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病例-修复
第一章 固定修复
第二章 局部可摘义齿
第三章 总义齿
本文记录一些临床及别人分享的病例。
本文首发于个人博客https://lisper517.top/index.php/archives/2903/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章 固定修复
第二章 局部可摘义齿
病例1
M,74y,以前曾做过活动牙。口腔卫生一般。
1.口内情况
(1)A567 C47 D467 缺失未见。
(2)A1-48 B1-8 C12356 D1235 天然牙/固定修复存。
①B7缺失,B567单端桥修复,B7远中伸出合支托于B8近中。
②C56之间约2mm间隙。
(3)松动情况:
①A8松I°,近合已有支托凹,但周围较多腐质。
②C2-D2,松0-I°,叩诊(-)。
2.修复设计
(1)凯晶牙+钴铬支架,A3色。
(2)A4B4C6D5近中,C5远中,支托。
(3)A4B4C56D5,卡环。
(4)A4D5近中合支托,远中邻面板,Aker卡环(RPA)。
(5)C56间隙卡环。
(6)A8松I°,龋,勿放支托卡环。
(7)上颌腭板开窗,下颌舌板。
3.上颌设计思路
(1)A8松I°,周围龋坏,不好利用。不用A8固位,后期就算拔除A8,也无需大幅修改义齿,最多在靠近A8的基托处重衬一下。
(2)若不利用A8,则A4远中为游离缺失。传统活动义齿设计会在A4远中设计支托,容易形成拔牙效应,长期下来使A4松动,因此最好设计远离缺隙的近中支托(近中的A3可以分散力量)。对于游离缺失,比较常用RPX,即 近中合支托+远中邻面板+某种卡环 。
①近中合支托相较于远中合支托的优点,主要是没有拔牙效应。
②远中邻面板,将基牙远中邻面磨平至与义齿就位道平行,患者戴入义齿时起到引导义齿就位的作用。笔者磨之前没有上倒凹观测仪,其实只是大概磨了一下。
③某种卡环,常用的有各种杆卡(I杆、T杆、L杆等),I杆的特点是固位强、稳定弱。这里使用比较传统的Aker卡环(A卡)。根据卡环的不同,RPX也分为RPI、RPT、RPL等,这里使用的称为RPA。
RPX另外一个特点是应力中断。当远中游离端受力时,义齿以近中合支托为圆心转动,卡环臂尖与基牙分离(仅限卡环臂尖在基牙远中时),基牙基本不受扭力;但是合力臂增加,合力矩增大,基托下软组织受力增加。
总的来看RPX的作用,基牙受力减小,基托下软组织受力增加,这就是应力中断的定义。
上图中,合支托在靠近缺隙侧(基牙远中)时,合力的力矩较短,但基牙受拔出力。
上图中,合支托在远离缺隙侧(基牙近中)时,基牙受向近中的扭力,可以向近中的邻牙传导分散。但是合力的力矩增长,基托下软组织受力增加。
Aker或者其它卡环,一般最多只有卡环臂尖1mm进入倒凹,如左图的倒凹观测线所示。以近中合支托为圆心旋转、基托下沉时,图示的卡环臂尖与基牙其实是会形成向远中的拔牙扭力,但这股扭力部分与合支托产生的、向近中的扭力抵消了,也就是说扭力大部分由牙体本身承担了。
如果将Aker卡环改为从近中的合支托延伸出来,则卡环臂尖位于基牙远中,此时基托下沉时,卡环臂尖将与基牙分离、对基牙没有扭力。但是这样的缺点是在基牙近中、合面、颊面的交界处,需要多预备一些牙体;而且卡环的长度较长,相对更容易折断。
综上所述,基牙稳固时,见到远中游离缺失就用RPX卡环组,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
(3)B7缺失,B5-8桥体,一端的固位体是B56连冠,另一端的固位体是B8合面的支托,这几颗基牙无法预备合支托。
(4)将B区的支托放在B4近中,主要是左右对称,减少不对称导致的旋转、翘起等问题。
(5)使用整块腭板,或是使用开窗的腭板,或者马蹄形大连接体(将A7到B7之间的金属杆/后腭杆去除)?
①整块腭板的大气压力能提供更强的固位力,但是异物感更强。另外,金属基托最薄能做到0.5mm,更薄、异物感更弱,但是吃冷热食物时更易导温度至上腭;树脂基托至少需要2mm,更厚、异物感更强,但不易导热。
②开窗腭板,异物感比整块腭板弱,但是大气压力不强。基牙能提供足够固位时,常使用开窗腭板。通常笔者喜欢在腭皱襞开窗,优点是不影响发音,异物感弱。以前遇到过病人,腭皱襞不适始终无法适应,所以现在笔者能在腭皱襞开窗的都会开。
③由于涉及后牙,最好在后牙区放置大连接体传递、分散合力,所以这个后腭杆一定要加。
(6)正常来说,支托应该尽量形成三角形或者四边形平面,在基牙多且稳固时应该多放支托(但是大部分情况不超过4个),在基牙少且松时应该少放支托、多用黏膜承力。支托的放置也要考虑患者的美观要求。
(7)最后画支点线,一般连接左边最末端一个支托,与右边最末端的一个支托,观察支点线两边的面积,最好尽量接近。但是很多情况下基牙条件不允许放支托,也经常会遇到两边的面积相差较多。
(8)回顾整个设计,在戴牙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上颌的固位力不够,虽然戴上后上半身直立状态下不掉,但手轻轻一脱就掉。可能的改进方向有:
①将开窗腭板改为全腭板,增加大气压力。患者上颌做过活动牙,其实对异物感的适应力较强。
②在前牙增加卡环。
③在B5-7修复体的合面寻找间隙,主要是合方外展隙,能否在不预备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空间。
④在A8增加卡环、但不设支托。
(9)最后一个问题是数天后技师(客服)打电话称B4的咬合空间不够,要求修改设计、将卡环放在B5上。不太清楚具体原因,D4是缺失的,B4的近颊合点角处预备量应该也足够,可能是近腭合点角处没有预备够。
最后的成品是在B4远腭做合支托,B5远中做支托。
4.下颌设计思路
该患者下颌的设计思路相对简单。
(1)D5远中游离缺失,同样放置RPA卡环组。
(2)C56之间约2mm间隙,设计间隙卡环(联合卡环)有助于防止塞牙。
(3)由于涉及双侧后牙,大连接体可以选择比较强的舌板,而非细的舌杆。这里使用不覆盖下前牙舌隆突的舌板。如果希望增加基牙受力、减少基托下沉,可以覆盖下前牙舌隆突。
上图为下前牙区的舌杆+舌隆突杆,即双舌杆。
(4)检查支点线两边面积。
5.戴牙情况
试戴义齿,就位可,上颌固位力稍弱,100μm检查咬合无明显异常,未行调合。患者述腭皱襞附近不适,嘱不适随诊。