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功能分析-临床实用技术图解》-刘洋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接诊流程
第三章 查体
总结本文总结自2016年,刘洋老师的书籍-《咬合功能分析-临床实用技术图解》,请支持正版图书。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4083/,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章 概论
口颌系统是一个整体,主要分为TMJ、神经肌肉、颌骨、牙,即使单颗修复体也有可能破坏整个系统的和谐。学习合学时不要畏难,不要纠结“正中关系的确定”这种尚无定论的问题。
制订治疗计划前,应采集完整信息,包括:
(1)常规信息。
(2)面相照片、口内照。
(3)全景、头影测量、关节CBCT。
(4)慢性疼痛处,触诊疼痛的肌肉。
(5)关节音。
(6)模型分析信息。
(7)从CR到ICP,髁突的空间位置变化。
(8)下颌运动记录。
第二章 临床接诊流程
第一节 临床接诊
一、主诉
患者最想解决的问题,包括部位、症状、时间。
二、现病史
疾病发生发展、治疗、转归。
三、危险因素
与疾病相关的不良习惯,如磨牙、喜吃硬食、偏侧咀嚼、咬手指、口呼吸等。
四、既往史
既往健康状况与曾患病,主要是口腔的,也包括一些系统疾病。如是否曾正畸、修复治疗、外伤,有无风湿、内分泌紊乱等。
五、临床检查
详见第三章。
1.颌面部
(1)视诊
颌面对称性,比例协调,面容有无异常,是否发育畸形、瘢痕等。
(2)扪诊
关节、颌面肌肉扪诊,及淋巴结。
2.口腔前庭
黏膜有无红肿、破溃、瘢痕、肿块、瘘管、色素等。
3.牙列
(1)视诊
有无牙列缺损、牙体缺损或磨损,智齿萌出,牙齿颜色,横合、纵合曲线,错合畸形,功能运动。无牙颌者着重检查牙槽嵴。
(2)探诊
龋坏、结石、BOP、AL、PD、根分叉病变等。
(3)叩诊
垂直向叩诊检查根尖,水平向叩诊检查牙周膜。
4.固有口腔
黏膜病变,舌体大小、形态、色泽,唾液腺导管口,唾液分泌量与黏度,翼下颌韧带有无红肿疼痛,腭咽弓有无红肿不对称(翼外肌痉挛可导致腭咽弓变形)。
5.TMJ
弹响、疼痛、运动障碍。
(1)弹响
检查开闭口、前伸侧方的同时检查弹响,可进行关节触诊或关节音记录仪检查,记录弹响出现的部位、时相、性质、音调,髁突动度。若有弹响,可对关节区加压试验,初步鉴别弹响来源、性质。
(2)疼痛
在开闭口和功能运动时分别进行,对称扪诊关节区及各个肌肉韧带。询问患者感觉,观察表情。
(3)下颌功能运动
①开口度
记录自由开口度、被动开口度,前伸侧方运动范围,运动时弹响、疼痛。
②开口型
缓慢张口至最大,观察开口型。
六、辅助检查
1.生理生化
常见传染病。
2.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是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的诊断标准。
(1)根尖片,牙体牙髓、牙周状态。
(2)全景片,显示全口结构信息,但失真变形。
(3)头影测量,对评价牙颌关系、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4)关节片,显示TMJ骨性结构,开口、闭口位时髁突位置。
(5)CT,从各种方向、角度展示关节。
(6)MRI,软组织成像更好。
3.取印模、做分割代型
4.转移合关系
5.功能分析相关的专项检查
七、个人史
患者的工作性质、生活习惯、不良习惯,女性生理周期。
第二节 风险评估
一、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有心理问题时应优先治疗。
二、评估生理/病理状态
先明确病因。比如重度磨损患者+咬肌、颞肌酸痛,不能想当然认为是磨损后垂直距离降低导致咀嚼肌疼痛,更不能贸然升高咬合,而要系统性地分析可能的病因,制订完整的计划,再做不可逆的操作。
三、评估治疗意愿
知情同意,尊重患者意愿。
第三章 查体
第一节 常规口内及颌面部检查
一、颌面部一般情况及照片记录
至少拍6张,如果有张口偏斜等还要加拍。(下图看起来像刘洋的下巴)
1.照相前准备
去掉眼镜等,避免头发遮挡面颊、耳朵。
2.拍摄要求
①使用三脚架,确保镜头长轴水平,正对被拍摄者面部。
②使用两个相同的带柔光罩闪光灯,左右均衡布光。
③患者放松面部肌肉,两眼平视前方,不偏头、低头、仰头。
④推荐1:10的放大比,100mm焦距(小焦距导致变形)。
⑤双瞳连线平行于水平面,拍摄发际线到颏部的颜面部情况。
3.常用面相照片
包括正位、45°侧位、90°侧位,每个体位分别拍ICO闭口、露齿微笑。
4.颌面对称性与比例分析
(1)正面分析指标
1)面宽:正面面部两侧最外点间距。
2)面高:发际到软组织颏下点间距。
3)大三庭:眉心、鼻下点将面部分为垂直距离基本相等的三等份,即面上、面中、面下1/3。异常咬合常会影响面中、面下1/3比例。根据下面高的比例可分型:
①平均面型,三等份基本相等。
②长面型,面下1/3长。由于上颌骨或下颌骨过度垂直生长,颧骨及下颌角宽度不足,面型窄长,下颌骨趋向于向下后旋转,有开合趋势。
③短面型,面下1/3短。骨垂直生长不足,下颌骨趋向于逆时针旋转生长,有深覆合趋势。
4)面部对称性:选下颌角点、颧弓点、外眦点、鼻尖点、颏下点为测量参考点。
①下颌角点,下颌角最外侧。
②颧弓点,颧弓最外侧。
③外眦点,眼睑闭合时眼裂最外侧。
④鼻尖点,鼻尖最突点。
⑤颏下点,下颌最低边缘的中点。
分别测量其它点到鼻尖、颏下点的距离,若左右相差不超过6mm则可认为基本对称。
5)牙列中线与面中线关系:
理想情况下一致,但实际总有一些偏差。上牙列中线与面中线偏离3mm之内,上下牙列中线偏离2mm之内,在美观上是可以接受的。
(2)侧貌分析
额点(额部最前点)到鼻下点(鼻中隔边缘最低点)连线为L1,鼻下点到颏下点连线为L2。
1)直面形,L1、L2近似重叠。
2)凸面形,L1与L2交角小于180°。说明上颌较颏部前突,可能由于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3)凹面形,L1与L2交角大于180°。说明颏部较上颌前突,可能由于下颌前突、上颌发育不足。
二、口内一般情况及照片记录
1.拍摄前准备
(1)需要反光镜辅助。镜头主光轴在反射后与合平面垂直,反光板与被摄物体间留下一定间距。
(2)吸净唾液,吹干水雾。
(3)以闪光灯为光源,推荐ISO=100,f22光圈,1/100快门。
2.构图要求
(1)上牙列
①1:2的放大比,可囊括整个牙列。
②画面中心在双侧5颊尖连线,与腭中线,交界处。
③对焦在前磨牙合面窝沟。
(2)下牙列
①1:2的放大比。
②画面中心在双侧5与6邻接连线,与下颌中线,交界处。
③对焦在前磨牙合面窝沟。
(3)正面
①1:1.8或1:2的放大比。
②照片上下缘在口腔前庭。重点反映前牙覆合覆盖,兼顾牙列整体。
③对焦在尖牙。
④照片中心位于1的近中邻接区,照片的水平中线与合平面一致、垂直中线与牙列中线一致。
⑤拍摄前需要助手侧面观察,确保合平面与主光轴平行。
(4)侧面
①1:1.2放大比。记录3到最后一颗磨牙的咬合。
②画面中心在6与7的邻接区。(笔者猜测写错了,是4与5)
③对焦在5、6。
④照片水平中线与合平面一致,并且与主光轴平行(经过反光镜反射)。
3.常用口内14张照
ICO,以及前伸、侧方。
三、安氏分类的一般与特殊情况
安氏I类,上6近颊尖咬在下6近颊沟(中性关系);安氏II类,上6近颊尖咬在下6近颊沟的近中(远中关系,下颌偏远中);安氏III类,上6近颊尖咬在下6近颊沟的远中(近中关系,下颌偏近中)。
但是安氏分类只考虑磨牙关系。在临床还需要考虑:
1.尖牙关系
(1)尖牙I类,上3牙尖顶对着下3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3牙尖顶对着上3近舌斜面、舌侧近中缘。(下颌中性)
(2)尖牙II类,上3相对偏近中;下3相对偏远中。(下颌偏远中)
(3)尖牙III类,下颌偏近中。
2.颌骨关系
(1)矢状向(骨面型)
①I类:上下颌骨大小、位置协调。
②II类:上颌前突和/或下颌后缩。(下颌偏远中)
③III类:上颌发育不足和/或下颌过度发育。(下颌偏近中)
(2)垂直向(后牙槽)
①正常:一般是均面型,覆合覆盖、合平面基本正常。
②不足:一般是短面型,深覆合倾向,合平面较陡。
③过高:一般是长面型,开合倾向,合平面较平。
(3)合平面斜度
反映上颌骨生长发育趋势,影响安氏关系的形成。
①正常:上下颌基本协调。
②过陡:上颌垂直向发育不足,磨牙段下降不够,后段合平面过陡,下颌后旋,形成II类关系。
③过平:上颌垂直向发育过度,磨牙段下降过多,后段合平面过平,下颌前旋,升支长,形成III类关系。
3.特殊情况
(1)若3或6缺失,以替代其位置的牙作为分类参考。
(2)若6为修复体,参考可能不准。可以345辅助判断。
(3)尖牙与磨牙关系不同时需要分开记录。
(4)一般情况,牙性与骨面型关系一致,但二者不同时也要分开记录。
四、覆合覆盖
确认覆合覆盖前要确认后牙咬在ICO。
1.覆合
(1)定义:
上前牙切端盖过下前牙唇面的垂直距离。
(2)测量方式:
选B1为参照牙,用记号笔在下前牙唇面画线(平行于合面),测量画线到下前牙切端距离即覆合,同时测量参考牙冠长。
(3)分类:
覆合到下前牙切1/3内为正常;中1/3为I°深覆合;颈1/3为II°深覆合;超过颈1/3,或者下前牙咬在上颌腭侧牙龈,为III°深覆合。
2.覆盖
(1)定义:
上前牙切端盖过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离。
(2)测量方式:
做贯穿B1与对颌下切牙唇面的参考线(垂直与合平面),测量上下颌标记线间的距离即覆盖。
(3)分类:
3mm内为正常;3-5mm为I°深覆盖;5-7mm为II°深覆盖;7mm以上为III°深覆盖。
3.覆合覆盖的特殊情况
(1)反合,下前牙切端盖过上前牙,此时覆盖为负。
(2)对刃,上下前牙切端相对,此时覆合覆盖为0。
(3)开合,上下前牙未接触。
五、磨损和缺牙
1.磨损
(1)定义:
单纯机械摩擦导致的牙体硬组织慢性损耗。
(2)磨损分级(Carlsson GE分级):
0级:釉质未见明显磨损,合面、切端形态良好。
1级:釉质明显磨损点,未累及牙本质。
2级:累及牙本质浅层。
3级:牙本质磨损面积超过2mm^2,失去正常合面、切端形态,合龈距明显降低。
4级:继发牙本质暴露,甚至露髓。
(3)磨损类型:
1)全口牙均匀磨损,多见于安氏I类,或者酸蚀症。
2)局限于前牙的磨损,见于内倾型深覆合患者,骨性III类+牙性I类患者,或者后牙缺失等原因造成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
3)局限于后牙合面的磨损,见于安氏II类1分类患者。
(4)磨损的影响:
生理性的磨耗可维持口颌系统稳定,但病理性磨损可带来损伤,包括:
①牙体牙髓。
②牙周。
③下颌位置改变。
比如后牙合面磨损 -> 垂直距离降低 -> 下颌顺时针旋转(为什么是顺时针?) -> 合平面变陡、髁突后退 -> TMD 。
2.缺牙
缺牙的危害有:
(1)功能单位减少,咬合功能下降。
(2)长期缺失会导致对合牙伸长、邻牙向缺隙倾斜,导致合曲线异常、咬合关系紊乱。
(3)一侧后牙缺失,患者可能长期用另一侧咀嚼,导致TMD。
六、咬合记录
1.咬合与口颌系统的关系
牙列咬合会影响关节、神经肌肉。若达到ICO(牙尖交错合)时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不合适,就会出问题。
2.与功能分析相关的理想咬合特点
(1)稳定
1)颊舌向的接触点:
①理想状态的后牙咬合为ABC三点接触,A点在上后牙颊尖舌面与下后牙颊尖颊面之间,B点在上后牙舌尖颊面与下后牙颊尖舌面间,c点在上后牙舌尖舌面与下后牙舌尖颊面间。经过生理磨耗,点接触逐渐变为小斜面接触。
②在ABC三点中不可或缺的是B点。如果AB接触而C不接触,或者BC接触而A不接触,仅靠AB之间或者BC之间也能实现水平分力相抵消;若仅AC接触,二者水平分力无法抵消,产生使上后牙向颊侧、下后牙向舌侧的力,不稳定。
2)近远中向的接触点:
①上后牙远中面与下后牙近中面的触点称为闭合终止点(因为闭口时下颌向前上运动),上后牙近中面与下后牙远中面的接触为平衡点。理想情况下,ICO时终止点与平衡点同时接触,水平分力抵消。
②仅终止点接触时,上后牙受到向近中的分力、下后牙向远中,易造成下颌末端磨牙近中食物嵌塞。
③仅平衡点接触时,上后牙受到向远中的分力、下后牙向近中,易造成上颌末端磨牙近中食物嵌塞。
(2)咬合力均匀分布
ICO时后牙承受绝大部分力量,咬合力沿牙体长轴均匀传导至牙槽骨,且左右侧触点的数目、分布相近。
(3)相互保护
前后牙相互保护。
1)ICO时前牙轻接触或不接触,后牙广泛稳定均匀接触,这样避免前牙、TMJ承受过大力量。
2)功能运动时前牙来引导下颌,后牙脱离接触,大部分升颌肌群停止收缩,避免后牙承受过大侧向力、TMJ承受伤害性刺激。
(4)下颌后退止点
1)恒6建立咬合后,上6斜嵴的近中斜面与下6远颊尖的远中斜面接触,因此斜嵴可稳定下颌(防止下颌后退)、形成I类关系;若上6斜嵴远中面与下6远颊尖近中面接触,会导致建立II类关系。
2)随着前磨牙建立咬合,下4横嵴远中面与上4舌尖近中面接触,替代上下6的作用。若上4舌尖远中面与下4横嵴近中面接触,也易形成II类关系。
3)4比6更靠前,远离升颌肌群的作用力点,力臂长,接触时受到杠杆作用比6小,更有利于口颌系统健康。(张林讲调合时也据此,更推荐尖牙保护合而非组牙功能合)
笔者注,这里涉及后牙咬合触点(尚有争议)。笼统的对应接触关系如下(见 合学 ):
下4 B尖 - 上4 M窝
下5 B尖 - 上5 M窝
下6 MB尖 - 上6 M窝
下6 DB尖 - 上6 C窝
下6 D尖 - 上6 D窝
下7 MB尖 - 上7 M窝
下7 DB尖 - 上7 C窝
上4 L尖 - 下4 D窝
上5 L尖 - 下5 D窝
上6 ML尖 - 下6 C窝
上6 DL尖 - 下6 D窝
上7 ML尖 - 下7 C窝
上7 DL尖 - 下7 D窝
(5)切道与髁道匹配
大多数正常人上1舌面与眶轴平面夹角57°(±11°),上2与眶轴平面54°(±10°),上3则49°(±10°)。一般切道斜度比髁道斜度大8-10°,利于下颌功能运动平滑。
(6)冠间自由度
上前牙舌面为凹形,可以:
1)保证后牙咀嚼时前牙避开接触,而下颌前伸时又可以沿着上前牙的引导斜面滑动。
2)上前牙舌侧与下前牙唇面间留下足够间隙,保证下颌自由前伸、前牙无咬合干扰。
(7)合平面斜度
以眶轴平面为参考,合平面斜度在10-13°。若此斜度过大、合曲线过陡,则下颌有顺时针旋转趋势、易形成II类咬合;若斜度过小、合曲线过平,则下颌有逆时针旋转趋势、易形成III类咬合。
(8)后牙分离角(DOA)
反映下颌前伸或侧方时,后牙脱离接触的角度,一般8-13°。 后牙分离角 = 前伸髁道斜度 - 合平面斜度 - 后牙牙尖斜度 。
DOA过小,功能运动时后牙不易分离,常出现合干扰;分离角过大,咀嚼效率低。
下文关于早接触、合干扰的检查,也可以参考 合学 中的 第六章 咬合诊断与治疗 。
3.早接触
(1)定义
闭口时下颌沿肌力闭合道运动,理想状况下,下颌到终点时刚好达到广泛均匀的尖窝接触(肌位与牙位一致)。若上下颌牙最初接触时(肌位)仅有少量牙接触,这些接触特征称为早接触。
早接触会影响口颌系统功能,引起对应牙的牙体牙周损害。
(2)早接触的检查
临床常同时用2种方法。
①口内检查方法:
肌功能正常时,肌肉去极化后(应该指下颌歪斜的先戴合垫一段时间),让患者轻咬至第一颗牙有接触,再重咬至ICO,若此过程中下颌相对滑动,则说明有早接触。
此法简易、直观,但可靠性较低;有些小幅度滑动未必能肉眼看出;患者不一定能稳定重复滑动过程。
②合架分析:
转移咬合关系上合架,模拟运动检查早接触。锁定合架的正中锁,上下颌只能做铰链运动,有牙接触时就会停止。但无法真实还原口内状况。
4.咬合干扰
(1)定义
理想状况下,ICO时,后牙广泛均匀接触、后牙轻接触或不接触;前伸时,前牙均匀接触、引导下颌向前,后牙脱离接触;侧方时,工作侧尖牙接触、引导下颌运动,其余牙不接触(尖牙保护合)。
在功能运动中,不该出现咬合接触的位置出现了咬合接触,并且影响了下颌正常功能运动(如发生肌肉避让),才称为合干扰。
(2)咬合干扰的检查
①咬合纸检查:
先用蓝色咬合纸,让患者咬住、做前伸(或一侧的侧方),标记ICO与前伸的触点(或ICO与一侧的侧方触点);然后用红色咬合纸,让患者仅咬紧,标记ICO触点。
评价ICO触点时,注意双侧触点对称、均匀;评价功能运动时,注意有无合干扰。(刘洋这里的意思应该是侧方时只允许工作侧尖牙有触点)
②蜡片检查:
0.25mm厚的蜡片,修整成牙弓形态,让患者咬ICO,取出后标记朝向下颌的一侧;用新的蜡片,分别记录从ICO到前伸、ICO到左侧侧方、ICO到右侧侧方,同样标记朝向。检查后3张蜡片,若有仅在功能运动时咬穿的点,即合干扰。蜡片与咬合纸应相互对照。
③咬合力计:
记录咬合接触随下颌运动的动态变化。
④合架分析:
可以避开口颌系统多种因素干扰,直接从舌侧观察;可以分割代型,取下某些牙齿后观察剩余牙的咬合。但合架总是与真实口内有误差。
第二节 关节及肌肉扪诊
一、触诊标准
1.触诊手法
一只手固定头部,另一只手触诊,力度约1kg(关节囊外侧动态扪诊力量0.5kg),加压时间2-5s。
2.无痛的定义
开始之前用1kg的力度按压患者大鱼际,此时的触压感觉为口外触诊的“无痛”、0级参照;用0.5kg力量按压上前牙唇侧根部黏膜,为口内触诊的0级参照。
3.触诊疼痛分级
0级 - 无痛。
1级 - 轻度疼痛,患者表情略有异样。
2级 - 中度疼痛,出现双眼紧闭、皱眉等。
3级 - 中度疼痛,头部或躯体明显闪避。

二、咀嚼肌触诊
1.咬肌浅层
①起止:咬肌浅层起自颧突,颧弓下缘前2/3,斜向后下。止于下颌角、下颌支外面的下半部分。让患者紧咬牙,在两腮处扪及一凸起肌肉,即咬肌浅层。
②功能:上提下颌骨,是主要的闭口肌。侧方运动时亦可收缩。
③意义:功能异常的肌肉,在收缩或受到牵拉时,会酸、胀、痛。若触诊咬肌浅层疼痛,说明闭口运动可能有功能障碍(但需要更多综合证据)。
2.咬肌深层
①起止:起自颧弓深面,较垂直,止于下颌支上半部分及喙突。咬肌浅层的后缘、颧弓下缘、下颌升支后缘构成的三角,即咬肌深层的触诊区域。
②功能:也在闭口时收缩,但收缩的时相、方向与咬肌浅层有不同。浅层以等张收缩为主(闭口动作),深层以等长收缩为主(紧咬)。当后牙接触不良时,紧咬常导致咬肌深层痛。
3.颞肌
①起止:起于颞窝内骨面和颞深筋膜深面,为一扁形肌,向下逐渐集中,在颧弓深面移行为强大肌腱,经颧弓深面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至上8远中。颞肌纤维呈扇形,分前中后份。
②功能:前份提下颌向前上;中分提下颌向上;后份提下颌向后上、后退。双侧颞肌可对称收缩,也可不对称收缩、使下颌偏斜。
③触诊:
在颧弓上方触诊颞肌前份止点,然后由前向后、扪诊整个颞肌前份;
在颧弓上方、耳屏前方触诊中份止点,然后由前向后、扪诊整个颞肌中份;
在外耳道上方触诊后份止点,然后由前向后、扪诊整个颞肌后份;
在外耳道上方扪诊颞肌肌腱。
④意义:颞肌慢性疼痛常与咀嚼功能障碍相关,比如后牙合干扰常导致同侧颞肌慢性疼痛。但颞肌分为前中后份,不同方向的颞肌疼痛也有不同意义。
4.翼外肌上头
①起止: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及颞下嵴,止于TMJ关节囊和关节盘前缘。
②功能:在闭口末期收缩,与咬肌深层的部分纤维、颞肌前份的部分纤维(有学者将翼外肌上头、咬肌深份、颞肌前份称为CMS肌群)协同作用,拉紧关节盘、缓冲闭口末期TMJ受到的力量,保护关节;另外在下颌姿势位时保持一定紧张,参与稳定盘突关系。
③意义:疼痛常提示闭口末期功能障碍(如后牙早接触),或者说明关节稳定性差。
5.翼外肌下头
①起止:起自翼外板外面,止于髁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
②功能:开口、前伸时双侧翼外肌下头收缩,牵拉髁突向前下;
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翼外肌下头收缩,牵引非工作侧髁突向前下内;(工作侧翼外肌上头收缩、髁突原位转动)
③触诊:上颌结节后外侧,口内触诊常使周围软组织疼痛,故需轻柔操作(小指,轻柔)。先健侧后患侧,同时让患者做同侧的侧方运动。
④翼外肌激惹试验:左手固定患者头部,右手拇指抵住颏部,让患者使劲前伸下颌。若翼外肌下头功能障碍,会在同侧耳前深部疼痛、且无法准确定位。
⑤意义:疼痛常提示前伸或侧方功能障碍。
6.翼内肌
①起止:一块方形肌肉,分深头、浅头。浅头起自颚骨锥突和上颌结节,深头起自翼外板内面和颚骨锥突;深浅头包绕翼外肌下头、向下后外走行,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
②功能:双侧翼内肌同时收缩可上提、前伸下颌,协同咬肌参与闭口(翼内肌相比咬肌更偏水平,水平分力更大);单侧翼内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运动。
③触诊:口内触诊,大张口,从下7舌侧开始、沿下颌骨内面向后下触诊,在接近下颌角处扪诊。轻柔,避免刺激舌体,以防呕吐。
④意义:翼内肌疼痛常提示下颌在闭口或前伸时有异常的肌肉避让;智齿冠周炎波及翼内间隙也可引起翼内肌痉挛,导致疼痛、张口受限。
7.二腹肌
①起止:分前后腹。后腹起自乳突切迹、向前下;前腹起自下颌骨内面的二腹肌窝、向后下走行。前后腹由中间腱相连,由颈深筋膜固定于舌骨。
②功能:功能复杂。
当舌骨固定时,二腹肌收缩参与开口;
当下颌开口到一定范围,二腹肌可使下颌达到最大开口位;
当下颌位置固定时,可上抬舌骨、完成吞咽;
下颌前伸时配合翼外肌下头收缩,旋转下颌、轻度张口,辅助下颌前伸。
③触诊:对前腹,左手托住下颌、右手食指放进口底触诊,双手双合诊(与颏舌骨肌相同);对后腹,口外触诊下颌角稍后、耳垂下方1cm处。
④意义:当张口、前伸或吞咽时功能障碍,二腹肌可能疼痛。
8.颏舌骨肌
①起止:起自下颌骨颏联合舌面的颏棘、行向后下,止于舌骨体前面。
②功能:下颌骨固定时,将舌骨拉向前上、完成吞咽;
舌骨固定时,下降下颌骨、完成开口;在下降下颌的同时也可调整下颌左右运动。
③触诊:同二腹肌前腹。
9.胸锁乳突肌
①起止:内侧胸骨头起自胸骨柄前上部、行向上后外;外侧锁骨头起自锁骨上内侧。两头向上融合、止于乳突外侧及上项线外侧(自枕外隆突向外侧延伸的线条)。
②功能:参与维持头部姿势。一侧收缩时使头向同侧屈、转向对侧;同时收缩时完成头部屈伸。咀嚼时工作侧胸锁乳突肌活跃,出现合干扰时该肌肉收缩增强。
③触诊:患者向一侧偏头,对侧胸锁乳突肌明显突起、易触及。
10.肌电图
肌电图能客观反映肌肉状况。
三、TMJ触诊
触诊之前用两指放于耳屏前方,让患者张闭口运动,感受髁突位置,确定扪诊部位。
1.关节囊外侧扪诊(静止)
患者轻咬后牙,一只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只手食指按压髁突外侧。
2.关节囊外侧扪诊(运动)
一只手固定患者头部,让患者前伸下颌,另一只手食指按压耳屏前骨性突起的后方,顺骨性突起外形、向前上扪诊,环绕一周回到原点。(此时触诊力量为0.5kg)
四、韧带触诊
1.侧副韧带
①起止:该韧带包绕髁突、限制关节盘和髁突之间的侧向运动,维持盘髁复合体稳定。
②触诊:同关节囊外侧扪诊。
③意义:ICO时侧副韧带放松,此时扪诊痛多提示关节炎症;下颌前伸时侧副韧带拉紧,此时扪诊痛多提示侧副韧带损伤。
2.颞下颌韧带
①起止:位于关节囊外侧,起自关节结节外侧面,分深浅层,浅层斜向后下、附着于髁突颈部外侧面;深层水平向后、附着于髁突外极和关节盘后部。
②功能:限制髁突向后外运动。当张口超过20mm,该韧带被拉伸到最长。
③触诊:轻微张口,沿下颌升支后缘,自下颌角向上,在耳垂前方可触及该韧带的后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