。
(2)密质骨:组成是 表面平行骨板 + 深部哈弗系统 。位于牙槽骨的外表部分。上下颌牙槽骨,基本上都是前牙唇舌侧骨质较薄、舌侧厚于唇侧,前磨牙唇舌侧骨质厚度差不多,后牙颊侧厚于舌侧;上颌密质骨滋养孔较多、下颌前牙密质骨薄,所以上颌所有牙、下颌前牙的浸润效果好(但是上前牙好于下前牙)。
(3)固有牙槽骨:又称筛状板、硬骨板。也算密质骨。组成上特点是含穿通纤维。位于牙槽窝内壁。在牙周膜炎症等情况下,硬骨板最先消失。
2.特点:牙槽骨高度可塑,受压吸收、受牵引增生,这是通过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完成的。
(1)Howship陷窝:又称骨吸收陷窝,在骨表面的蚕食状凹陷,内有破骨细胞。但是骨吸收相对静止时,也可只有陷窝、不见细胞。

(四)种植体周

1.种植体-软组织:
(1)牙龈上皮:种植体周龈沟内表面是龈沟上皮,根方底部是长结合上皮。与天然牙的区别:长结合上皮不向根方移动(无被动萌出);植体周的牙龈上皮可能无角化。
(2)结缔组织:纤维走行一般是冠根向平行于种植牙表面,或者袖口状环形排列。
(3)血供:缺少牙周膜,一定程度血供受限。
2.种植体-硬组织:
骨整合,种植体与活体骨间没有软组织。

三、口腔黏膜

口腔黏膜可分为上皮和固有层(中间是基底膜),有些地方有黏膜下层。

(一)口腔黏膜分类一

口腔黏膜可分为角化和无角化。
1.角化:后面的大部分咀嚼黏膜、特殊黏膜。
(1)上皮:从表到里分4层。
角化层:正角化或不全角化的扁平细胞。
颗粒层:2~3层扁平细胞,胞质中有透明的嗜碱性角质颗粒。
棘层:细胞体积大、多边形,胞质伸出小的棘刺状突起,称细胞间桥。棘层细胞通过细胞间桥上的桥粒相连。
基底层:1层立方或矮柱状细胞。可分为干细胞(数量少,在基底层中分裂)和扩增分化细胞(数量多,分裂出来后向表层移动、分裂分化)。基底层借基底膜与下方的结缔组织相连。
其他细胞:除了上述4层的角质细胞,口腔黏膜的上皮层还存在3种与角化无关的细胞:黑色素细胞(位于基底层,来自神经嵴。可将色素输送到角质细胞。可导致色素痣、黑色素瘤),朗格汉斯细胞(抗原呈递),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可能来自神经嵴或上皮。是触觉受体)。
其他:口腔黏膜上皮层细胞可合成中间丝角蛋白,是主要的细胞骨架蛋白;上皮形成许多钉突深入固有层。
(2)基底膜:电镜下由透明板、密板、网板构成。上皮和基底膜之间通过半桥粒相连。
(3)固有层:固有层是致密结缔组织,可分为乳头层(深入上皮的部分)和网状层(其余部分)。上皮形成钉突,固有层形成乳头,二者紧密结合。固有层的主要细胞也是成纤维细胞;纤维主要是I型胶原纤维。
(4)黏膜下层:口腔的角化上皮大部分无黏膜下层。
2.无角化:后面的被覆黏膜。与角化上皮区别有两点。
(1)上皮分为4层,但表面两层是中间层、表层。
(2)有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二)口腔黏膜分类二

1.咀嚼黏膜:硬腭、牙龈。特点是正角化(颗粒层明显)或不全角化(颗粒层不明显),钉突、乳头层细长、多。大部分咀嚼黏膜通过固有层直接附到骨膜上,称黏骨膜。
2.特殊黏膜:即舌背。有角化。特点是4种舌乳头。
(1)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上皮浅层常角化剥脱,混杂食物残渣、唾液等形成舌苔。舌苔剥落似地图称地图舌。
(2)菌状乳头:较丝状乳头少。有时可见内有味蕾。菌状乳头肿胀称草莓舌;丝状、菌状乳头均萎缩称光滑舌、镜面舌。
(3)轮廓乳头:8~12个,在界沟前排成一列。有味蕾。
(4)叶状乳头:已退化,是舌侧缘后部5~8条平行皱襞。有味蕾。
菌状乳头主要感受甜、咸;轮廓乳头、软腭、会厌主要感受苦;叶状乳头主要感受酸。
3.被覆黏膜:除咀嚼黏膜和特殊黏膜。无角化,钉突、乳头粗短、少。有黏膜下层。可分为4个位置:
(1)唇:分唇红和唇。唇红固有层乳头狭长、含很多毛细血管袢,使唇呈红色(贫血缺氧则发绀);唇红的黏膜下层无小唾液腺、皮脂腺,故易开裂。唇黏膜下层含混合性的唇腺。
(2)颊:有时可出现成簇的粟粒状淡黄色小颗粒,称福代斯斑,是异位增生的皮脂腺。
(3)口底、舌腹:无考点。
(4)软腭:占据上腭的后1/3。固有层血管多,故颜色比硬腭深。

四、唾液腺

(一)唾液腺组织结构

可分为腺泡、导管2部分。
1.腺泡:腺泡是连接于导管末端的盲囊,为单层腺上皮细胞,外侧包绕基底膜,腺上皮和基底膜之间可有一些肌上皮细胞帮助分泌(肌上皮细胞呈爪状、篮状包绕腺泡,故又称篮细胞)。腺泡可分3种:
(1)浆液性:球形,内含浆液细胞(主要表达α-淀粉酶),细胞呈椎体形、顶端向着腔内(顶端见大量强折光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
(2)黏液性:管状,内含黏液细胞(含丰富的黏原颗粒,固定染色后流失呈空泡状)。
(3)混合性:内含多数黏液细胞(紧接闰管)和少量浆液细胞(新月状覆盖在腺泡表面,称新月板)。
2.导管:从内到外可分为连续的3部分。
(1)闰管:导管最细小分支,细胞矮立方形。有干细胞作用,可分化为腺泡细胞、肌上皮细胞、分泌管细胞。
(2)分泌管:又称纹管,因细胞基底部见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是线粒体,钠泵作用)。细胞从单层立方渐变为柱状。分泌管可受激素调节,主动吸收Na+,排出K+、HCO3-,转运水。
(3)排泄管:分为小叶内和小叶间(小叶间导管)两部分。细胞为复层或假复层柱状,包括类似纹管的细胞和基底样细胞(干细胞)。
总结一下,闰管、排泄管有干细胞功能,分泌管则有转运功能。另外,一般黏液细胞越少,闰管越长。

(二)唾液腺分类

可分大、小唾液腺。
1.大唾液腺:人体共3对大唾液腺。
(1)腮腺:纯浆液腺(但在新生儿的腮腺可见少量黏液细胞),故闰管最长。腮腺发育时和淋巴关系比较密切,故常发生各种问题。
(2)下颌下腺:浆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腺。闰管比腮腺短。
(3)舌下腺:黏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腺。闰管最短。舌下腺由一对大腺体和若干小腺体构成。
2.小唾液腺:位于口腔黏膜下层。
(1)纯黏液腺:舌腭腺、腭腺、舌后腺。
(2)纯浆液腺:味腺。
(3)黏液为主的混合腺:唇腺、颊腺、磨牙后腺、舌前腺等。
另外,唇腺常用于活检;唇腺还是口腔sIgA的主要来源。

五、口腔颌面发育

这里讲面部、腭、舌、唾液腺、颌骨的发育。

(一)基础概念

1.神经嵴:来自外胚层。神经嵴细胞将转化为外胚间充质,即 上皮-间充质转化 。
2.鳃弓、鳃沟、咽囊:胚胎4w时,头部两侧外表面出现的6对弓形隆起,即鳃弓;6对鳃弓之间有5对鳃沟;在内表面与鳃沟对应有5对咽囊。
(1)鳃弓的命名:1~3对鳃弓分别称为下颌弓(但是上颌突也来自1鳃弓)、舌弓、舌咽弓,4~6对则无名称。
(2)2种发育异常:3、4鳃弓会被2鳃弓覆盖、形成颈窦,颈窦的残余上皮可能囊肿,囊肿若开口则称鳃瘘(开口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偶见于扁桃体隐窝,罕见胸锁、扁桃体双开口)。1鳃沟 + 1、2鳃弓异常,可在耳屏前形成凹陷或盲管,称先天性耳前窦道,通到鼓室则称耳前瘘管。

(二)面部发育

1.发育过程:面部发育可分为两步,首先各突起生长,然后各突起联合。
(1)各突起的生长:
胚胎3w:原口(口凹)形成,上界为额鼻突,左右为下颌突(1鳃弓),下界为心脏膨大。
胚胎3w末:口凹与前肠之间的口咽膜破裂,二者相通。
胚胎24d:1鳃弓上出现上颌突,原口境界变化,上界为额鼻突,左右为上颌突,下界为下颌突。
胚胎4w末:额鼻突分为两侧的侧鼻突、中间的中鼻突,中鼻突与两边的侧鼻突间的凹陷称嗅窝。
胚胎5w:中鼻突上出现两个球状突。
(2)各突起的联合:各突起一边继续生长,一边互相联合。
胚胎6w至7~8w:
球状突中央联合,形成人中。
球状突与同侧上颌突联合,形成上唇。
侧鼻突与上颌突联合,形成鼻梁侧面、鼻翼、部分面颊。
上颌突与下颌突从后向前联合,形成面颊、形成正常口裂。
各突起也可单独形成面部:
下颌突形成下唇、下颌软组织、下颌骨、下颌牙。
额鼻突形成额部软组织、额骨。
中鼻突形成鼻梁,鼻尖,鼻中隔,包括切牙的前颌骨及邻近软组织。
侧鼻突形成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上颌骨额突、泪骨。
上颌突形成大部分上颌软组织、上颌骨、上颌3~8牙。

2.发育异常:多见于面突融合期(6w至7~8w)。
(1)唇裂:分为三种,最常见的是球状突与上颌突融合问题,可单、双侧,常伴2、3牙之间的颌裂、腭裂。另外两种比较罕见,一种是两侧球状突融合问题导致的上唇正中裂,另一种是下颌突融合问题导致的下唇裂。
(2)面裂:包括横面裂、斜面裂。横面裂是上下颌突融合问题,大裂可到耳屏前,较轻微者呈大口畸形(融合过多则是小口畸形);斜面裂是上颌突与侧鼻突融合问题,裂隙从鼻翼基部到眼睑下缘。

(三)腭发育

1.发育过程:腭部主要由 前腭突 + 2个侧腭突 发育成。前腭突来自球状突,侧腭突来自上颌突。
早期:侧腭突在舌两侧,向下垂直生长。
胚胎8w~3m:侧腭突转向中线生长,与中腭突在最前方接触,接着三者向后联合;两侧的侧腭突也从前向后联合,并与向下生长的鼻中隔融合。前腭突与两侧的侧腭突联合中心处留下切牙管(又称鼻腭管,内有鼻腭神经),表面为切牙乳头。
2.发育异常:
(1)腭裂:侧腭突与鼻中隔融合问题,较常见,可单、双侧。80%腭裂伴唇裂。
(2)颌裂:分上、下颌裂,上颌裂是前腭突与上颌突联合问题,常见,常伴唇、腭裂;下颌裂为下颌突联合问题,罕见。
(3)囊肿:融合处残留上皮可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四)舌发育

1.发育过程:
胚胎4w:1鳃弓的内表面出现3个突起,两侧的侧舌隆突与中间较小的奇结节。奇结节与联合突中线处的内胚层上皮向深部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
胚胎6w:侧舌隆突与奇结节联合形成舌体,较小的奇结节大部分被掩盖,甚至看不到;2、3、4鳃弓的内表面的中线上,2鳃弓形成联合突,3、4鳃弓形成鳃下隆起,鳃下隆起掩盖联合突形成舌根。舌体与舌根联合,之间的浅沟称界沟(原口咽膜的位置)。注意舌体表面是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是内胚层上皮。
胚胎7w:甲状舌管增生至甲状软骨处,发育为甲状腺。甲状舌管退化解体,最后只在界沟前方留下一浅凹,称舌盲孔。
2.发育异常:
(1)甲状舌管相关:甲状舌管可能囊肿;舌根部偶可见错位的甲状腺,称舌甲状腺。
(2)菱形舌:舌盲孔前方小块菱形或椭圆形区域舌乳头萎缩。近来认为可能与白念感染有关。
(3)分叉舌:侧舌隆突未联合。

(五)唾液腺发育

1.发育过程:唾液腺发育主要是间上皮和间充质互相作用的结果。
(1)一般发育过程:唾液腺始基处的口凹上皮,基底细胞向深部间充质增生、形成芽状上皮团,芽状上皮团进一步延伸形成上皮条索,上皮条索分叉呈树枝状、末端膨大形成腺泡。胚胎6m,大唾液腺的上皮条索中央变空,出现导管系统。
(2)各唾液腺发育:
腮腺发育始于胚胎6w。鳃腺导管开口最初对着上IV,3~4y对着上V,12y对着上6,成人对着上7。
下颌下腺发育始于胚胎6w周末。
舌下腺发育始于胚胎7~8w,导管开口于下颌下腺导管开口外侧,或者通到下颌下腺主导管。
小唾液腺发育始于胚胎12w。
2.发育异常:没什么异常。腮腺发育时与颈淋巴结在同一区域,所以腮腺和颈淋巴结常互有对方的一小部分。

(六)颌骨发育

这里只介绍考点。
1.上颌骨:
发育自1鳃弓。
2.下颌骨:
下颌软骨:又称Meckel软骨,对下颌骨发育几乎无贡献、只是一个支架。下颌软骨后部最后会形成砧骨、锤骨、蝶锤韧带。
下颌骨生长主要受3个生长软骨和肌附着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小的软骨岛。附着软骨分别为髁突软骨、喙突软骨、中缝软骨。

六、牙发育

(一)牙发育大致过程

1.基础知识:牙及其支持组织来源于上下颌突、中鼻突(上切牙)。牙胚由成釉器(来自外胚叶,形成釉质)、牙乳头(来自外胚间叶,形成牙本质、牙髓)、牙囊(来自外胚间叶,形成牙周膜、牙骨质、部分牙槽骨)构成。牙乳头是牙发育的调控中心。
2.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胚胎5w:未来的牙槽突区上皮增生,形成马蹄形上皮带,称原发性上皮带。
胚胎7w:原发性上皮带向2个方向增生,向唇颊方向的称前庭板,在舌腭侧的称牙板。牙板中首先出现成釉器。
3.成釉器的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
(1)蕾状期:似花蕾。上皮细胞增生入外胚间充质、形成蕾状期成釉器(又称牙蕾)。此期各牙胚基本相似。蕾状期凹陷方向与后两个时期相反。
(2)帽状期:似帽。开始出现形态差异。此期成釉器从外到内分为3层:外釉上皮(单层细胞,外接牙板)、星网状层(营养、缓冲内釉上皮)、内釉上皮(单层细胞)。内、外釉上皮相接处称颈环。此期还会形成牙乳头、牙囊,因此帽状期才出现牙胚。
(3)钟状期:似钟。凹陷面形态似牙形态。此期成釉器分4层:外釉上皮(将形成皱褶,增大接触面积、血供),星网状层(占成釉器大部分),中间层,内釉上皮。
成釉器中还可观察到釉结、釉索、釉龛,但这3种结构不一定存在于每一个牙胚,在牙胚中也不是同时出现。釉结是帽状期时内釉上皮中央,簇状未分化上皮;釉结可调控牙尖形态发生。
4.牙乳头、牙囊的发育:帽状期成釉器包绕的间充质增生、形成牙乳头;环绕成釉器、牙乳头的间充质形成牙囊。
5.牙板后续发育:乳牙胚形成后,其舌侧形成恒牙胚,并且牙板向远中生长形成恒磨牙胚。钟状期末,牙板逐渐退化消失,但会形成一些特殊结构:
(1)Serre上皮剩余:牙龈或颌骨中残留的牙板上皮,可形成囊肿、肿瘤、多生牙。
(2)上皮珠:俗称马牙,指婴儿出生后不久,牙龈上出现的针头大小白色突起。可自行脱落。

(二)牙各部分发育过程

1.牙本质:钟状期后期,内釉上皮诱导牙乳头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合成胶原纤维(多I型),形成罩牙本质,留下成牙本质细胞突。牙本质的矿化分球形矿化和线形矿化,主要是球形矿化。
(1)von Korff纤维:成牙本质细胞最先分泌的胶原纤维,比较粗大。
2.牙釉质:牙本质形成后,内釉上皮分化为有功能的成釉细胞,开始分泌牙釉质基质。先是罩牙本质表面形成一层8μm的无釉柱釉质基质,然后成釉细胞形成托姆斯突(成釉细胞突),大量分泌釉质基质,此时基质的仅含30%无机物(重量),然后基质进一步矿化、无机物达到96~97%。釉质完成的最后阶段,托姆斯突退缩,导致又形成一层无釉柱釉质。釉质完成后,成釉细胞分泌一层无结构有机物薄膜覆盖釉质,称釉小皮;成釉细胞、中间层、星网状层、外釉上皮结合为一层鳞状上皮覆盖釉小皮,称缩余釉上皮,缩余釉上皮最后变为牙颈部的结合上皮。
3.牙髓:牙髓由牙乳头形成。根方的原发性牙本质形成后,牙髓即完成。
4.牙根:牙冠发育即将完成时,牙根开始发育。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在颈环处增生、形成双层细胞的上皮根鞘,并向根尖孔生长,最后向根尖孔成45°弯曲,形成中间有孔的盘状结构,称上皮隔(多根牙的上皮隔上形成突起、两侧突起相连,决定了牙根个数)。同时,上皮根鞘内层的内釉上皮诱导牙乳头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形成牙本质,牙本质形成后,上皮根鞘断裂、与根部牙本质分离,牙囊的间充质细胞进入断裂处、分化为成牙骨质细胞,而上皮根鞘最后大部分被吸收、少部分遗留在牙周膜,称Malassez上皮剩余。
牙根发育有两种畸形:
(1)侧支根管:若发育时上皮根鞘连续性受破坏,或上皮隔突起融合不全,则无法诱导牙乳头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形成侧支根管。
(2)牙骨质缺失:上皮根鞘最后不断裂、不离开牙表面,则牙囊间充质无法接触根部牙骨质,导致牙骨质缺失,可能导致牙本质敏感。
牙根发育的特殊概念:上皮根鞘、牙乳头、牙囊合成发育期根端复合体,此三者即使被分离,也能在体内体外形成牙根-牙周复合体。
5.牙周:牙周膜从牙囊发育而来。牙周支持组织形成后,来自骨髓的干细胞可通过血管进入牙周膜、并定位在血管周围。

(三)牙发育异常

这里简单介绍几种结构、颜色异常。
1.结构异常:
(1)牙釉质形成缺陷:遗传病,按基因可分为两类,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较少见的X染色体相关,以及常隐。
按病变类型不同,可分为三种,即形成不全型(釉质沉积量减少,已形成的基质矿化正常)、成熟不全型(釉基质正常形成并矿化,但晶体结构出现成熟障碍)和钙化不全型(最常见,釉基质正常形成但无明显矿化,分常显、常隐两种亚型,釉质硬度接近牙本质,牙萌出后不久釉质即磨损)。
(2)氟牙症:牙发育阶段,饮水氟超过1ppm或其他途径摄入氟过多导致的疾病。氟牙症主要影响恒牙列,因为胎盘屏障而乳牙病变很少。按病变程度可分为三类:
轻度:仅出现白色斑点、斑块、条纹。
中度:出现黄、棕、黑色,伴不规则凹陷。
重度:大面积凹陷,牙正常形态缺失。
氟牙耐酸不耐磨。
(3)先天性梅毒牙:梅毒螺旋体侵犯牙胚导致,主要见于恒1、恒6,病变牙称Hutchinson牙。切牙常见切缘中间新月形凹陷,病变磨牙称桑葚牙。
(4)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常显,病变累及乳、恒牙的牙本质。萌出时牙外形正常,只是呈乳光、琥珀色,一般釉质剥脱,剩下的牙本质严重磨损。
2.牙变色:这里只介绍四环素牙。四环素牙刚萌出时呈亮黄色,见光后颜色加深,呈棕褐色。磨片上,四环素牙的牙本质生长线有黄色条带,紫外线下呈明亮黄色。

七、龋病

龋病是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按照部位分为3种:

(一)牙釉质龋

一般釉质龋可分为6个阶段:
1.釉质表层下出现透明带,此时临床表现、X线片都无法发现。
2.透明带扩大,部分区域可再矿化,中心部出现暗带。
3.龋白斑,此时暗带中心出现损害体部,损害体部相对透明,芮氏线、釉柱横纹明显。
4.损害体部着色,临床表现为棕色龋斑。
5.龋病进展到釉牙本质界,病损侧向扩展,呈蓝白色。
6.形成龋洞。

釉质龋可分为平滑面龋、窝沟龋。
1.平滑面龋:成熟的平滑面龋从内到外可分为4层:
(1)透明层:病损前沿。在进展龋中较宽,在静止龋中较窄。晶体间有一些孔隙。
(2)暗层:在快速进展龋中较窄,在缓慢进展龋中较宽。晶体间有大小不一的孔隙。
用喹啉作浸液,可观察到透明层、暗层。
(3)病损体部:病变的主要部分,脱矿程度严重。此区中横纹、生长线明显,孔隙较大。
(4)表层:由于再矿化,表层的龋损程度较轻。
用水作浸液,可观察到病损体部、表层。
平滑面龋在纵磨片上呈三角形,底在釉质表面。
2.窝沟龋:类似平滑面龋,但是在纵磨片上三角形的底在釉牙本质界方向。又称潜行龋。

(二)牙本质龋

牙本质龋一般是从牙釉质龋或牙骨质龋发展而来,特殊之处在于:
1.有机物较多,故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
2.由于牙本质小管,牙本质龋进展较快,牙髓、牙本质都会产生一些反应(透明牙本质,第三期牙本质)。

牙本质龋从内到外也可分为4层:
1.透明层:即透明牙本质。透明牙本质的形成有再矿化的因素。
2.脱矿层:又称革样牙本质。牙本质小管形态较完整,大部分无菌,只是有点脱矿、软化,可被染成黄棕色。
3.细菌侵入层:存在大量细菌。
4.坏死崩解层:几乎无正常牙本质结构。
一般来说,临床需要去净软化牙本质(变色不是去除标准)。只有在急性龋中,害怕穿髓时,才可以保留一点软化的牙本质。

(三)牙骨质龋

一般牙龈萎缩、根面暴露后,可能发生牙骨质龋(老年人)。一般牙骨质龋表现为浅凹、碟状。牙颈部的牙本质小管直径比冠部小,而且老年人小管常缩小、关闭,因此牙骨质龋继发的牙本质龋一般进展比釉质龋继发的牙本质龋慢。

八、牙髓病与根尖周病

(一)牙髓病

早期见牙髓中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然后大量炎细胞浸润。
牙髓病的临床分类如下:
1.可复性牙髓炎:牙髓充血。
2.不可复性牙髓炎:分为4种:
(1)慢性牙髓炎:又分为闭锁性和开放性,开放性又分溃疡性和增生性。增生性又称牙髓息肉,按息肉来源可分为牙龈、牙髓、牙周膜。
(2)急性牙髓炎:包括慢性急发作。
(3)牙髓坏死
(4)牙髓钙化:分弥散性和结节性。
(5)内吸收

(二)根尖周病

根尖周病常由牙髓病发展而来。
根尖周病的临床分类如下:
1.急性:分浆液性和化脓性。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又称急性牙槽脓肿,经典排脓途径是 根尖周 -> 骨膜下 -> 黏膜、皮肤下 ,偶见从龋洞(年轻恒牙多见)、深牙周袋排脓,少见通过鼻腔、上颌窦排脓。
2.慢性:慢性根尖周炎也可急性发作(有瘘管则不易急性发作)。分4类:
(1)囊肿
(2)脓肿:又称慢性牙槽脓肿。
(3)肉芽肿
(4)致密性骨炎:机体抵抗力较强、致病因素较轻缓时可见。
囊肿、脓肿、肉芽肿是慢性根尖周炎的不同阶段。

九、牙周组织病

可分为牙龈病和牙周炎。

(一)牙龈病

牙龈病指局限于牙龈,不波及牙槽骨、牙周膜的一类疾病。
1.慢性龈炎:根据发生部位可分边缘性龈炎和龈乳头炎。一小部分慢性龈炎可发展为牙周炎。慢性龈炎根据病理变化又可分为炎症水肿型和纤维增生型。
2.增生性龈炎:又称龈增生,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因常为全身性因素(月经、妊娠、青春期、苯妥英性药物等)。
3.剥脱性龈炎:多种表现相同的疾病,特征为牙龈鲜红、光亮,表层剥脱、糜烂,或形成假膜。

(二)牙周炎

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的疾病。可分为活动期和静止期。
1.活动期:略
2.静止期:牙槽骨吸收静止,可有类骨质、类牙骨质形成。

牙周袋分类:
1.龈袋:又称假性牙周袋,指牙龈增生导致的牙周袋,此时无牙槽骨吸收。
2.骨上袋:牙槽嵴水平吸收。
3.骨内袋:牙槽嵴垂直吸收。

十、口腔黏膜病

免疫荧光染色,常用于研究自身免疫病。
PAS染色:用于显示糖类物质。

(一)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角化:角化上皮的角化层增厚,或无角化上皮出现角化层,临床呈白色。组织学上可分为2种:
(1)过度正角化:角化层中细胞核消失,颗粒层增厚。
(2)过度不全角化:角化层中细胞核尚残留,颗粒层增厚不明显。
过度不全角化的病损上皮一般比过度正角化厚。
2.角化不良:又称错角化,指棘层或基底层的细胞发生角化。
3.上皮异常增生:指上皮增殖分化异常。分2类:
(1)上皮组织结构及成熟过程异常:基底细胞极性丧失等。
(2)上皮细胞形态非典型性:略。
4.棘层松解:棘层细胞的细胞间桥上桥粒被破坏、细胞分开。
5.疱:黏膜局部液体蓄积称疱。
(1)疱分类一:根据大小、数量,超过5mm为大疱,小于5mm为小疱;聚集成簇称疱疹。
(2)疱分类二:根据内容物,可分水疱、血疱、脓疱。
(3)疱分类三:根据部位,可分上皮内疱(又称棘层内疱,棘层松解)、上皮下疱(又称棘层下疱,基底层与固有层间)。
6.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层细胞变性或死亡,轻者空泡性变(细胞水肿呈空泡状),重者基底细胞死亡液化。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常见Civatte小体(又称胶样小体,圆形、卵圆形,PAS染色阳性、玫瑰红色,一般认为是凋亡的基底细胞)。
7.糜烂与溃疡:
(1)糜烂:上皮浅层丧失,未侵犯上皮全层。
(2)溃疡:上皮全层坏死脱落形成缺损。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深层溃疡甚至可到肌层、有瘢痕。
8.斑:颜色异常。
(1)红斑:一般是固有层血管增生扩张导致。可通过玻片压迫区分红斑是出血还是充血,压迫后仍有血色是出血。
(2)黑斑:原因可能是黑色素沉积,黑色素细胞过多,含铁血黄素,金属沉积等。

(二)常见口腔黏膜病

1.白斑: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块,无法诊断为其它疾病(不包括单纯性过角化)。属于癌前病变。白斑病理上主要是上皮增生,可分为3类:
(1)上皮单纯性增生:上皮过角化。
(2)上皮疣状增生:即疣状白斑,上皮过角化,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
(3)上皮异常增生:上皮结构紊乱、细胞非典型性,恶性程度高。白斑癌变时,一般呈过度不全角化。
2.红斑: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无法诊断为其它疾病。红斑也是癌前病变,恶性比例高于白斑。可分为均质型、颗粒型(与上皮钉突有关)。
3.扁平苔藓:约44%的皮肤扁平苔藓伴口腔黏膜表现,但也可口腔黏膜单独发病。总之,口腔扁平苔藓表现为白色、灰白色的网状、线状条纹,在舌黏膜则是浅白色斑。组织学上,白色条纹处上皮不全角化,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可出现上皮下疱),常见胶样小体,特征表现是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4.盘状红斑狼疮:发生在口腔颌面的红斑狼疮称盘状红斑狼疮,以皮肤、黏膜病变为主、多无全身内脏损害。皮肤多见红斑上覆白色鳞屑,揭去鳞屑见扩大的毛囊;黏膜则见红斑、糜烂出血,陈旧性病变可有萎缩角化。组织学上,见上皮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血管周围淋巴浸润。
5.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早期出现疱、发红、溃疡,后期黏膜变白、硬,触诊有纤维条索。可能与嚼槟榔,食用辣椒,缺乏蛋白质或B维生素有关。主要变化是上皮萎缩,上皮下纤维化。
6.天疱疮:自身免疫病,发生于口腔的主要是寻常性天疱疮。病理变化为棘层松解,上皮内疱。
Tzanck细胞:又称天疱疮细胞,指松解的棘细胞,无细胞间桥且细胞肿胀呈圆形。
7.良性黏膜类天疱疮:又称瘢痕性类天疱疮,也是自身免疫病。主要变化是上皮下疱,基底细胞变性,无棘层松解。
8.念珠菌病:一般是白念感染,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重度消耗性疾病,长期大量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念珠菌侵入上皮,PAS染色强阳性。
机型假膜性念珠菌病的白色假膜为上皮变性坏死+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可涂片检查(加10~20%氢氧化钠/钾)。
9.肉芽肿性唇炎:病因不明,可能与梅-罗综合征或结节病有关。组织学上,见结缔组织内炎细胞浸润,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结节样聚集(类似结节病),结节中心无干酪样坏死。

(三)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主要是口腔毛状白斑,也有其他表现。
1.口腔毛状白斑:白色毛绒状病变,常在双侧舌外缘,其次是舌背、颊黏膜,不易擦掉。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光镜下棘层可见气球样细胞,电镜下见大量病毒颗粒。结缔组织内炎症不明显。
2.其他表现:念珠菌病,HIV龈炎、HIV坏死性龈炎,HIV牙周炎,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十一、颌骨疾病

这里不介绍颌骨肿瘤。

(一)骨髓炎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因:多牙源性,继发于根尖周炎
病原菌:主要是金葡、链球菌
组织学:前期骨髓充血、炎症水肿,后期坏死形成脓肿、出现破骨表现
特殊:常伴全身症状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好发:下颌磨牙区
组织学:骨吸收、死骨形成的化脓性病灶
X片:虫蚀状骨吸收,局灶性阻塞
特殊:常伴瘘管
3.Garre骨髓炎:又称慢性骨髓炎伴增生性骨膜炎,由于感染持续存在导致骨膜下形成反应性新骨,
好发:青少年,下颌后区
组织学:形成反应性新骨
临床表现:无痛性颌骨肿胀
X片:骨密质肥厚,形成双层或多层骨密质
4.致密性骨炎:又称慢性局灶性硬化性骨髓炎。
病因:慢性根尖周炎
好发:下6根尖
临床表现:无症状,常偶然发现
X片:圆形阻射区,与周围、与牙根界线清楚。
5.结核性骨髓炎:
病因:继发于其它部位结核病
好发:儿童
临床表现:似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X片:颌骨膨胀,病变部位边缘模糊,下颌骨常见囊肿样腔洞
组织学:上皮样细胞结节,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
6.放射性骨髓炎:
病因:放疗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局部间断疼痛,开口受限,蜂窝织炎,瘘管,口臭,死骨
组织学:骨变形坏死

(二)非肿瘤性疾病

1.纤维结构不良:遗传性疾病,可分为单骨性(多见,约占80%)和多骨性(较少见,多骨性病变伴皮肤色素沉着、内分泌异常时称McCune-Albright综合征)。
好发:上颌更多
临床表现:无痛性骨膨胀
X片:病变区磨玻璃样改变(骨阻射性降低),与周围界线不清
组织学:疏松纤维替代骨,骨小梁幼稚、缺乏连接
2.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旧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病因、机制不明。可分为3类:
(1)嗜酸性肉芽肿:慢性局限型,可单骨(更多见,预后好)可多骨(易复发)。
好发:男性儿童青少年,下颌
临床表现:牙龈微黄色肿胀、无脓,龈缘虫蚀样,龈乳头消失
X片:溶骨性或穿凿性破坏,主要是颌骨中心、牙槽骨破坏
组织学: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电镜下朗格汉斯细胞质内见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朗格汉斯颗粒)
(2)汉-许-克病:慢性播散型,病程长。三大特征:颅骨病变,突眼,尿崩症。发病越早预后越差。
好发:3岁以上男童
(3)勒-雪病:急性播散型,进展迅速,最严重的一类。
好发:3岁以内婴幼儿
3.巨细胞肉芽肿:旧称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与骨巨细胞瘤的区别在于非肿瘤性、修复性(实际上两种疾病有一些重叠)。巨细胞肉芽肿一般单纯刮治即可治愈,复发很少,但有一些侵袭性的病例易复发。发生在牙龈的称周围性巨细胞肉芽肿。
好发:20~30岁,下颌前牙区,女性稍多
临床表现:颌骨吸收破坏、膨隆,牙可松动脱落
X片:密度降低区,有时可多房
组织学:纤维结缔组织,其中含多核巨细胞。相比骨巨细胞瘤,纤维更多、更成熟,巨细胞较少

十二、唾液腺疾病

(一)非肿瘤疾病

1.慢性唾液腺炎:多为化脓性。
好发:下颌下腺,腮腺
病因:导管堵塞,放射性损伤
临床表现:单侧唾液腺局部肿大、酸胀,进食加重。挤压可流出少量黏稠咸味液体
影像:唾液腺造影见主导管腊肠状,末梢导管点球状
组织学:导管扩张,炎细胞浸润;腺泡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
2.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可能与自免有关。
好发:3~6岁儿童,及中年女性
临床表现:单或双侧腮腺反复肿胀,挤压见脓液或胶冻状液体
影像:造影见末梢导管点状或斑片状扩张
组织学:小叶内导管囊状扩张,淋巴细胞浸润,腺泡萎缩
病理学:唇腺活检见腺体萎缩,淋巴细胞浸润
3.慢性硬化性唾液腺炎:又称Kuttner瘤、IgG4相关唾液腺炎。
好发:中年以上,男性略多。 下颌下腺 > 腮腺
临床表现:纤维化,无痛性肿胀,病程长
影像:造影见腺泡消失,导管扩张
组织学:导管周围纤维化,IgG4浆细胞
4.坏死性唾液腺化生:自愈倾向,良性病变(看起来很严重),病因不明。
好发:硬软腭交界
临床表现:火山口样溃疡,可到骨面,但不破坏骨组织;或者黏膜仅红肿。病程6~8w
组织学:部分腺小叶鳞化生,易误诊为鳞癌或黏液表皮样癌,但此病的鳞状细胞较一致、无核异型或简变
5.舍格伦综合征:自身免疫病,表现为慢性唾液腺炎,干燥性角膜炎,口干症。
好发:40y以上女性
临床表现:唾液量少,镜面舌;角膜炎、结膜炎;唾液腺肿大(腮腺最多见);常伴类风湿关节炎,偶伴其他自免病
组织学:腺体弥漫性肿大或结节状肿块;早期腺泡被淋巴细胞浸润,晚期腺泡被淋巴、组织细胞取代;腺小叶无纤维结缔组织(区别其他慢性炎症);形成上皮肌上皮岛(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为实质性上皮团片)
病理学:多取唇腺活检

(二)肿瘤性疾病

1.常用标记物:对肌上皮细胞,Calponin钙结合蛋白特异性最强(S-100和波形蛋白高表达但特异性低)。对腺泡细胞癌,淀粉酶;对肌上皮细胞肿瘤,Calponin、S-100、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未分化癌,细胞角蛋白(无);甲状腺细胞癌,CEA;嗜酸性腺瘤,线粒体。
2.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最常见,良性。
好发:80%腮腺 > 下颌下腺 ,舌下腺罕见;小唾液腺中腭腺最多
临床表现:缓慢生长的肿块,直径2~5cm,形状不规则,表面结节、软硬不一,常可活动(腭部或多次复发则不活动)。生长加快伴疼痛应考虑恶变
剖面:多实性,灰白或黄色,白色条纹;少数有囊腔
组织学:细胞多样,结构复杂,基本为腺上皮、肌上皮、黏液软骨样组织
来源:闰管
3.沃辛瘤:又称腺淋巴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好发:50~70岁;主要为腮腺下极
临床表现:圆形、卵圆形肿块,直径2~4cm,软
剖面:大小不等的囊腔
组织学:上皮+淋巴样组织
来源:淋巴。可有消长史
4.嗜酸性腺瘤:特征性的嗜酸性细胞。
好发:50~80岁;腮腺 > 下颌下腺 ,可见于小唾液腺
临床表现:缓慢生长无痛肿块,圆形或卵圆,直径3~5cm
剖面:淡黄或褐色,分叶状
组织学:大量嗜酸性细胞。其中一些的细胞核呈空泡状,称明细胞;一些的胞核深染,称暗细胞
染色:PTAH(磷钨酸苏木素)染色阳性(专染线粒体)
5.基底细胞腺瘤:大量基底样肿瘤细胞。缺少多形性腺瘤中的黏液软骨样成分。良性,切除后很少复发。
好发:60~70岁;80%腮腺,5%下颌下腺,上唇腺
临床表现:缓慢生长无痛肿块,圆形或卵圆,直径0.2~5.5cm
组织学:基底样细胞
6.恶性多形性腺瘤:又称多形性腺瘤癌变。
好发:50~70岁,男性更多;腮腺 > 下颌下腺 > 腭、上唇
临床表现:长期存在的肿块突然加快生长,可伴疼痛、面瘫
剖面:污灰色或鱼肉状
分类:位于多形性腺瘤内称非侵袭性,侵入包膜外4~6mm称微侵袭,大于6mm称侵袭性(一般向淋巴结、肺、骨转移)
7.腺泡细胞癌:肿瘤细胞中部分或全部含酶原颗粒,呈浆液性腺泡细胞分化。
好发:腮腺 > 小唾液腺 > 下颌下腺 > 舌下腺
临床表现:多缓慢生长、活动,少数生长快、粘连不活动
剖面:实性分叶状
组织学:腺泡样细胞,闰管样细胞,空泡样细胞,透明细胞,非特异性腺样细胞
8.黏液表皮样癌:构成为 黏液细胞 + 中间细胞 + 表皮样细胞。唾液腺恶性肿瘤的26.1%。
好发:女性更多;90%腮腺,小唾液腺中腭部最多,极少数于颌骨内
临床表现:缓慢生长无痛肿块,直径2~4cm,形态不规则,活动度差,中等硬
组织学:分为3种:高分化,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占50%以上;低分化,黏液细胞低于10%;中分化,二者之间
9.腺样囊性癌:占唾液腺恶性肿瘤的28%。
好发:40~60岁
临床表现:缓慢生长。浸润性强,血行转移率很高,多见肺转移
组织学:变异肌上皮 + 导管内衬上皮细胞,间质常见玻璃样变。根据排列方式分为3种:腺样/筛状型,类似藕,筛孔内为黏液样物质;管状型,肿瘤细胞形成条索;实性型,预后差、易复发、转移早
10.多形性腺癌:又称终末导管癌或小叶癌。3点特征,即细胞形态一致、组织结构多样、生长方式浸润。
好发:小唾液腺,60%腭部;中年以上女性稍多
临床表现:缓慢生长无痛肿块

十三、口腔颌面部囊肿

囊壁无上皮衬里称假性囊肿。

(一)牙源性囊肿

指上皮或上皮剩余(Serres,缩余釉,Malassez)发生的囊肿,可分为发育性和炎症性。
1.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指包含未萌牙冠、囊壁附着于该牙颈部的囊肿。
好发:10~39男性;下8
临床表现: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较大时可引起颌骨膨隆等
囊液:多黄色
来源:缩余釉上皮
2.萌出囊肿:萌出牙的缩余釉上皮和釉质之间液体潴留形成的囊肿。
来源:缩余釉上皮
囊液:血性或清亮
3.根尖周囊肿:这里不细讲。
来源:Masassez上皮剩余

(二)非牙源性囊肿

1.鼻腭管囊肿:
来源:鼻腭管上皮剩余
分类:切牙管囊肿,龈乳头囊肿(完全位于切牙乳头的软组织内)
好发:任何年龄,男性较多
临床表现:常为腭中线前部肿胀
影像:和切牙窝常难以区分
2.鼻唇囊肿:发生于牙槽突表面、近鼻孔基部软组织,较少见。
好发:30~49岁,女性更多
临床表现:肿胀,鼻唇沟消失
3.鳃裂囊肿:又称颈部淋巴上皮囊肿。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指组织学和鳃裂囊肿相似,但发生于口腔内的囊肿。
好发:20~40岁,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
来源:一般认为是鳃裂或咽囊上皮剩余
囊液:清亮,黄绿或棕色
4.甲状舌管囊肿:
好发:青少年较多,舌盲孔与甲状腺之间(甲状舌骨区多见)
来源:甲状舌管上皮残余
囊液:黏液,清亮或脓性
5.黏液囊肿:分外渗性(外伤后黏液外溢)和潴留性(导管堵塞,较少见)。较浅者常呈淡蓝色。
好发:下唇黏膜,其次为颊、口底、舌腭
特殊类型:舌下囊肿,又称蛤蟆肿,特指发生于口底的黏液囊肿,多见于青少年男性

十四、牙源性肿瘤

由牙源性上皮、牙源性间充质(可单独可共同)发生的肿瘤,多于颌骨内。

(一)良性

1.成釉细胞瘤:占60%的牙源性肿瘤。
特征:主要是成釉器样结构,但无硬组织;多于颌骨内;复发率高,可恶变、转移
好发:30~49岁,下颌比上颌多见,好发区域有下颌磨牙区、下颌升支、上颌磨牙区
临床表现:缓慢无痛膨大
影响:单房或多房透射影
剖面:常多囊,囊液黄褐色、实性区灰白色
来源:不清楚
分类:分6种常见类型:
(1)滤泡型:上皮岛,上皮岛中心是多边形或多角形细胞,类似星网状层;周围1层立方/柱状细胞,类似成釉细胞、前成釉细胞(核呈栅栏状远离基底膜,极性倒置)。星网状层可形成囊腔(囊性变)。
(2)丛状型:和滤泡型类似,但是星网状层细胞较少,囊性变发生在肿瘤间质。
(3)棘皮瘤型:上皮岛内广泛鳞化生,可见角化珠。常见于滤泡型内。
(4)颗粒细胞型:颗粒细胞部分或完全取代星网状细胞。颗粒细胞大,立方/柱状或圆形,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溶酶体)。
(5)基底细胞型:较少见,缺乏星网状细胞。鉴别基底细胞癌、腺样囊性癌。
(6)角化成釉细胞瘤:肿瘤内广泛角化。
6种常见类型中,滤泡型和丛状型最常见。
3种特殊类型:
(1)骨外或外周型:发生在牙龈、牙槽黏膜,未侵犯颌骨,占成釉细胞瘤的1.3~10%。特点是患者年龄较高(50岁),术后无复发。
(2)促结缔组织增生型:多发生于上下颌前部。组织学上肿瘤以间质成分为主,结缔组织显著增生,玻璃样变。
(3)单囊型:旧称壁性。好发于10~29岁青年,下颌磨牙区。组织学上可分3种亚型,I型表现典型成釉细胞瘤特征(成釉细胞+星网状层细胞),II型囊腔内瘤结节增生、瘤结节类丛状型,III型纤维囊壁内肿瘤浸润、囊壁衬里上皮局部见非角化上皮。I、II型单纯刮治后不易复发,III型有一些侵袭性。
2.牙源性角化囊肿:又称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易复发。
临床表现:沿颌骨前后方向生长,多无症状
好发:10~29岁,男性更多,多见于下颌磨牙区、升支区
影像:单房或多房透射
囊液:囊腔内常含黄白色片状或干酪样物质,囊液淡黄或血性
来源:部分病例可能来源于口腔黏膜的基底细胞
组织学:6个特点:
(1)衬里上皮复鳞,一般无上皮钉突。
(2)上皮表面波浪、皱褶状,多不全角化。
(3)棘层较薄,常细胞内水肿。
(4)基底层界线清,胞核极性倒置、栅栏状。
(5)囊壁较薄,合并感染时见炎细胞浸润、出现上皮钉突、角化消失。
(6)囊壁内时见子囊、上皮岛。
关联疾病:Gorlin综合征,又称颌骨囊肿-基底细胞痣-肋骨分叉综合征,可出现多发性角化囊肿,常显,与PTCH基因突变有关。
3.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又称Pindborg瘤。
好发:下颌后牙区
临床表现:仅颌骨逐渐膨隆,无特殊症状
影像:不规则透射区,内含大小不等阻射团块
组织学:肿瘤细胞为多边形上皮细胞,排列成片状、岛状,核多形性明显但罕见核分裂(区别恶性肿瘤)
特殊:肿瘤组织内特征性嗜酸性均质物质,刚果红等染色证实为淀粉样物质。淀粉样物质常呈同心圆状钙化
4.牙源性钙化囊肿:类似典型成釉细胞瘤,但是含影细胞、硬组织。较少复发。在其他牙源性肿瘤中,也可发现牙源性钙化囊肿样结构。
好发:30岁,颌骨前份或颌骨外软组织
影像:单房或多房,界线清楚
组织学:基底样细胞(极性倒置) + 星网状细胞 。衬里上皮和纤维囊壁内可见影细胞(近圆形,胞质红染,胞核不着色、呈阴影)及钙化
5.牙源性腺样瘤:
临床表现:缓慢生长,无明显症状
好发:10~19岁女性,上尖牙区,可骨内、少见于牙龈
影像:常伴阻生牙,似含牙囊肿。偶见钙化颗粒
组织学:肿瘤上皮形成3种结构:
(1)结节状实性细胞巢(玫瑰花样结构)
(2)腺管样结构
(3)梁状或筛状结构
有时还可见到第4种结构,即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小结节。
6.成釉细胞纤维瘤:较少见,牙源性上皮和间叶组织同时增殖。不沿骨小梁浸润,预后好,复发少。
好发:儿童、青年(平均15岁),下颌磨牙区
临床表现:颌骨缓慢膨大
影像:易与成釉细胞瘤混淆
组织学:上皮(条索或团块,与成釉细胞瘤相比,星网状细胞很少,也无上皮囊性变) + 间充质(类似牙乳头) 。
7.牙瘤:不是真性肿瘤,而是成牙组织错构瘤,或者发育畸形,内含牙体软硬组织。可分为两类:
(1)混合性牙瘤:好发于儿童、青年,下颌后牙区多见。发育期的混合性牙瘤似成釉细胞纤维瘤。有自限性,预后好。
(2)组合性牙瘤:年龄更小,上颌前牙区多见。可见釉、本、骨、髓,虽然结构不正常,但排列方式正常。
8.牙源性黏液瘤:又称黏液瘤或黏液纤维瘤。良性但局部浸润,易复发但不转移。
来源:不明
好发:20~39岁,下颌后牙区常见
影像:多房
组织学:肿瘤细胞梭形或星形、排列疏松,罕见核分裂。瘤细胞间大量淡蓝色黏液基质,有的含很多纤维成分
9.成牙骨质细胞瘤:又称真性牙骨质瘤。特征是与一颗牙相连,形成牙骨质样组织。
好发:10~29岁男性,下颌后牙区
影像:边界清楚的致密钙化团块,周围一层透光区
组织学:似成骨细胞瘤或非典型骨肉瘤,但没有核异型、核分裂

(二)恶性

1.原发性成釉细胞癌:少见,组织学似成釉细胞瘤,但肿瘤细胞分化不良,核异型、核分裂增加。
2.继发性成釉细胞癌:从成釉细胞瘤转化而来。必须在之前有成釉细胞瘤诊断,组织学上也有转变的证据。

(三)骨相关

这里介绍骨化纤维瘤。骨化纤维瘤特点有:边界清楚,成分为 富细胞的纤维组织 + 表现多样的矿化组织 ,一般不复发。组织学上可分为小梁状JTOF和沙瘤样JPOF。
好发:女性,JTOF 8.5~12岁、上颌,JPOF 20岁、鼻窦骨壁,经典 20~40岁,下颌后部
影像:境界清楚,单房,中央不透光
鉴别:与纤维结构不良很难鉴别

十五、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

(一)良性

1.乳头状瘤:指除了纤维上皮增生以外的局部上皮外生性、息肉样增生,形成疣状、菜花状肿物。
(1)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瘤:局灶性良性增生,部分病例病因为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可发病于口腔任何部位,在几个月内迅速生长,最大直径6mm,然后维持大小。
(2)尖锐湿疣:病毒诱发的复鳞细胞增殖病变。临床表现为无痛、圆形、外生结节,直径15mm。与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相比,凹空细胞团更常见。
2.牙龈瘤:除外新生儿龈瘤的牙龈局限性慢性炎性增生。临床表现为牙龈局限性肿大,主要病因为龈下菌斑牙石。易复发,复发原因常为病因未去除或切除不完全。
(1)血管性龈瘤:化脓性肉芽肿或妊娠性龈瘤。临床表现为软、红紫色包块,常伴溃疡、出血。组织学上见血管内皮增生,或血管增多。
(2)纤维性龈瘤:质地坚实。多见于10~40岁,组织学上见 富细胞的肉芽组织 + 成熟胶原纤维束。
(3)巨细胞性龈瘤:又称外周性巨细胞肉芽肿。少见,好发于30~40岁女性,上颌前牙区。组织学见细胞间质内多核破骨样细胞灶性聚集。
3.血管瘤:血管畸形或良性肿瘤,高分化,常多发。只有婴儿血管瘤可自行消退。
(1)婴儿血管瘤:婴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程可分为快速增生期(8~12m)、退化期(1~12y)、末期(残留纤维脂肪组织)。
(2)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又称化脓性肉芽肿,是生长迅速的外生、增生性病变。好发于男性。末期转变为纤维瘤。
4.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好发:青壮年男性,腮腺、耳后多发
组织学:2点特征:嗜酸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灶性或弥漫浸润;病变血管增生
5.口腔粘膜色素痣:又称黑色素细胞痣,痣细胞痣。黑色素细胞的良性肿瘤。
好发:牙龈、腭
组织学:圆形或多角形痣细胞,按部位可分为交界痣(上皮-结缔组织交界区)、皮内痣/黏膜内痣(结缔组织内)、复合痣(二者皆有)
鉴别:外源性色素沉积,恶性黑色素瘤

(二)口腔黏膜癌

即鳞癌,占口腔恶性肿瘤的90%。
1.鳞状细胞癌:易早期、广泛淋巴转移
好发:40~60岁,嗜烟酒者
组织学:不同程度的鳞状分化。可分为高中低分化:
(1)高分化:类似正常鳞状上皮
(2)中分化:核多形、核分裂,细胞间桥不明显
(3)低分化:主要是不成熟细胞。低分化占比不到10%
侵袭方式比分化程度对预后判断更有价值。侵袭方式分2种:
(1)膨胀性或黏附性:边界比较清楚
(2)浸润性:转移风险高
2.疣状癌:鳞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特点为非转移、不浸润、疣状外生、边缘推压。
好发:老年男性,下唇。烟草可能有影像
约1/5的疣状癌和普通鳞癌共存。

(三)恶性黑色素瘤

位于上皮-结缔组织交界处,向上、下浸润。就诊时常晚期。
来源:黑色素细胞或黑色素前体细胞
转移:肺、肝
分类:原位,侵袭性,混合型
预后:平均存活时间2年,5年存活率20%

(四)恶性淋巴瘤

可分为霍奇金和非霍奇金(绝大多数)淋巴瘤两类。这里简单介绍3种。
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组临床表现、形态、免疫、分子生物表现各异的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的30~40%。属于侵袭性淋巴瘤。
好发:年龄范围宽,中位60~70岁;男性稍多;可发生在结内或结外
临床表现:结内或结外迅速长大的肿块
组织学:淋巴结或结外被弥漫性淋巴组织取代,肿瘤细胞广泛表达B细胞抗原标志物
预后:肿瘤增殖率高,Bcl-2,p53(+)都表示预后差
2.MALT淋巴瘤:即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发生于结外。
好发:成人,患者常有自免病
组织学:形态各异的小B细胞
预后:放疗敏感,多年后可复发。多部位受累不表示预后不佳
3.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主要位于结外,特点为血管浸润破坏、显著坏死、EBV感染、表达细胞毒性分子。
好发:成年男性,鼻咽、腭部等
临床表现:发生在鼻部时常鼻阻、鼻衄
预后:差异较大

附录:问题

1.漂白后釉质表面形成微孔,微孔内的氧可能影响复合材料,因此漂白后2~4w再用复合材料。近年来兴起的光动力疗法,原理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光敏材料、分解氧气产生氧自由基,对人体有益而对病原体有害,在口腔主要用于根管治疗中辅助物理、化学消毒;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治疗或预防拔牙后干槽症,深牙周袋);黏膜疾病中,目前只用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这种常见的可自愈疾病其实也很少需要专门治疗)。光动力疗法对复合材料有无影响?
2.牙本质小管近髓端和近表面的直径、单位面积内数目比:在近髓端、近表面的小管直径分别为2.5μm和1μm,教材上说因此近髓端和近表面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为2.5:1。笔者认为:
(1)从正面说, 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小管总数/表面积 ,因为小管在近髓端和近表面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小管总数不变,因此 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表面积的反比 ,所以2.5:1的意思是牙本质近表面的面积是近髓端面积的2.5倍。
(2)从反面说,有没有一种情况下, 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 和 小管直径有关系?有,那就是圆形的小管在表面形成二维密铺时(但是此时近髓端和近表面的小管总数不相等),此时 小管总数=表面积/小管面积 , 小管面积=Pidd/4 ,最终 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比=直径反比*直径反比 ,那么近髓端和近表面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为1:6.25。
因此笔者认为,2.5μm、1μm、2.5:1这三个数据,记忆时可以关联,但实际上没有关系。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