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学综合指导-生物化学-暂不复习
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二、核酸结构与功能
三、酶
四、糖代谢
本文总结自人卫社2023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指导用书。
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1.氨基酸与多肽: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天然氨基酸有20多种,基本结构是C原子上连接H、COOH、NH2和R基团(侧链基团),又称α-氨基酸,其有旋光异构现象,大多数为L-α-氨基酸,少数为D型。氨基酸可根据R基团分为5类:
(1)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丙、缬、亮、异亮(R为脂肪烃),甘氨酸(R为1个H),脯氨酸(亚氨基酸,环状)。
(2)极性中性氨基酸:丝、苏(含羟基),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含酰胺),半胱、甲硫(含硫)。
(3)含芳香环氨基酸:酪、苯丙、色。
(4)碱性氨基酸:赖氨酸(R含ε氨基),精氨酸(R含胍基),组氨酸。
(5)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含2个羧基)。
两个氨基酸脱水通过酰胺键(——CO——NH——)连接为二肽,又称肽键。氨基酸形成肽链后称为氨基酸残基。多肽链中有自由NH2的一端称氨基末端或N端,有COOH的一端称羧基末端或C端,多肽链一般编号、命名都是从N端到C端。另外,两个半胱氨酸的巯基(——SH)可脱氢形成二硫键(——S——S——)。
2.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可分为单纯蛋白质(仅氨基酸)和结合蛋白质(加非蛋白物质,即辅基,辅基与单纯蛋白质通过共价键连接)。
蛋白质包括4种结构:
(1)一级结构: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肽键、二硫键是一级结构的基本结构键。一级结构决定了空间构象、生物学活性。
(2)二级结构:蛋白质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多肽链骨架中不包括侧链的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二级结构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等,二级结构主要靠氢键维持。α-螺旋有3个特点:每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1圈,每个残基上升0.15nm,螺距为0.54nm;第一个肽平面羰基的O与第四个肽平面氨基的H形成氢键,方向基本平行于α-螺旋长轴,氢键弱但数量多;L-α-氨基酸导致右手螺旋,R基团在螺旋外侧。
β-折叠含5~8个残基,3个特点:锯齿状,R基团在外侧;羰基的O与亚氨基的H形成氢键,方向垂直于长轴;多个β-折叠可平行排列,包括同向、反向,反平行折叠更稳定。
β-转角在肽链180°转角处。
(3)三级结构:蛋白质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比如含疏水基团的氨基酸残基,会排斥水分子而自然结合(一般在蛋白质内部),称为疏水键,是三级结构最主要的结合力。其他还有正负电荷形成的盐键,两个半胱氨酸之间的二硫键,和氢键、范德华力。
结构模体,指蛋白质的局部在二级结构基础上,在三维空间上互相接近形成的特殊空间结构,又称超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组合、β-折叠组合、α螺旋-β折叠组合、锌指结构、亮氨酸拉链等。
结构域,指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形成了多个结构紧密的区域,可行使部分功能。结构域一般含100~200个残基。
肌红蛋白,153个残基构成的单肽链蛋白,疏水R基团位于分子内部,里面还有血红素辅基,Fe离子配位连组氨酸。
(4)四级结构:如果蛋白质由不止1条肽链组成,则每个有三级结构的肽链称亚基,亚基的空间排布、相互作用称为四级结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离子键。亚基只有形成完整的四级结构才能发挥功能。
血红蛋白,含4个亚基(α2β2)、4个血红素辅基,四级结构含8个离子键,如果单独的亚基,和氧结合力强但难释放氧。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了高级结构,只有具有高级结构的蛋白质才能行使功能。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一级结构与功能:不同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一级结构不同;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空间构象、功能相似。
镰状红细胞贫血:血红蛋白β亚基第6位谷氨酸变为缬氨酸,血红蛋白水溶性变差、相互黏着,红细胞变为镰刀状、易破碎。
现已知几乎所有遗传病都和蛋白质结构改变有关。
(2)高级结构与功能:只有具有高级结构才能有生物学功能。比如蛋白质的前体、酶原,可以通过一级结构或高级结构的形成而具有生物活性。
人血红蛋白(Hb)的4个亚基各可结合1个O2,第1个亚基结合O2后可促进第2、3个亚基结合O2,3个亚基都结合O2后可促进第4个亚基结合O2,这种效应称正协同效应。O2与Hb亚基结合后引起亚基构象变化,称别构效应(别构效应还见于一些酶发挥功能时),O2的角色是别构剂(又称效应剂),亚基是别构蛋白。
人肌红蛋白(Mb)的结构类似Hb的一个亚基,前文提到Hb单独一个亚基与O2易结合不易释放,Mb同理,其主要功能是贮存O2。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不变,高级结构错误,可引起一些疾病。比如蛋白质错误折叠后聚集、形成淀粉样沉淀、抗蛋白酶,这类疾病有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病、疯牛病、人纹状体脊髓变性病等。疯牛病,通过不含核酸的朊病毒传染,正常的PrP二级结构含多个α-螺旋,朊病毒的二级结构则为β折叠。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有些理化性质和氨基酸相似,但也具有额外性质。
(1)等电点:蛋白质两端的氨基、羧基,和R基团的某些基团,在不同pH条件下可电离。当某一pH下,蛋白质解离为正负离子的趋势相同,净电荷为0,该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大于pI时蛋白质带负电,反之带正电。人体内大多数蛋白质pI在5.0左右,因此多解离为阴离子;含碱性或酸性氨基酸多的蛋白质,pI可发生变化。
(2)沉淀、变性:蛋白质从溶液析出称为沉淀。在体外,盐、重金属离子、生物碱、有机溶剂都可使蛋白质沉淀。
盐析一般用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盐析法蛋白质不变性,常用于分离蛋白质。
重金属如Ag+、Hg2+、Pb2+等与蛋白质负离子结合为沉淀,临床重金属中毒可大量口服酪蛋白、白蛋白等,然后服用催吐剂。
生物碱试剂如硝酸、苦味酸等,与蛋白质的正离子结合。一般在血液化学分析时用于制备无蛋白的血滤液,或者检测尿蛋白。
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可与蛋白质争水、破坏蛋白质胶粒的水化膜、使蛋白质沉淀析出,常引起蛋白质变性,比如酒精消毒。低温、低浓度、短时间也可不变性,用于提取蛋白质。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破坏,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称为变性。变性主要发生二硫键、非共价键的改变。导致变性的物理因素有高温、高压、紫外线、X线、超声、振荡、搅拌等,化学因素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盐、强酸碱等。变性分为可逆性、不可逆性。
蛋白质结絮作用:蛋白质被强酸碱变性后可溶于强酸碱溶液,将溶液pH调至pI时蛋白质可形成絮状不溶物,称结絮。pH调回去,结絮的蛋白质又可再溶。
蛋白质凝固:结絮后再加热,絮状物变为较坚固的凝块,不可再溶。如鸡蛋煮熟,点豆腐。变性、凝固常相继发生,凝固可看作进一步的变性。
二、核酸结构与功能
1.核酸化学组成:基本单位是核苷酸,DNA中为脱氧核糖核苷酸,RNA是核糖核苷酸。核苷酸可水解为核苷、磷酸。
(1)碱基:分嘌呤和嘧啶。DNA中的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RNA则以尿嘧啶(U)代替胸腺嘧啶。除了这5种碱基,还有一些稀有碱基(又称修饰碱基),是这5种碱基的衍生物。碱基之间可形成氢键。
(2)戊糖:含5个C原子,分核糖、脱氧核糖2种。
(3)核苷:核苷酸水解的中间产物。
(4)核苷酸:核苷戊糖C-5-上的羟基与磷酸脱水形成磷酯键,生成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人体内还有其他形式的核苷酸,比如腺苷酸,腺苷一磷酸AMP、ADP、ATP。AGCTU都有M/D/TP,统称为核苷X磷酸,比如核苷三磷酸写作NTP,4种NTP和4种dNTP是合成RNA、DNA的原料。
(5)核酸:核苷酸之间C-3的羟基连另一个的5-磷酸基团,缩合形成3,5-磷酸二酯键相连。多聚核苷酸链像多肽链一样分5端(游离磷酸基)和3端(游离羟基),新的核苷酸只能加到3端,因此DNA或RNA链的方向性是5->3。一般书写时从左到右,左边是5端。
核酸可分为RNA和DNA,核酸占细胞干重的5~15%。病毒含有RNA或DNA其中一种。真核细胞中,98%的DNA在细胞核中,剩下2%DNA主要在线粒体;90%RNA在胞质中,10%在胞核中。RNA可分为3大类,核糖体RNA(rRNA)、转运(tRNA)、信使(mRNA),以及snRNA、siRNA、microRNA等。
2.DNA的结构与功能:
1950年代,Chargaff总结出DNA的4条规律:
(1)数量上,A=T,G=C。
(2)不同生物的DNA碱基组成比例不同。
(3)同一生物体不同器官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4)特定组织的DNA碱基组成一般不受年龄、营养、环境等影响。
DNA像蛋白质一样也有几种结构。DNA的一级结构是5->3端的排列顺序。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右手螺旋,碱基在内侧、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A和T之间2个氢键、G和C3个,两个碱基对平面相距0.34nm,螺距3.54nm,每个螺距含10.5个碱基对。碱基堆积力是平行于DNA长轴的力,是维持二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DNA进一步盘曲形成三级结构,即超螺旋结构,真核生物的三级结构是DNA双链盘绕在组蛋白核心的结构表面形成核小体(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量核小体连接成串珠状、再反复折叠形成染色单体,长度大大压缩。
DNA的基本功能是以基因的形式承载遗传信息。
3.DNA理化性质及应用:
(1)变性:一些理化因素可使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DNA双链变单链,该过程称为DNA变性。DNA变性没有一级结构改变。DNA双链在26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光吸收,变性后在260nm处吸光度增强,称为增色效应。高温可导致DNA变性,该温度范围的中点称融解温度Tm,达到Tm时DNA中50%的双螺旋结构破坏,DNA的GC含量越高、分子越长、溶液离子浓度越高则Tm越大。
(2)复性:DNA变性可逆,复性后理化性质也恢复。
(3)核酸杂交:两条DNA链、DNA与RNA、RNA与RNA之间,如有碱基互补配对的序列,也可形成杂交双链。核酸杂交可用于确认核酸序列(核酸探针)。
(4)紫外光吸收:如前所述,核酸分子的碱基共轭双键对260nm波长光有特征吸收。
4.RNA结构与功能:
(1)mRNA:遗传信息从DNA抄录为RNA分子的过程称转录。转录的一种RNA可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即mRNA,占RNA总量的2~5%。mRNA的大小波动大,不稳定、代谢活跃。真核、原核生物的mRNA有一些不同之处。
真核生物mRNA结构特点:5端有特殊帽子结构,大部分情况下5端第一个核苷酸都是甲基化鸟嘌呤(7-甲基鸟苷),而且帽子和第二个核苷酸是5连5(不是3,5-磷酸二酯键)。帽子的作用是避免核酸酶从5端降解,以及在翻译中起作用;3端大部分有多聚腺苷酸尾巴(poly A),长度为80~250,尾巴生成没有DNA模板,尾巴和帽子共同负责mRNA从核到质转运、维持mRNA稳定、调控翻译;可能含修饰碱基(稀有碱基,主要形式是甲基化);mRNA分编码区(从5端起第一个AUG起始密码子到随机终止密码子之间,又称可读框ORF)、非编码区UTR(两端,分别为5UTR和3UTR,5UTR含翻译起始信号,3UTR含丰富AU序列、可能与mRNA不稳定有关)。
原核生物mRNA特点:一般无帽子、尾巴、修饰碱基;常为多顺反子(一个mRNA含几个基因的信息),因此编码区的序列之间还有间隔序列。
(2)tRNA:作用是按mRNA指定的蛋白质顺序将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即氨基酸的载体。每种氨基酸至少有1种tRNA,有的氨基酸有对应多种tRNA。tRNA占RNA总量15%,特征如下:
单链小分子,74~95个核苷酸;稀有碱基多,常甲基化(甲基化可防止碱基对形成、赋予疏水性);5端磷酸化,一般是pG;3端是CpCpA-OH,氨基酸将结合到3端羟基上以被转运;约半数碱基形成碱基对、形成双螺旋,所以tRNA也有二级结构,类似三叶草,含环、臂各4个,环分别称二氢尿嘧啶环(DHU)、可变环(又称附加叉)、TψC环、反密码环(7~9个碱基,中间3个反密码子);三级结构为倒L形。
(3)rRNA:与核糖体蛋白质共同构成核糖体,占RNA总量80%以上。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很相似,由沉降系数50S、30S两个亚基构成70S的核糖体;真核生物的核糖体比原核生物大得多,40S+60S=80S。
(4)其他RNA:snRNA、miRNA等。
三、酶
1.酶的催化作用:
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所以酶可分为单纯蛋白(少数)和结合蛋白(大多数),结合蛋白酶中分为酶蛋白和辅因子(金属离子或有机化合物,后者称辅酶),酶蛋白和辅因子结合才有活性,若辅因子与酶蛋白以共价键紧密结合,则称辅基(辅基难以分离出来)。酶蛋白种类很多、辅酶种类却很少,因此一种辅酶常可与多种酶蛋白结合。
酶中只有一小部分基团和催化直接相关。酶中与酶活性有关的化学基团称必需基团,一些必需基团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结构、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部位,称活性中心(必需基团也分活性中心内外),辅酶也常参与构成活性中心。活性中心常依赖于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酶促反应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催化剂的共同规律,即不能新生反应,不能改变反应平衡点,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极高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效率高10^6~10^12倍,催化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实现的。
高度特异性,一般催化剂可催化同类型的多种反应,比如H+催化蛋白质、脂肪、淀粉水解,但酶只对一种或一类化合物,催化一种类型的反应,得到一定产物,比如绝对特异(脲酶对尿素有作用,对甲基尿素无用),相对特异(磷酸酶对多种磷酸酯键),立体异构特异(参与氨基酸代谢的只对L-氨基酸有作用,对D-型无作用)。
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调节。
不稳定性,酶是蛋白质,所以不稳定。
2.辅酶因子:
一些酶有辅因子,辅因子可分有机化合物(辅酶)和金属离子。一些酶也可含多种辅因子。
许多维生素可参与构成辅酶。辅酶主要作为电子、质子、基团的运载体。
金属离子和含金属离子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作为辅因子。金属离子作辅因子的酶可分2类,一种是金属全程与酶蛋白结合紧密,另一种是结合不紧密、反应过程中金属离子起活化酶的作用。
3.酶促反应动力学:
Km和Vmax:用底物浓度[S]和反应速度v作图,从S=0开始,一开始S增加v也快速增加,然后v增加趋势缓和、达到最大反应速度即Vmax,当v=1/2Vmax时的底物浓度为Km,即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可区分同工酶)。另外还有米氏方程,即v=Vmax[S]/(Km+[S]),但是该方程不适用于所有酶促反应。
最适ph和温度:通常在某一pH时酶活性最大,即酶的最适pH。在某一温度时酶活性最大,也即酶的最适温度。通常来说,pH或温度与反应速度的图像只有一个高峰。
4.抑制剂与激活剂:
抑制剂:一些物质可在不使酶变性的前提下降低或减弱酶作用,称抑制剂I。抑制剂可分为不可逆抑制(与活性中心形成共价键结合)、可逆性抑制(与酶或中间产物可逆性结合),可逆性抑制分为3种:
(1)竞争性抑制:结构与底物类似,和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特点是底物浓度提升时可降低甚至解除抑制作用。Vmax几乎不变,Km增加。
(2)非竞争性抑制:与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与游离酶E或酶-底物复合物ES结合,或者酶-抑制剂复合物EI也可结合底物S),而不影响底物和酶的结合。此时Km不变,Vmax减小。
(3)反竞争性抑制:只与酶-底物复合物ES结合为废品ESI。Km、Vmax都减小(Km减小是因为ES可以转变为产物或ESI,实际上增加了S的消耗速度)。
激活剂:使酶的活性出现或增强的物质。多为金属阳离子,少数为阴离子,也有有机化合物。如前金属辅因子中提到,激活剂可分必需激活剂(没有激活剂就没有反应活性)和非必需激活剂(缺少激活剂也有一定反应活性)。
5.酶活性的调节:有4种调节方式。
(1)别构调节:一些小分子物质以非共价键与酶连接,影响酶的空间构象、活性,这种酶称别构酶。比如一条有多种中间产物、多种酶参与的代谢途径,中间的代谢产物就常可对别构酶进行别构调节。一般来说,代谢途径的第一个酶,和多条代谢途径交汇处的酶,多为别构酶。别构酶分为催化亚基、调节亚基,别构调节可激活可抑制。有别构调节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呈S形。
(2)化学修饰调节:一种酶在另一种酶催化下发生共价键变化、活性变化。多种化学修饰的酶可组合,形成级联放大效应。
(3)酶原激活:少部分酶合成后是无活性的酶原,在蛋白酶等作用下才有活性。比如胰腺合成的各种酶,糜蛋白酶原被胰蛋白酶中间切除两段肽段后才被激活。酶原激活可保护细胞本身的蛋白质,还可让酶在特定地点才发挥作用。
(4)同工酶:有相同功能,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前文提到可通过Km区分)。同工酶在体内的分布、含量可有不同。
四、糖代谢
糖类是多羟基醛酮。
1.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即1葡萄糖在胞质中裂解为2丙酮酸的过程。糖酵解是葡糖有氧、无氧氧化的共同起始。糖酵解可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磷酸丙糖的生成。
葡糖 磷酸化 -> 葡糖-6-磷酸,酶为 己糖激酶或肝内的葡糖激酶 ,ATP提供磷酸基、能量,不可逆反应
葡糖-6-磷酸 -> 果糖-6-磷酸,可逆
果糖-6-磷酸 -> 果糖-1,6-双磷酸,酶为 磷酸果糖激酶-1 ,不可逆。第二次磷酸化
果糖-1,6-双磷酸 -> 磷酸二羟丙酮 和 甘油醛-3-磷酸(2分子产物,可互变),可逆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生成。
甘油醛-3-磷酸 氧化 -> 1,3二磷酸甘油酸(含一个高能磷酸键)和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 甘油酸-3-磷酸 和 ATP(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作用,即底物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得到ATP)
甘油酸-3-磷酸 -> 甘油酸-2-磷酸 ,可逆
甘油酸-2-磷酸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高能磷酸键) ,可逆
磷酸丙烯醇式丙酮酸 -> 丙酮酸 和 ATP ,酶为 丙酮酸激酶 ,不可逆
糖酵解的关键酶有 己糖激酶/葡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可起限速的作用。
(2)糖的无氧氧化:除了糖酵解的2步,还有一步。
第三阶段: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丙酮酸 和 NADH+H+ -> 乳酸 ,可逆
无氧氧化的意义在于氧缺乏时也可提供能量,1mol葡糖无氧氧化得到2molATP。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器,完全通过无氧氧化提供能量。神经、骨髓、白细胞等代谢旺盛的细胞,无氧氧化常作为补充。
(3)糖的有氧氧化:彻底氧化,最终得到H2O、CO2。在糖酵解的基础上可分为三步。
第四阶段:
NADH+H+ 和 O2 -> H2O 和 ATP ,场所在线粒体
第五阶段:
第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