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功能分析-临床实用技术图解》-刘洋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接诊流程
第三章 查体
总结
本文总结自2016年,刘洋老师的书籍-《咬合功能分析-临床实用技术图解》,请支持正版图书。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4083/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章 概论
口颌系统是一个整体,主要分为TMJ、神经肌肉、颌骨、牙,即使单颗修复体也有可能破坏整个系统的和谐。学习合学时不要畏难,不要纠结“正中关系的确定”这种尚无定论的问题。
制订治疗计划前,应采集完整信息,包括:
(1)常规信息。
(2)面相照片、口内照。
(3)全景、头影测量、关节CBCT。
(4)慢性疼痛处,触诊疼痛的肌肉。
(5)关节音。
(6)模型分析信息。
(7)从CR到ICP,髁突的空间位置变化。
(8)下颌运动记录。
第二章 临床接诊流程
第一节 临床接诊
一、主诉
患者最想解决的问题,包括部位、症状、时间。
二、现病史
疾病发生发展、治疗、转归。
三、危险因素
与疾病相关的不良习惯,如磨牙、喜吃硬食、偏侧咀嚼、咬手指、口呼吸等。
四、既往史
既往健康状况与曾患病,主要是口腔的,也包括一些系统疾病。如是否曾正畸、修复治疗、外伤,有无风湿、内分泌紊乱等。
五、临床检查
详见第三章。
1.颌面部
(1)视诊
颌面对称性,比例协调,面容有无异常,是否发育畸形、瘢痕等。
(2)扪诊
关节、颌面肌肉扪诊,及淋巴结。
2.口腔前庭
黏膜有无红肿、破溃、瘢痕、肿块、瘘管、色素等。
3.牙列
(1)视诊
有无牙列缺损、牙体缺损或磨损,智齿萌出,牙齿颜色,横合、纵合曲线,错合畸形,功能运动。无牙颌者着重检查牙槽嵴。
(2)探诊
龋坏、结石、BOP、AL、PD、根分叉病变等。
(3)叩诊
垂直向叩诊检查根尖,水平向叩诊检查牙周膜。
4.固有口腔
黏膜病变,舌体大小、形态、色泽,唾液腺导管口,唾液分泌量与黏度,翼下颌韧带有无红肿疼痛,腭咽弓有无红肿不对称(翼外肌痉挛可导致腭咽弓变形)。
5.TMJ
弹响、疼痛、运动障碍。
(1)弹响
检查开闭口、前伸侧方的同时检查弹响,可进行关节触诊或关节音记录仪检查,记录弹响出现的部位、时相、性质、音调,髁突动度。若有弹响,可对关节区加压试验,初步鉴别弹响来源、性质。
(2)疼痛
在开闭口和功能运动时分别进行,对称扪诊关节区及各个肌肉韧带。询问患者感觉,观察表情。
(3)下颌功能运动
①开口度
记录自由开口度、被动开口度,前伸侧方运动范围,运动时弹响、疼痛。
②开口型
缓慢张口至最大,观察开口型。
六、辅助检查
1.生理生化
常见传染病。
2.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是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的诊断标准。
(1)根尖片,牙体牙髓、牙周状态。
(2)全景片,显示全口结构信息,但失真变形。
(3)头影测量,对评价牙颌关系、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4)关节片,显示TMJ骨性结构,开口、闭口位时髁突位置。
(5)CT,从各种方向、角度展示关节。
(6)MRI,软组织成像更好。
3.取印模、做分割代型
4.转移合关系
5.功能分析相关的专项检查
七、个人史
患者的工作性质、生活习惯、不良习惯,女性生理周期。
第二节 风险评估
一、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有心理问题时应优先治疗。
二、评估生理/病理状态
先明确病因。比如重度磨损患者+咬肌、颞肌酸痛,不能想当然认为是磨损后垂直距离降低导致咀嚼肌疼痛,更不能贸然升高咬合,而要系统性地分析可能的病因,制订完整的计划,再做不可逆的操作。
三、评估治疗意愿
知情同意,尊重患者意愿。
第三章 查体
第一节 常规口内及颌面部检查
一、颌面部一般情况及照片记录
至少拍6张,如果有张口偏斜等还要加拍。(下图看起来像刘洋的下巴)
1.照相前准备
去掉眼镜等,避免头发遮挡面颊、耳朵。
2.拍摄要求
①使用三脚架,确保镜头长轴水平,正对被拍摄者面部。
②使用两个相同的带柔光罩闪光灯,左右均衡布光。
③患者放松面部肌肉,两眼平视前方,不偏头、低头、仰头。
④推荐1:10的放大比,100mm焦距(小焦距导致变形)。
⑤双瞳连线平行于水平面,拍摄发际线到颏部的颜面部情况。
3.常用面相照片
包括正位、45°侧位、90°侧位,每个体位分别拍ICO闭口、露齿微笑。
4.颌面对称性与比例分析
(1)正面分析指标
1)面宽:正面面部两侧最外点间距。
2)面高:发际到软组织颏下点间距。
3)大三庭:眉心、鼻下点将面部分为垂直距离基本相等的三等份,即面上、面中、面下1/3。异常咬合常会影响面中、面下1/3比例。根据下面高的比例可分型:
①平均面型,三等份基本相等。
②长面型,面下1/3长。由于上颌骨或下颌骨过度垂直生长,颧骨及下颌角宽度不足,面型窄长,下颌骨趋向于向下后旋转,有开合趋势。
③短面型,面下1/3短。骨垂直生长不足,下颌骨趋向于逆时针旋转生长,有深覆合趋势。
4)面部对称性:选下颌角点、颧弓点、外眦点、鼻尖点、颏下点为测量参考点。
①下颌角点,下颌角最外侧。
②颧弓点,颧弓最外侧。
③外眦点,眼睑闭合时眼裂最外侧。
④鼻尖点,鼻尖最突点。
⑤颏下点,下颌最低边缘的中点。
分别测量其它点到鼻尖、颏下点的距离,若左右相差不超过6mm则可认为基本对称。
5)牙列中线与面中线关系:
理想情况下一致,但实际总有一些偏差。上牙列中线与面中线偏离3mm之内,上下牙列中线偏离2mm之内,在美观上是可以接受的。
(2)侧貌分析
额点(额部最前点)到鼻下点(鼻中隔边缘最低点)连线为L1,鼻下点到颏下点连线为L2。
1)直面形,L1、L2近似重叠。
2)凸面形,L1与L2交角小于180°。说明上颌较颏部前突,可能由于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3)凹面形,L1与L2交角大于180°。说明颏部较上颌前突,可能由于下颌前突、上颌发育不足。
二、口内一般情况及照片记录
1.拍摄前准备
(1)需要反光镜辅助。镜头主光轴在反射后与合平面垂直,反光板与被摄物体间留下一定间距。
(2)吸净唾液,吹干水雾。
(3)以闪光灯为光源,推荐ISO=100,f22光圈,1/100快门。
2.构图要求
(1)上牙列
①1:2的放大比,可囊括整个牙列。
②画面中心在双侧5颊尖连线,与腭中线,交界处。
③对焦在前磨牙合面窝沟。
(2)下牙列
①1:2的放大比。
②画面中心在双侧5与6邻接连线,与下颌中线,交界处。
③对焦在前磨牙合面窝沟。
(3)正面
①1:1.8或1:2的放大比。
②照片上下缘在口腔前庭。重点反映前牙覆合覆盖,兼顾牙列整体。
③对焦在尖牙。
④照片中心位于1的近中邻接区,照片的水平中线与合平面一致、垂直中线与牙列中线一致。
⑤拍摄前需要助手侧面观察,确保合平面与主光轴平行。
(4)侧面
①1:1.2放大比。记录3到最后一颗磨牙的咬合。
②画面中心在6与7的邻接区。(笔者猜测写错了,是4与5)
③对焦在5、6。
④照片水平中线与合平面一致,并且与主光轴平行(经过反光镜反射)。
3.常用口内14张照
ICO,以及前伸、侧方。
三、安氏分类的一般与特殊情况
安氏I类,上6近颊尖咬在下6近颊沟(中性关系);安氏II类,上6近颊尖咬在下6近颊沟的近中(远中关系,下颌偏远中);安氏III类,上6近颊尖咬在下6近颊沟的远中(近中关系,下颌偏近中)。
但是安氏分类只考虑磨牙关系。在临床还需要考虑:
1.尖牙关系
(1)尖牙I类,上3牙尖顶对着下3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3牙尖顶对着上3近舌斜面、舌侧近中缘。(下颌中性)
(2)尖牙II类,上3相对偏近中;下3相对偏远中。(下颌偏远中)
(3)尖牙III类,下颌偏近中。
2.颌骨关系
(1)矢状向(骨面型)
①I类:上下颌骨大小、位置协调。
②II类:上颌前突和/或下颌后缩。(下颌偏远中)
③III类:上颌发育不足和/或下颌过度发育。(下颌偏近中)
(2)垂直向(后牙槽)
①正常:一般是均面型,覆合覆盖、合平面基本正常。
②不足:一般是短面型,深覆合倾向,合平面较陡。
③过高:一般是长面型,开合倾向,合平面较平。
(3)合平面斜度
反映上颌骨生长发育趋势,影响安氏关系的形成。
①正常:上下颌基本协调。
②过陡:上颌垂直向发育不足,磨牙段下降不够,后段合平面过陡,下颌后旋,形成II类关系。
③过平:上颌垂直向发育过度,磨牙段下降过多,后段合平面过平,下颌前旋,升支长,形成III类关系。
3.特殊情况
(1)若3或6缺失,以替代其位置的牙作为分类参考。
(2)若6为修复体,参考可能不准。可以345辅助判断。
(3)尖牙与磨牙关系不同时需要分开记录。
(4)一般情况,牙性与骨面型关系一致,但二者不同时也要分开记录。
四、覆合覆盖
确认覆合覆盖前要确认后牙咬在ICO。
1.覆合
(1)定义:
上前牙切端盖过下前牙唇面的垂直距离。
(2)测量方式:
选B1为参照牙,用记号笔在下前牙唇面画线(平行于合面),测量画线到下前牙切端距离即覆合,同时测量参考牙冠长。
(3)分类:
覆合到下前牙切1/3内为正常;中1/3为I°深覆合;颈1/3为II°深覆合;超过颈1/3,或者下前牙咬在上颌腭侧牙龈,为III°深覆合。
2.覆盖
(1)定义:
上前牙切端盖过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离。
(2)测量方式:
做贯穿B1与对颌下切牙唇面的参考线(垂直与合平面),测量上下颌标记线间的距离即覆盖。
(3)分类:
3mm内为正常;3-5mm为I°深覆盖;5-7mm为II°深覆盖;7mm以上为III°深覆盖。
3.覆合覆盖的特殊情况
(1)反合,下前牙切端盖过上前牙,此时覆盖为负。
(2)对刃,上下前牙切端相对,此时覆合覆盖为0。
(3)开合,上下前牙未接触。
五、磨损和缺牙
1.磨损
(1)定义:
单纯机械摩擦导致的牙体硬组织慢性损耗。
(2)磨损分级(Carlsson GE分级):
0级:釉质未见明显磨损,合面、切端形态良好。
1级:釉质明显磨损点,未累及牙本质。
2级:累及牙本质浅层。
3级:牙本质磨损面积超过2mm^2,失去正常合面、切端形态,合龈距明显降低。
4级:继发牙本质暴露,甚至露髓。
(3)磨损类型:
1)全口牙均匀磨损,多见于安氏I类,或者酸蚀症。
2)局限于前牙的磨损,见于内倾型深覆合患者,骨性III类+牙性I类患者,或者后牙缺失等原因造成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
3)局限于后牙合面的磨损,见于安氏II类1分类患者。
(4)磨损的影响:
生理性的磨耗可维持口颌系统稳定,但病理性磨损可带来损伤,包括:
①牙体牙髓。
②牙周。
③下颌位置改变。
比如后牙合面磨损 -> 垂直距离降低 -> 下颌顺时针旋转(为什么是顺时针?) -> 合平面变陡、髁突后退 -> TMD 。
2.缺牙
缺牙的危害有:
(1)功能单位减少,咬合功能下降。
(2)长期缺失会导致对合牙伸长、邻牙向缺隙倾斜,导致合曲线异常、咬合关系紊乱。
(3)一侧后牙缺失,患者可能长期用另一侧咀嚼,导致TMD。
六、咬合记录
1.咬合与口颌系统的关系
牙列咬合会影响关节、神经肌肉。若达到ICO(牙尖交错合)时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不合适,就会出问题。
2.与功能分析相关的理想咬合特点
(1)稳定
1)颊舌向的接触点:
①理想状态的后牙咬合为ABC三点接触,A点在上后牙颊尖舌面与下后牙颊尖颊面之间,B点在上后牙舌尖颊面与下后牙颊尖舌面间,c点在上后牙舌尖舌面与下后牙舌尖颊面间。经过生理磨耗,点接触逐渐变为小斜面接触。
②在ABC三点中不可或缺的是B点。如果AB接触而C不接触,或者BC接触而A不接触,仅靠AB之间或者BC之间也能实现水平分力相抵消;若仅AC接触,二者水平分力无法抵消,产生使上后牙向颊侧、下后牙向舌侧的力,不稳定。
2)近远中向的接触点:
①上后牙远中面与下后牙近中面的触点称为闭合终止点(因为闭口时下颌向前上运动),上后牙近中面与下后牙远中面的接触为平衡点。理想情况下,ICO时终止点与平衡点同时接触,水平分力抵消。
②仅终止点接触时,上后牙受到向近中的分力、下后牙向远中,易造成下颌末端磨牙近中食物嵌塞。
③仅平衡点接触时,上后牙受到向远中的分力、下后牙向近中,易造成上颌末端磨牙近中食物嵌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